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本帖每幅图片均可点击放大!)

古镇遗韵,见证青春

——我的铅山风情速写画

▉ 江 平,1970年生于江西婺源,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硕士,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海粟美术馆研究员。国画主要受益于浙派大家童中焘先生、曾宓先生,书法师从章祖安先生。

江平早年在上饶地区画有大量风土人情速写,曾专栏、专版或专题刊发于《文艺研究》《中国钢笔书法》《中华读书报》《江西日报》《羲之书画报》等报刊。国画大家曾宓(三石楼主)先生审稿并为题写书名的《江南风物:江平速写画集》,201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

出身草根家庭却自幼喜爱绘画的我,早在十三岁偶然读到的第一篇画家生平,是凡高的,极受触动。从此怀着类似他的虔诚,关注周边风物。到二十岁时,我舍弃美术高考的素描、色彩,开始以一支普通的钢笔,独自穿行于家乡婺源与上饶、玉山等县的诸多古镇与山村,自学画起风土人情速写,如痴如醉。当时我就读中文专业,画这些与应试无关的题材,除了对绘画的爱,就只源于一介江湖书生孤苦彷徨而兼悲悯劳民的复杂情怀。这是情动于中的内在驱动,本质与凡高作画的动机并无什么不同。得到童中焘、胡润芝等杰出画家的肯定之后,愈发不可收。速写,成了我青春的行吟诗。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我偏爱乡镇景致,尤喜淳朴风物。在上饶师专任教时,我先后四度带上速写本,只身奔赴铅山县。铅山与婺源有较多共同,文化渊厚,古村镇众多,更不必说对朱子的尊崇了。每次前往铅山途中,似故土召唤游子,血液就隐隐涛鸣;一临其境,则老街陋巷、桥亭院落、人情市态,无不倍感亲切。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河口镇 河口镇是铅山的县治,那天是1993年连月春雨后的第一个晴日,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把所有架子、椅子、凳子、筛盘尽数派出,琳琅满目的各式衣、被、鞋、袜乃至黄豆、干菜……铺天盖地!家门口的空间哪里够用,摆上街心、挂上电线,实属别无选择。那个超级雨季令所有人的心都发了霉,于是听不到一位被妨碍了行走的路人来埋怨这罕见的疯狂占道,一个个反倒如多年不见雪而陡地遇上大雪天,竟将此场面当作博览会、交响乐了,这别具的兴奋,正可借以“烤心”。画《河口人家竞晒》,既要写出“纷乱”之景,又要善于调节笔线组合,使无序的景物呈现节奏与秩序。河口镇内还有几条小河道,如东方威尼斯,临水人家就在水边阶埠清洗各类物什,一边唠叨着家长里短,我就此画了两幅。大河那边的浮桥,比婺源东门曾经的那座历史久得多,也更长。我至今后悔那天过桥去了对面的小石头山,因为那儿并无什么景观,往返的时间本可在镇内多画几幅速写啊。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我的很多旧作,实在意义多维——铅山的风俗文化、城乡建设、气象档案等部门若举办展览,真可将我的现场速写纳入,作为特色图证的。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历史上的铅山是闽北进入赣、浙的咽喉要冲,水路运输又方便,于是一些精雅的近代商号建筑,以及河口特色的传统行业之一的棺材铺,都因地制宜而存在。铅山又不无现代相关性,演艺明星杨钰莹、陈红的老家都在河口镇,常被民间传为佳话,街上见到的漂亮姑娘,还真比别地要多。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永平镇 永平镇在著名的鹅湖山下,1995年3月5日,我在大义桥一带画过好几幅速写。大义桥名,本因宋绍熙三年(1192)重修该桥的鹅湖峰顶寺高僧大义禅师而得名,但彼时的我并不知晓,以为是为纪念保卫永平镇民的大义之士而名,遂下意识地怀着敬意。如图《大义桥头》,是以细腻的繁笔重点描绘一组旧木屋。眼前景物本来都是细密的,因为注意了疏密的对比,小树基本留白,而繁密的地方也有相对的疏密变化,并在左边画了较多徒步与骑单车的行人(那时连摩托车也只是少量,遑论轿车了),其上的侧势屋列也加黑,也就避免了画面的平板。临河的棚屋类似吊脚楼,有层壁板上写着“合作饭店”,应是乡镇集体所有制的最小客栈,尽管简陋无比,却可谓最接地气、顶级景观的旅店——我住过很多草根客栈,那晚若不是有位在附近永平铜矿教书的友人接待,江湖书生的我,一定是住在这儿与鹅湖山水、与古桥古镇“一夜销魂”的~。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具体的速写画法,不仅要考虑题材特性与我个人的趣味,还要考虑时间是否充足,所以,我的速写繁简不一。《永平巷弄》,不像上一幅的记叙散文笔调,而是多作提炼,笔线节奏也快。《鹅湖山下大义桥》那幅更似一首短小散文诗,另成一种空灵风味。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石塘镇 1995年我踏入石塘镇,也是在三月。据说石塘以发端于元朝的手工造纸业著称,因我未进纸坊,对此没有观感,但对它那热闹的圩集则不仅有切身感受,还有速写画为证。

