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省份,為什麼單單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老家山西

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山西有“三皇五帝”的文化遺蹟,在河東地域,所有“三皇五帝”的生活遺蹟、遺址、典籍記載、相關傳說以及習俗都有著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和內在的邏輯聯繫,是一個完整的“古中國”文明體系。



1954年,在位於襄汾的丁村,有了重大的考古發現,有這裡發現的“丁村人”,大約生活在2萬至20萬年前,彌補了中國古人類斷代的空白。



此外,是襄汾陶寺遺址的發現,把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從夏提前到堯時期。提前了一千多年。最新考古資料表明,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正是華夏文化的嫡系流傳,這裡被稱為最早的“中國”,距今約3900年至4300年。當時已具有完備的都城功能,內部有宮殿區、倉儲區,有手工業作坊區,有高等級貴族的墓葬區和祭祀區,有庶民居住區等,還有早於殷商的文字,世界最早的天文臺。

總之,整個山西就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文化教科書,值得慢慢研究、品味。


太原晚報

大家應該都有所瞭解,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陝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晉南。晉南文明的核心就是這九大文化標誌。

1丁村人

—— 中華文明源頭

丁村位於襄汾縣城東南2公里處的汾河岸邊。1954年,“丁村人”出土面世,她就像一道震耳欲聾的閃電驚雷突然爆炸在國際考古界的上空。曾經宣稱中國人是“西來論”的鼓譟者耷拉下高昂的頭顱,蔫了。丁村的考古發掘證明了我們的祖先“丁村人”大約2萬至20萬年前生活在這一帶,它正好彌補了距今約70萬至23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和距今約1.3萬年間山頂洞人的中國古人類斷代的空白。

2人祖山

—— 中華文明源頭

聞名世界的壺口瀑布之東,距河岸約40裡處,有一座叫作人祖山的大山。這裡漫山遍野都是蓊蓊鬱鬱的千年古木,峰高林密,遮天蔽日,瀑布飛濺,流水淙淙,飛鳥成群,野獸出沒,是一處尚未完全開發的天然森林公園。尤其可貴的是,這是一座兼有眾多傳說和古蹟累累的文化名山。人祖山主峰為人祖廟,海拔1742.4米,周圍建有大小廟宇16座,綿延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祥雲繚繞,霧氣騰騰,是一處難覓的人間仙境。司馬遷在《史記》裡說它偏僻荒涼,重耳避驪姬之難時曾躲避到這裡生活過一段時間,但未提具體名稱。公元6世紀,酈道元在《水經注》稱之為風山。這可能和史籍記載的女媧氏是風姓人有關。人祖山這個名字最初出現在宋朝前後,當地鄉紳為了“人根之祖曾在吉州”名副其實,遂改稱至今。棲息、生存的遺址。在這裡生活居住的,可能是一個過著採集、漁獵生活和有著自己精神生活的原始氏族集團。

3女媧陵

—— 中華文明源頭


女媧陵在趙城鎮東4公里處的侯村。《平陽府志》說:“唐天寶六年(747年)重修。”廟中舊塑女像,滾冕執圭,旁侍嬪御。殿壁繪“斷鰲”“煉石”各圖。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太常卿金德英奏,悉撤去之,更設木主。廟後有陵及補天石。宋以後代有祀典。《大清一統志》記載“廟周圍約5裡許”,廟中《大元國重建修媧皇廟碑》說它:“辛未(971年)春……乃詔諸郡、縣,應境內有歷代帝王陵寢之處,俾建寺廟,四時祭享,庶百姓祈福焉。媧皇冢……廟有碑,自宋以上,率剝裂不可考,獨開寶六年(973年)所制者故在,具述奉敕重修本末。然則趙城之有媧皇廟,其來尚矣。”

媧皇陵其實名聲震於寰內已久,陳香梅女士和冰心女士都在生前先後來此憑弔,並留了珍貴的墨跡。甚至在上世紀90年代,還有來自東瀛日本的遊客,到這裡焚香禱告,祭奠這位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

4炎帝陵

—— 中華文明源頭


炎帝陵位於高平縣羊頭山東麓,晉長二級公路邊莊裡村五穀廟東邊。數千年的滄桑鉅變,已經使得炎帝陵蕩然無存,唯有一通立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的“炎帝陵”石碑,還默默地訴說著往昔的煙雨風雲。只是這通石碑被高高豎起,鑲嵌在五穀廟東廂房的正壁上。碑的上部還矗立著一塊古舊的木匾,上面篆書“皇墳亭”三個古香古色的大字。這裡原來是炎帝陵碑亭。

炎帝,烈山氏,號神農氏,又稱赤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中國古代農業的發明者。生活在距今大約六千年左右的時期,與女媧、伏羲並稱三皇。

