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生命並非永不放棄

我花了一個早晨一箇中午的時間讀了這篇2萬6千字的長文。文章象流水賬一樣的平實、理性,有充滿了對家人的責任與深切的關心,作者自己也思考了生命的意義。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生命並非永不放棄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生命並非永不放棄

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也都需要我們卻思考。但我感觸最深的是兩點——

1.一個成年人怎樣面對家庭危機

當一個人成年後尤其是接近中年,就會成為家裡的頂樑柱,就要有能力承擔家庭的責任以及應付突發而至的家庭危機。

一個人成年是家庭的最強者,身體強壯、有經濟能力。而此時的父母已經老邁、孩子尚未成年,都是弱者也都沒有或者漸漸失去創造財富的能力。這個時候,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個成年人順水推舟就要承擔三代人的責任。

一個小家庭,就是一個小型企業,而這個頂樑柱就像CEO。當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家庭就像上了發條的機器,可以自行運轉。大家按部就班的生活著,每個人完成自己的職責,上班、上學、賺錢、生活。

任何一個人這樣按部就班的生活被打亂,就成了家庭危機。也許這場危機源頭就是一場流感,也許是出門不小心出了意外,也許是其它積勞成疾。現代的中國沒有戰爭,而改變一個家庭最多的可能是疾病和意外。

這個時候就顯示出掌門人、頂樑柱的能力了。

要能調動資金。我們可以是金錢如糞土般清高,但當泰山壓頂時,也許金錢能解決很多的問題。能調動,首先要儲備,也就是一個成年人要積極努力的賺錢,維持基本的生活、孩子教育、未來養老,也能應付家庭危機。作者雖不大富,但有一些財富可以動用,關鍵時刻可以考慮賣房。

要能調動人力。未來的家庭都是少子女的,在完全社會化護理、育兒、養老還不現實的時候,有親戚朋友幫忙總是可以緩解自己的壓力的,所以各種親戚關係要維護好。文章中的雖然岳父有兩個孩子,但調動了七大姑八大姨來幫忙。

冷靜思考、通盤指揮。最關鍵的是,在發生家庭危機的時候,要能冷靜的思考、能積極與各方溝通、協調。

很多事人生中只遇到一次,而且不能預先彩排,比如家人的葬禮。這種事情非常考驗臨場發揮的機能。

在危機中,所有的事情交織在一起,一團亂麻,而一個處於頂樑柱地位的人,要淡定、要有條不紊指揮各方。

這不就是一個CEO嗎?

2.好好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當遭遇大病重病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選擇

文章中讀者寫了一段話:“有空了我就寫遺囑,制止花錢給我上刑!” 話說的堅決,但心裡沒底。萬一自己被鎮靜了: 1)親屬想咋整我可沒辦法; 2)醫學上手段太多,不可能窮盡所有“酷刑”; 想來想去,只有減少保險額度,沒錢了也就不會有人上刑了。

這一段話真的值得醫和患雙方好好的思考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生命並非永不放棄

其實類似的醫療辦法越來越多,醫學花大價錢、大力氣去延長生命的長度,這些錢只有一部分醫保、商保承擔,其餘的要患者、家屬自己承擔。因病致貧,這不完全是醫療體質的問題。醫學上的手段太多了,手段這個詞第一反應不是說治病,而是說渣滓洞中上刑的手段。考驗的不僅僅是意志,也是經濟能力。

家屬能決定嗎?

自己能決定嗎?

有時候能,有時候不能。意識清醒時可以做主,意識不清醒,無法做主。患者自己作為一個完全不懂醫學知識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情況竭盡全力就會有希望,什麼情況下拼盡所有也毫無希望。

醫生能決定嗎?

記得,我媽媽肺癌晚期重病臥床期間,已經陷入意識不清,彌留前一段時間夜夜煩躁,不能入睡,很難判斷是否是疼痛還是神經系統的問題。用了鎮痛藥、吃了輸了安定、舒樂安定後依然不能鎮靜。找醫生,醫生說“換其他藥物也許有效,但也有可能在睡眠中人就走了,你能接受嗎?”我剛想點頭,表現出我能理解能配合,只要讓媽媽不那麼痛苦。但我還沒有來的及把頭點下去,醫生接著說:“反正我不能接受”。一句話給我做了道德審判,感覺我能接受媽媽離開我這個事實是多麼的殘忍、不孝,而再要求醫生換更好的藥物就有更加殘忍的念頭一樣,讓我不敢開口有所要求。

現在的醫療環境,醫生確實在為延長人的生命在努力,但同時處處都要避責,不敢為患者做出最為正確的決策。

最後我想說的是——永不放棄這個詞對生命並不合適,總有一天要放棄生命。

所有的人,當你作為患者或者家屬的時候,首先要好好思考生命的意義。其次要給你的醫生適當的寬鬆的條件,讓他敢為你做出正確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