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為什麼生活自理是基礎,然後再談其他能力?

對於絕大部分自閉症孩子來說,他們在康復機構的訓練只是一個開始,最關鍵的還是要在家庭自然情境中進行生活化的訓練,這比機構的訓練方法還要高效有用。

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為什麼生活自理是基礎,然後再談其他能力?

自閉症康復專家常說,一個孩子一個樣,每個孩子從出生到會說話,走入社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每一個孩子要付出一生。

一些孩子在診斷後被確診為語言發音障礙,然後家長就注重讓孩子急切地開口說話,比如要學會發a、o、e……的音,然後發音學完了就回家了。好多孩子回家後,如果是輕度語言障礙的孩子,在自然環境中提供語言環境了,那麼他的語言也能夠出來,但是孩子的語言溝通的動機,溝通的意識如何,溝通的內容如何,不是孩子能夠決定的,是要和環境相適應的。

那麼,孩子在溝通中遵守的規則如何,輪流等待意識如何?就比如有的孩子會說了,但是沒有等待意識,等不及,雖然這也是他的優點,但是這些也是值得家長思考的。因為孩子如果進入普通學校後,會在老師講課時插嘴,注意力分散了,不會遵守規則,所以孩子上學以前的能力,上學以後的能力,都是孩子需要具備的。

所以說,要糾正以前大眾所熟知的自閉症孩子只能在康復機構訓練的理念,因為隨著康復訓練方法的多樣化和普及,以及很多自閉兒爸爸媽媽學習能力和認識水平的提升,他們也願意和能夠學會一些自閉症康復訓練方法,從而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自然而然地去訓練孩子,這樣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為什麼生活自理是基礎,然後再談其他能力?

一位康復訓練老師說,一個孩子在機構訓練的時長和效果,很多時候不是機構能夠起決定作用的,而是在家庭環境中的薰陶更加重要,家庭結合康復機構融合幼兒園的模式,才能讓孩子有了質的變化。

一個孩子要想適應社會,他首先要有內心的想法,然後才有動機,才會去做,即把他內心的意識打牢了,孩子才能看著像一個普通的人。

而概況起來就是說,自閉症孩子首先要鍛鍊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其次才是學習、認知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比如,自閉症孩子通過和其他孩子爭奪,分享玩具,就會對玩伴之間的遊戲感興趣,就會和在玩伴玩耍的過程中建立競爭的意識,在競爭中就會產生榮譽感,就會想得到別人的誇獎,從而會對學習感興趣。

由此,孩子在哪個階段,家長必須去觀察和知道。無論孩子在哪個階段,提供適應的環境是必須的。

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為什麼生活自理是基礎,然後再談其他能力?

在一家康復訓練接受訓練的星兒媽媽說,孩子遇到任何問題都是在環境中營造的,孩子在教室裡是結構化環境,是不適合他的,對他來說,他做的行為是正常的。如果要求他聽40分鐘,那就對她的目標太高了。

如果孩子把這裡當成自由環境,那就能夠參照大家坐下來,那他是能夠獨立的。

這個星兒媽媽帶著孩子不斷的自我學習,自我提升,也在機構和家庭環境中繼續為孩子康復訓練付出專業,如今孩子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

然後再給孩子提供語言的環境,需要有科學化的、系統化的老師來教導。在愛和自然的語言激勵,孩子自然就會發聲。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也應該是一個學習者,而不是做一個等待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