「中國古代軍制」華夏至秦漢 貴族徵召軍到屯田軍

「中國古代軍制」華夏至秦漢 貴族徵召軍到屯田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這是我們祖先最真實的寫照,那時的華夏族以尚武為榮,兵制也以徵召為主。從部落聯盟到殷商,華夏族先後擊敗東夷和三苗,靠的就是流淌在血液種的勇敢與堅毅。到了西周時期,只有"國人"才有資格當兵,而住在城外的"野人"是沒有資格當兵的,這種徵兵制度類似於同期古希臘,一樣是貴族或者市民自備武器上戰場。我國古代那時流行的六藝就有射和御兩門,貴族子弟要學會駕馬車或者射箭,這種軍事訓練往往從小就開始,使得人人都能成為頑強的戰士。每個季節都會同過田獵進行軍事訓練,由司馬及手下戎右、御戎、乘馬御帶領。

「中國古代軍制」華夏至秦漢 貴族徵召軍到屯田軍

西周建立後,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給手下。從周昭王渡過漢水討伐楚國就可以知道,這種徵召制度相對於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的蠻夷是有優勢的。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貴族徵召制度,華夏先民才能屢屢打敗外族,奪取土地。然而這種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貴族徵兵制無法提供大量兵員,所以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開始從農民中廣泛徵召,戶籍制度的建立,使得徵兵變得容易。史料中常把步兵稱為帶甲,實際上披堅執銳的是極少數,楚國由於有云夢大澤,披甲率可能會稍微高一點,但身著鐵甲的士兵要麼是軍官要麼是精銳中的精銳,大部分徵召兵的裝備取決於他們的財力。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完善了兵械監察制度,國家來配發武器裝備,戰鬥力得到很大提升,尤其是制式裝備帶來了軍事技術的發展。秦擊滅義渠靠的可不是羋八子,而是強悍的戰鬥力。若沒有類似的改革,李牧也不可能在北方大破單于十餘萬騎。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給各國提了個醒,即戰車的時代已經過去,諸侯國想要稱霸一方,就必須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戰馬和一般的拉車馬或幹農活的馬不同,不能單獨由農民飼養在馬圈裡,需要有水草豐美的草原才能培育出合格的馬匹,國家不設立專門的養馬機構就無法培養強大的騎兵。騎兵和步兵的區別也間接促進了兵制的發展,也許車兵都由貴族擔任,但騎兵中很多人都來自平民,只要斬獲的首級足夠多,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軍官。

「中國古代軍制」華夏至秦漢 貴族徵召軍到屯田軍

春秋戰國之際長年的戰亂嚴重破壞了生產力,這也使得屯田變得現實起來。國君既需要更多的糧食,還需要更多的士兵,而士兵並不總在打仗,或者說,農民並不總是在耕地,亦兵亦農的屯田軍在那個時代是大勢所趨。每年冬季以及農閒的時候,諸侯國都會組織大量男子進行訓練以保持戰鬥力,這也是那段時期動輒數十萬大軍的原因。與此同時,兵制也從西周時期的師,旅加上了軍這一更大的編制,左軍,右軍和中軍是一個國家的軍事基石。魏國,趙國,齊國,秦國各國也開始選出其中最精銳的步兵成為常備軍,可以肯定的是,類似秦銳士那種完全脫產的常備軍雖然數量不會太多,但一定是存在的。軍功爵制和農戰一體極大提高了秦國平民百姓對於戰爭的熱情,使得"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而楚國卻還處於最原始的分封階段,個個部族帶領自己的私兵,戰時再徵集起來,焉能不敗?

