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图/张熙平 文/李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机械化早已取代了曾经的人力劳作。谨以这组照片怀念“麦客”那个已经消失了的枉累,恓惶的群体。张熙平,一个记录感伤,体验荣耀,分享欢乐,挖掘生活意义的摄影人。这一次,我们为你推介他多年来跟随一个特殊群体

拍下属于他们的组照。又是一年麦收季,无数的艺术形态里麦收都被作为热烈、向往

希望、成熟与收获的象征予以抒发和传递。有所不同的是一九八八年的咸阳仿佛一夜间整座城都被一些身背被褥肩扛镰刀的大汉所占据,他们大多来自甘肃陇东地区,他们离乡背井涌入八百里秦川栖身于一街两巷、车站和商店屋檐下在骄阳似火的六七月, 弓身于麦田用自己的汗水换取銭财, 年复一年犹如候鸟一般南来北往。这就是曾经流行在关中一带的麦客现象。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九一年摄于渭南孟塬火车站

那些年的麦客

让张熙平強烈地感受了震撼

用镜头跟综他们

拍下他们过度劳累的疲惫

思恋家人的企昐和与自然抗争的坚强毅力

象使命一样

驱使着张熙平跟随麦客的脚步

一次次的按下快门

拍摄过程中

他常常会陷入一种敬佩而悲哀的激情中

并不遗余力地把这种激情融入到作品中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九一年摄于孟塬火车站

麦客的行程大致是五月下旬

从陕西关中的潼关开始

一路向西

到了六月底回家的时候

麦子也熟了

就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

时间整整一个月

行程两千多里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九年摄于咸阳七厂什字

大多数麦客都是乘货运火车来回的

一些麦客因急于赶路

中途有被火车撞伤或撞死的

那些遇难的家庭

基本上就处于崩溃的边缘了

很多记录麦客的资料

都提到一个现象

麦客家的孩子们

只有一条裤子

谁出门谁穿裤子

不出门的孩子

光屁股盖着被子

没黑没白的只能呆在坑上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八年摄于咸阳周陵乡

这是一段注定要被尘封的历史

是从自然经济

通向大工业化时代的必由之路

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阵痛

是人类通向希望的大迁徙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九0年摄于咸阳西兰路

麦客劳动后的小憩

这一刻,生活向我们呈现了它另一种的质地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八年摄于咸阳城区

如果今天开工了

饭就由主家来提供

位于甘肃中部和东部的陇东

亿万年受地壳变迁

历代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袭

尤其是定西中部

号称中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

涌入关中的麦客

大多来自这一地区

虽说麦客的赶场充满着艰辛和劳累

但是能够痛痛快快的吃上白馍头和白面条

对常年以土豆为主要食物的麦客

关中赶场无异于过年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九年摄于咸阳城区

等待

也是麦客经常的状态

有时候是很多人等

有时候是一个人等

有主家上门

就一涌而上

剩下的继续等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八年摄于咸阳西兰路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九年摄于咸阳汽车站

这些麦客多数结伴而行

有父亲带儿子的

有夫妻同行的

有兄弟几个或者是同村或同学的

也有少数一个人单打独斗的

I这些单打独斗的I

I更像历史留下的背影I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八年摄于咸阳城区

莫听清,一亩地多少钱?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九0年摄于咸阳陈老虎寨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九一年摄于咸阳苏家寨

关中曾留下这样的民谣

背头麻鞋毛褡裢

槐木肘肘刃片片

麦客子走州过县

掌柜的馍馍加面

主家知道麦客的不易

会让麦客往饱里吃

可家里的老人孩子是他们的牵挂

他们会把馒头省下来带回家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九二年摄于咸阳市陈老虎寨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九一年摄于咸阳苏家寨

开镰了

麦客的脚就是尺子

到了地边这脚上来回一踏

就知道这块地有几亩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九年摄于咸阳汽车站

用镰刀剃头也是麦客的标志性行为

一九九二年摄于咸阳石羊庙村

开镰

割麦子有讲究

得先有个把头趟的

因为头趟先割出一段空来

后面的镰刀才好下镰

对于麦客来说

不是汗珠掉地下摔八瓣

而是十六瓣

脖子上的毛巾随时一拧一把水

六七月份

流火的太阳晒掉了身上层层的皮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九年摄于咸阳七厂什字

咸阳七厂十字

现在屹立着咸阳最大的商业综合体

——财富中心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八年摄于咸阳汽车站

来活了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八九年摄于咸阳七厂什字

等待,如此的意义不凡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九0年摄于咸阳城区

I一个历史的缩影I

I一个时代的印记I

I镌刻一整城的I

I整体回忆I

实拍90年代咸阳麦客

一九九0年摄于咸阳七厂什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