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拜師學問:如何在圈子中為自己找一位導師

曾國藩的拜師學問:如何在圈子中為自己找一位導師

被譽為“千古完人”的曾國藩,其成功除了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外,“導師”的幫忙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曾國藩在早年間官運亨通,他自28歲被點了翰林之後,居京十年,官位七遷,一直做到二品大員。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曾國藩在日記中透露了底細,那就是:“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都要以老師好友為榜樣。”

說到好老師,曾國藩真可以說是把它用活了。因為拜什麼樣的老師是大有學問的。在今天看來,曾國藩的恩師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能夠為晉升仕途提供幫助的權力之師。相傳曾國藩會考的那一年總考官是穆彰阿,他當時是朝廷很有權威的重臣。為了利於今後的發展,曾國藩對他以恩師相稱。當時在考試交卷後,穆彰阿曾向曾國藩索要應試詩賦,曾國藩馬上飛也似地趕回住處,整整齊齊地謄清,然後恭恭敬敬地送到穆宅,而這一次的拜訪就是曾國藩日後飛黃騰達的起點了。從此,穆彰阿對曾國藩非常器重和賞識,處處關照,就連皇帝召見時所問的內容都透露給了曾國藩。

曾國藩雖然才高氣盛,但他對皇帝召見仍然是十分緊張的。因為回答皇帝的問題時一旦卡了殼,就會給皇帝留下很不好的印象。當他住在穆宅,惶恐不安地等待皇帝的召見時,穆彰阿對自己的得意弟子開始了面授機宜,他問曾國藩是否注意過宮中牆壁上懸掛的字幅,見曾國藩答不上來,穆十分失望。失望之餘,他又指使自己的僕人帶400兩銀子到宮中去,收買太監,以便連夜秉燭代為抄錄字幅的內容,回來讓曾國藩背熟。第二天,皇帝果然問的是字幅的內容,那是歷朝皇帝留下的聖訓。早有準備的曾國藩當然倒背如流,使得皇帝對他另眼相看。皇帝問曾國藩為什麼這樣熟悉,曾國藩按穆彰阿所教的話回答說:“我雖愚笨,但對所遇到的事情總是非常留心注意的。”說得龍顏大悅。

第二類是,能夠增知識長見識的學問之師。在治學和修養問題上,曾國藩更多的是向唐鑑、倭仁等人請教。他深深地懂得,做學問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能在世間立足。但要立足,光有知識和才能還不夠,而要首先立德。為此,曾國藩遍拜港師,廣求學問。

唐鑑是道光、咸豐年間的太常寺卿,一生信奉和研究程朱理學。他告訴曾國藩要做到敦品治學,即先要端正人品,進而要在義理上痛下功夫。在他的影響下,曾國藩一生都在研究儒家的義理之學,並把儒教的精神昇華到了靈魂深處。

倭仁身為大學土,在當朝之時就被稱為老夫子,他也是京師出了名的理學大師。對於儒家精神,倭仁是身體力行,非常用功,每天他都把自己從早到晚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記錄下來;心中若有私心雜念,就更要自我批判,悔過自新。他的這一習慣給曾國藩帶來巨大影響,在後來的數十年中他始終仿效執行。不僅如此,他還將所寫日記定期送給倭仁審閱,請他在上面作些眉批,指出不足,以便改正。

人們在步入圈子之初,往往有許多問題搞不明白,要摔幾個跟斗,交一些學費才會變得成熟起來。這時,如果虛心地拜幾位恩師,學一點知識,得到一些呵護,那麼,立足就會快些、穩些。我們不求飛黃騰達,也無需鑽營,只是為了能夠拔開眼前的迷霧,讓人生道路變得平坦而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