5運城鹽池

—— 中華文明源頭


運城鹽池,也叫解州鹽池,位於運城市南,中條山下,澆水河畔。總面積為130平方公里,是由鴨子池、鹽池、硝池等幾個部分組成。鹽池所出產的鹽,是水滷經日光曝曬而成,顏色潔白,質味純正,雜質少,並含有多種鈉鈣物質。運城鹽池是全國有名的產鹽地之一。

儘管在現有條件下無法證實黃帝時期的傳說,但河東鹽池哺育了夏商周三代的中原文明是無容置疑的。夏朝時已有關於河東池鹽生產和貿易的記載。商代的《尚書·說名下》中有“若做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周代時,鹹味已被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周禮》還有“以鹹養脈”的治病記載 。由此推斷,中國製鹽歷史應該在4000年以上。

6陶寺遺址

—— 中華文明源頭


東北距丁村不到10公里,中華民族遠古國家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就冉冉升起在這個地方,一個再次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面世了。這個叫陶寺的地方竟然埋藏著一個古老的國都雛形,這就是國人聞之能誦的帝堯國都古平陽。在這裡,帝堯劃定九州,“中國”第一次開始閃耀在神州大地;在這裡,帝堯“敬授民時”,中國農曆開始了它的雛形;在這裡,龍首次成了代表國家意志的“國徽”,成了中華民族靈魂與精神上的圖騰;在這裡,帝堯以天下為公,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閃耀著熠熠光輝的民主禪讓制;還是在這裡,兩個朱書文字的出土, 宣告了帝嚳和帝堯時代漢字文化初始形成的標誌……

7堯陵

—— 中華文明源頭



堯陵在臨汾市東北35公里處的大陽鎮郭村裡隅澇河北岸邊上,屬綿延起伏的山嶺地帶。民間傳說堯死以後,萬民悲痛,人們不約而同負土從四面八方趕來,於是掬土成丘,留下了這個由純淨黃土堆積而成的墳冢。堯陵祠宇始建年代史無記載,據金代碑文,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曾屯兵於此,並親自祭掃帝堯。後唐初年間重新改建陵園祠宇,並把唐太宗像塑於配殿之中。宋、元、明、清歷代都曾多次修葺。堯陵規模本不是很大,但2009年臨汾市政府重新修建後,整個規模比之前擴大了很多倍,用氣勢雄偉來形容應該不算過分。

堯去了,但他讓後人“就之如日,望之如雲”的豐功偉績在晉南、在山西、在整個神州大地上都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蹤影——堯廟西南3公里之遙是被稱為“帝堯故里”的伊村;臨汾北上10公里的洪洞縣甘亭鎮羊獬村是帝堯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出生的故鄉“唐堯故園”;臨汾東行100公里處的長子縣是帝堯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死後被葬在丹稜,後人稱為丹嶺。由此發源,蜿蜒東流的那條河流叫丹河。

8舜帝陵

—— 中華文明源頭



“舜耕歷山”的故事名揚中外,僅在晉南一帶,稱為歷山,並且有著相關傳說的就有兩處:其一在洪洞境內;其二是那個地跨翼城、垣曲、陽城、沁水四縣,南臨黃河谷地,北倚汾渭地塹的歷山。每一處都留下了舜王和娥皇、女英兩位妻子稼穡耕種的斑斑遺蹟。《史記》載:“舜生於蒲阪(今永濟市),漁於獲澤(今陽城縣),耕於歷山。”最後定都蒲坂。雖然舜都蒲坂的痕跡在今天的永濟市已被千千萬萬個無情歲月的冷風淒雨滌盪一空,但典籍史料上的鑿鑿之言,還是讓我在彳亍而行的孤旅中聽到了他踏在這一片土地上“噔噔”作響的空谷足音。

運城市區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鳴條崗西端,坐落著全國聞名的舜帝陵。舜帝陵廟分為南景北陵兩大區,南景區分為舜帝大道、舜帝廣場、舜帝公園三部分,北景區則分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9禹王城

—— 中華文明源頭



虞舜傳承了帝堯的民主禪讓制,把帝位無私地傳給了大禹。大禹定都安邑,即今天的運城市夏縣。禹都俗稱禹王城,其遺址是東周魏國早期都城安邑遺址,位於山西省夏縣西北 7公里處,已成中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這裡留下了“白馬峰”“金簡峰”“禹王碑”等隨處可見的大禹模糊的影子。

大禹當然無法聽到李白的感喟。他是四千多年前活動在晉南一帶的夏部落幾代首領的一個形象綜合體,被稱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進入新文明時期的階級社會,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逐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奠定了黃帝在中華民族歷史行程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原來分別以炎帝、黃帝和蚩尤為首的東夷集團、華夏集團和苗蠻集團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一個強大的華夏民族得以形成。炎帝和黃帝遂成為炎黃子孫公認的華夏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

黃帝主要活動區域就在今天的晉南、豫北和陝東黃河中游流域。黃帝的妻子“蠶神”嫘祖傳說是運城市夏縣城西北11公里處的西陰村人,村裡修建有“先蠶娘娘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