「中國古代軍制」華夏至秦漢 貴族徵召軍到屯田軍

變法之後,秦軍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更是設立了太倉武庫等來支持作戰。

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鯨吞天下,而後揮師北上,耕戰一體的屯田大軍滾滾向前,掀開了華夏族開疆拓土的新一頁。也許越人可以在游擊戰中擊敗秦軍,甚至在嶺南大敗秦軍,但他們無論如何也沒能把秦軍趕出自己的土地。西甌部落首領譯籲宋帶著越族諸部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兵力和秦軍抗衡,但50萬秦軍並不只是戰士,更是農民,在長年的血戰和定居後,我們的祖先把越族的生存空間壓縮到了深山老林中,迫使他們與野獸為伍,最終斬殺譯籲宋。這是先進兵制的勝利,屯田軍的耕戰一體制度最終使得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中國古代軍制」華夏至秦漢 貴族徵召軍到屯田軍

在北方,蒙恬,蒙毅率領的屯田大軍一舉擊敗匈奴,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並攻佔河套地區。同秦國嚴密的兵制相比,匈奴在制度上弱很多,首先匈奴本身就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哪怕控弦百萬,也大多是牧民,只有酋長或者單于的護衛才有戰鬥力,這使得頭曼單于在同秦軍的戰鬥中落於下風,被迫放棄河套地區。秦軍在各處所取得的成功與其嚴密的兵制是分不開的,秦馳道為軍隊的機動提供了便利,舟師,步兵,騎兵與車兵的多兵種協同作戰使得當時的秦軍成為一支真正的虎狼之師。

秦始皇死後,胡亥即位,陳勝吳廣大澤鄉振臂一呼,於是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影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張楚政權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了廣泛的支持,聲勢極為浩大,卻被秦將章邯擊敗,後來也是這支秦軍多次擊敗義軍。事實證明,在訓練有素的正規軍面前,農民起義軍很多時候是不堪一擊的。但是項羽是個例外,他和他叔父項梁起兵時的八千子弟兵皆為精銳,再加上對國仇家恨的刻骨銘心,楚軍勇冠諸侯,鉅鹿之戰九戰九勝,擒王離,降章邯,打得秦軍丟盔棄甲。

「中國古代軍制」華夏至秦漢 貴族徵召軍到屯田軍

楚漢戰爭中,項羽也多次擊敗劉邦,甚至使得漢水為之斷流,然而他未能廣泛地獲得人心,部隊補充越來越困難,再加上田齊政權以及彭越的騷擾,這位西楚霸王最終垓下被圍。他也許是個十足的勇士,但卻不是一名好的將軍,項羽拋棄自己的大軍也未能突破漢軍的重圍,最終自刎於烏江。

漢朝建立後,匈奴每年都會入境劫掠,規模最大時可以達到十餘萬騎兵,然而他們獲得的戰果與動員規模相比卻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殺掠漢軍千人,斬都尉。遊牧民族的優勢在於馬匹眾多,動員力強,甚至可以達到駭人聽聞的全民皆兵的規模,漢族這種農耕文明則在於生產力和社會制度先進。晁錯曾經指出,匈奴長技三: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這是匈奴馬好。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小說或者影視的影響,總有人覺得遊牧弓騎兵天下無敵,其實這是極端錯誤的看法,匈奴的優勢只在其輕騎兵人數眾多,而非精銳的騎兵。與大部分人的想象完全不同的是,農耕文明的重騎兵往往比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強悍。第三為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乍一聽很有道理,風一樣的部隊,打不過就跑,實際上在戰爭中這樣弊端極大。首先是攻城乏力,而後是時間難以持久,哪怕掠地千里,為了不讓馬掉膘,遊牧民族大多會選擇撤退。

「中國古代軍制」華夏至秦漢 貴族徵召軍到屯田軍

匈奴分左賢王和右賢王,是一種極其鬆散的部落聯盟,他能動員多少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單于或者酋長的威信。另一方面,匈奴人也缺乏良好的武器,牧民們響應徵召時都是自備裝備,在和漢軍的戰鬥中很多時候傷亡極大。李陵兵不過數千,殺傷萬餘充分證明了遊牧民族並沒有所謂的那麼厲害。冒頓單于死後,匈奴人近300年沒有再出現過一個偉大領袖。而漢人,被他們稱之為草原之狐的漢人,正在醞釀一場巨大的反攻。

「中國古代軍制」華夏至秦漢 貴族徵召軍到屯田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