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般的24個字,《道德經》知不知矣,闡述人生大智慧!

中華文明五千年,《道德經》毫無疑問是這條歷史長河中非常璀璨的一顆明珠。

老聃自己應該沒有想到,千百年後,仍有無數人在研究他留給尹喜的這5000多字。雖然,當時的他只是被尹喜百般哀求,才留下這麼一段文字的。但這並不妨礙這些智慧被無數人追捧和運用。

這五千多字的手札,雖然只是針對當時周王朝上層階級的一本教科書,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卻如同真理一般,沒有時效性可言。

今天和大家一起了解第七十一章:知不知矣。一起來看看這繞口令一般的24個字,到底闡述了怎樣的人生智慧。

咒語般的24個字,《道德經》知不知矣,闡述人生大智慧!

l老子

原文:知不知 尚矣 不知知 病也 聖人不病 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短短24個字,繞口令一般,頻率出現最高的就是“知”和“病”兩個字,啥意思呢?

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不擅長什麼,還算是好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不擅長什麼,就要出非常不好的變化。聖人之所以沒有大的、不好的變化,是他知道改變和調整自己的缺陷缺點,我們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這些不好的變化。

東臺譯到這裡,自己都覺得拗口,也想笑。為什麼呢?因為記起來一件事:一個未來女婿第一次上岳父家的門,因為岳父不同意這門婚事,未來女婿急了,磕磕巴巴張口說:您如果一定要這樣,我就只能那樣,反正不管是哪樣,我一定會那樣!岳父哭笑不得:孩子,你到底要哪樣啊?後來岳父覺得這個未來女婿很憨直,就同意了這門婚事。

話題扯的有點遠啊,還是來解釋一下這段文字。老子在第一章就重點提出來一個行為“觀”,這是整個《道德經》的一個基礎,不會觀,就不會總結分析,不會總結分析,就沒有結論,沒有結論,就不會應對。這是一個思維的順序。此篇文字中的“知”就是“觀”的一個部分,或者說是一個產物。

總結起來,“觀”就是觀察思考的意思。有了這個前提,再來解釋這段文字就順暢很多。

咒語般的24個字,《道德經》知不知矣,闡述人生大智慧!

這段文字中的“知”的對象,是自己。我們知道我們的缺點和不擅長在那裡,就很好了。為什麼?人貴自知!當我們瞭解並接受這一部分以後,在生活和事業中,在人際關係中,就會規避,或者去改變。打個比方,我知道自己說話聲音很大,語速又很快,還手舞足蹈、擠眉弄眼,這就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覺得這個人浮誇、自我、淺薄,不夠莊重,有些大事,也不會放心讓我去處理。當我意識到這一些以後,我說話注意節奏,同時聲音也壓低很多,坐在那裡安安分分的,別人對我的感覺就立馬不一樣了。

不知知,病也。還是打這個比方吧,我沒有認識到自己談吐的這個毛病,依然我行我素,甚至還覺得自己說話很富有感染力,配合肢體動作,簡直感覺不要太好。也許,過了很久才發現,為什麼我的溝通效率那麼低,很多事都談不成?這個時候如果不“觀”自己,就會把這些不利,認為只是別人對這個事不感興趣,並不是自己出了問題。很多人推崇的“一日三省”,就是提醒我們要勤於“觀”自己。

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就比較困難。為什麼?因為人,是非常不喜歡自我否定的!自大,人人都會,自小,就為難了。

大家都想做“無病”的人,那應該怎麼去做到“以其病病”呢?

咒語般的24個字,《道德經》知不知矣,闡述人生大智慧!

這裡的病字,有兩個解釋,第一個病字,應該做動詞,就是調整、改變的意思來解讀。第二個病字,做不好的變化來解讀。通過自己仔細的觀察和反省,做到“知不知”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相信在座諸君都比東臺聰明,這點小事,難不倒大家。所以,整個24個字裡,最畫龍點睛的就是前10個字。

除非有個大哥脖子硬,我知道自己錯了,我就是不改。那樣的話,東臺也無話好說。諸君不要笑,真有這樣的人,而且還不少。

我說幾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來印證,“沒辦法,我是個直脾氣,說話就是這樣,你愛聽不聽!”,“我脾氣暴,但是老改不了,你多擔待點。”,“我就喜歡這樣,覺得舒服,你看不慣可以不看啊!”怎麼樣?不陌生吧?

誰敢說沒有聽過這樣的話,東臺馬上請你去長沙坡子街吃火宮殿的臭豆腐去。

說一千,道一萬,人畢竟是一個社會個體,既然在社會里生存,就得想想辦法,讓自己,讓大家,都活得舒服一些。諸君以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