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桐城半日,覽文都三百年風流

點擊上方“微聚廬江”可訂閱哦!

廬江與桐城一衣帶水,是近鄰。昔稱桐廬,有清一代,桐城派文學波及桐、樅、廬、舒等地,其影響至今猶存。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牌坊

過去,廬江去桐城,大致有幾條路徑:一是從柯坦虎洞過甘泉寺,繞經山間小道至大關;一是從小樂橋過藻青山,山下不遠即孔城。此二徑,昔年走過,惜時光匆匆,每次與桐城擦肩而過。人間四月芳菲盡,戊戌小滿剛過,我們走進了桐城。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名聞遐邇,很方便就能找到。巷口不寬,前後也就一箭之地。巷前高聳大牌坊,斗大的楷書四字“懿德流芳”,映入眼簾。巷左首為吳宅,右首為相府。正中立有巨石,上書宰相張英集字: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導遊告訴我,這裡是聯繫內城與外城的便捷之道。我們緩緩地沿著鵝卵石鋪就的地面,走進六尺巷,彷彿走進了過去的時光,走進了父子宰相的府第。巷子的盡頭聳立的是一處小牌坊,上書“禮讓”二字。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文廟

轉過六尺巷,便來到華東保存最完整的文廟了。相傳,為保護文廟,當地人頗費躊躇,結果還是讀書人有辦法,將毛主席語錄貼滿了文廟的四面。破“四舊”的紅衛兵無功而返,讓我們見到了平生未見的文化遺存。

走進文廟,看起來很像北京大的四合院。中軸線依次是門樓、欞星門、泮橋和大成殿,兩側為迴廊。昔日廬江也有文廟,不同的是因為沒有出過狀元,平常正門是不開的,泮橋正面是“曾門四學士”之一張裕釗書額的萬仞宮牆。只有出狀元,才能打開萬仞宮牆,狀元上泮橋,拜大成殿。桐城出了嘉慶狀元龍汝言,所以文風不斷,文廟得以善存。而龍汝言因一字獲罪,終生不得志,令人惋惜。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大成殿

在文廟,瞻禮過文宣王孔子,及四聖十二哲。這裡,我意外見到不是同時代的宋朝朱熹,也配享十二哲,程朱理學看來影響深遠。大成殿兩側是桐城市博物館所在地,陳列著有清一代桐城派世系介紹。從鼻祖戴名世至方苞、劉大櫆和姚鼐,再至私塾弟子曾國藩與曾門四學士,再至晚清嚴復等,桐城派文章影響至少三百年,由此看來,天下文都桐城,名不虛傳。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孔子雕塑

明清時代,桐城學子去南京試院趕考,大都經廬江黃陂湖,直下西河、兆河,入巢湖,過裕溪口至南京。至今常州博物館還保存桐城派四祖姚鼐《過黃陂湖》詩一首:

“過廬江黃陂湖,憶二十七年前與方左諸君赴金陵,經過此地,今零落欲盡,持艇獨來,慨嘆不已,乃作一詩:

我年二十輕人事,

相遇交遊盡俊雄。

一夜放舟秋水上,

數人轟酒月明中。

依依斷岸青山在,

泛泛平湖落照紅。

默倚窗舩尋舊事,

鬢毛無限柳梢風。”

桐城派往矣,不知轟酒為何事,可以肯定是人生快意之事。我曾見過戴名世寫過廬江湯池《溫泉賦》,寥寥數字,惜墨如金,始祖筆法,令人叫絕。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姚鼐《過黃陂湖》

博物館的盡頭則是嚴鳳英紀念館,陳列著嚴鳳英生前珍貴影像和遺物。這裡我看到和縣人林散之寫的條幅:猶是纏綿意恨牽,黃梅隊裡憶嬋娟。奈何一赴瑤臺後,委婉新聲託杜鵑。讀後令人唏噓淚下。嚴鳳英生前曾來過廬江,黃屯張長江藝術館就曾保存有一張黃屯小學少先隊員與省黃梅劇團和團長嚴鳳英聯歡合影,時間是1957年12月31日,睹物思人,不禁感慨時光變遷。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林散之墨寶

斯人已逝,黃梅猶存。半日時光雖短暫,但桐城留給我的人文回味卻無窮。晚間散步,徜徉在廬城的大街小巷,耳畔不斷飄來街舞和黃梅小調的唱腔,我彷彿又回到孩提時代,依稀看到《天仙配》中那七位仙女飄飄蕩蕩下凡來,這大概就是桐城半日留給我永久的回憶。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嚴鳳英少年照片

往期精彩回顧

作者/丁春雲

游桐城半日,览文都三百年风流

覺得不錯,賞個ZAN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