石塘的格局是沿河呈纵长展开的,主街就一条,并不算宽敞。街两边主要是木结构的店铺,拐角口铁匠铺的捶打声砰然有节,隔壁两家店摆卖牛犁的架子、竹编的草帽。穿梭的行人多是从周边村子来赶集的,他们的装束朴实,而以箩筐、竹篮、布袋装来售卖之农副产品,与购买回家的生活生产物资,无不成为上世纪末赣东北山乡古镇典型的靓丽景观,也令平素在大学校园中的我真切感受到了草根阶层的“平凡的世界”。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从镇边的大桥回望石塘,可见小镇沿河还留有一段坝墙,其上迎面是人家屋后的的厨房、厕间、晒衣台。视觉符号过于缜密,但适当的虚实疏密调整,依然能写出一幅浑然有致的画面。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我在石塘村尾约百米外,发现了一处棚屋,循着浓郁香味走进屋里去,方知是一家依然使用古老碾台的老式榨油坊。印象中是一头驴或黄牛在拉着碾轮,昏暗而悠缓的古韵画面,主人是带着孩子的一对夫妻。我爬上对面陡斜的坍土坡,双脚尖插入土里以钉住身子,画至一半时,忽然,主人的孩子颤巍巍走了出来,憨态可掬地站在门外呆呆然仰望我这不速之客……这个即兴画入的细节,与隔壁主人生活间门上的春联,以及棚侧柱上支起的电视天线,共同为《石塘村尾榨油坊》平添了生活气息与特定的时代标记。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鹅湖书院 1995年9月19日,天气凉爽,我在上午突然闪现一个念头,赶紧买了三只粽子,骑上我的那辆五六十年代出厂的老掉牙的加重自行车老黑,直奔向往已久的鹅湖书院。大部分是柏油路,那时的路远没有现在的宽阔;最后那段,是在铅山青溪乡某处段左拐进山去的一条土质马路。

书院内的庭廊、泮池、碑匾、石坊都很古朴,周边则草木环翠。目之所至,全然一尘不染,如许之清幽,令我这虔诚的书生格外心醉、赞叹不已!可是偌大的院中仅我一人,故而对那一幕幕的叹赏无处言说,全都一层层积淀在心底了。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没有相机,那天画的部分速写只是为了记录。而泮池、御书楼那几幅,也是不得不用简略的手法,因为能在书院里待的时间有限,简略方可多画一些;为多画,午后一二点也仅先吃一只粽子打发胃肠。这类匆忙的情境,催生了我速写画中的急就风调,感受融着虔诚,于抬头与低头之间,流淌出似与不似间之意象,此中的玄乎怎说得清?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为整体感受书院,临归前,我特意爬上附近的一座矮山岗,匆匆画下了书院的整体概貌。绘毕,一边在风中吃所剩的两只粽子,一边愈益陶醉在这座著名书院与院外平凡农舍交织出的耕读画面之中。使这二者和谐的,除了周边掩映的共同山光水色的,还有与现代工商业文明遥隔开来的那份从容与祥和。书院唯一的那位中年管理员,在我进门时曾简短对答,他的精气神格外闲雅——精神贵族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有时也不需要多少学养,比如这等凡尘不至之境中的他。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国画大家曾宓(三石楼主)先生审稿并为题写书名的《江南风物:江平速写画集》,已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全书212幅速写画,高清优质纸张印刷,线装后胶装,重1.7斤,定价78元。网络售书点每册62.8元+快递费。可直接在本号发消息或留言(姓名、地址、册数、电话、是否题签)邮购,每册62元+快递费12元。为简便程序,可在本帖打赏支付!江平本人可毛笔题签(如图)

。最迟款到一周内发书。

素描下的铅山,如此有韵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