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十年 走進北川“仙女家鄉”吉娜羌寨


吉娜羌寨系綿陽市北川縣擂鼓鎮貓兒石村一社、二社範圍內羌族居民聚居的村寨,寨子左邊是花椒坪、右邊是厚皮山、正背面是扎口寺。5·12大地震中損失慘重,羌寨七十一戶人家有六十九戶房屋倒塌,二十六人遇難。2008年二百八十多名原羌寨居民已全部搬回新寨,遷入新居。

吉娜羌寨,原名貓兒石村,新羌寨起名“吉娜”,是羌族傳說中最美麗女神的名字,寓意為“最美好”“最極品”。隸屬擂鼓鎮,是到老北川縣城必經之地。她依山傍水,孕育著71戶羌族兒女。可無情的5.12地震摧毀了69戶房,罹難26人。寨子裡90%的房屋倒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山東濟南市對口援建。僅僅6個月,到2008年12月底,災後重建的羌寨在廢墟上神奇般地重現,69戶居民順利搬入新居。

吉娜羌寨也是地震後最早建成的羌族寨子。吉娜羌寨被稱為“北川第一村”。

吉娜羌寨是地震過後興起的旅遊勝地。至今已經接待了許多中外遊客,讓遊客們真正體會到名族風情、羌族人的熱情好客、人們的感激之情。

建設之初,貓兒石村的村民心有餘悸:地震之中,71戶人家有69戶房屋嚴重受損,原地重建沒危險?此地經過多部門評估後開建,每戶人家的地基至少深入地下2-3米,以墊層再加兩層鋼筋混凝土造成整塊地基,抗8級地震。

羌寨,固然碉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羌寨的標誌性建築和象徵。它的用途要追隨到上古時代,是羌人預防敵人用的,此處用於觀光。

這裡的房子很具有羌族特色。房子都是用石塊壘砌而成,卻是非常的堅固,它把古、現代羌族建築特色融為一體,具有現代建築特色的同時還具有古羌建築特色。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來,中共中央組織部在全黨開展了黨員自願交納“特殊黨費”支援抗震救災活動。貓兒石村蒙受關愛,共接受“特殊黨費”援建資金62.5萬元。其中:援建房屋倒損農戶142戶,43.3萬元;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和黨員現代遠程教育接收站點1所19.2萬元。

地震後重新修建的院落,仍然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幽邃偉岸的碉樓傲然挺立,碉樓外牆淡雅素潔,房頂上,白石兀立,插著各式羌字旗。家家戶戶大門上方掛著羊頭骨。

篝火廣場上,用青石壘砌的兩座灰白色碉樓,成了蒼山綠水間一道美麗奪目的風景。

高高的碉樓拔地而起,遠到而來的遊客白天可以觀賞碉樓裡的展品,還可以爬上高高的碉樓俯視腳下,給人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自己是無比的威武。

如果不閒旅途辛苦的話,離開的時候還可以帶上當地的紀念品,很具有羌族特色。這裡的羌繡是最有名氣的了,各種各樣的都有,都是當地人一針一線親手繡出來的,遊客們想要什麼樣的圖案,只要提前給當地人說了,過不了多久就會送到。

吉娜羌寨採用公司加農戶的方法,統一經營,統一收益,統一分配的經營模式。吉娜羌寨的建設,堅定了受災群眾重建家園的信心,探討出了一條失地農民適當集中、政府規劃、村民自建的重建路子,並極好地起到了試點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