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箇中國字——習

每天一箇中國字——習

造字本義:會意字。“習”的字形為一隻在太陽上飛行的鳥。本義為:鳥屢次飛翔。

每天一箇中國字——習

字形演變:本來,“習”的甲骨文由“羽”和“口”組成,“羽”表示翅膀,“口”表示鳥窩,指小鳥在鳥窩裡面振翅,學著飛翔。

但有的甲骨文在鳥巢裡面加了一點,變成了“日”,而金文延續了甲骨文造型,到篆文時,誤將金文的鳥巢“日”寫作了“白”,隸書承襲篆文的寫法,繁體字還依然是“習”,漢字簡化後,省略了鳥的一邊羽毛和底部的“白”,就這樣一步步,形成現代通用簡體“習”,只是本義線索完全消失。

以前我們解釋過“學”的含義,兩者區別在於,古人稱理論知識的訓練為“學”,生活實踐的體驗為“習”。下圖為“習”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現代簡體。

每天一箇中國字——習

引申含義:“習”的本義是鳥在鳥巢上振翅試飛,但現在已經棄用。小鳥試飛時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動作,所以“習”便引申為演練、模仿,也就是“練習、學習”的意思。

經年累月的練習下,這種動作就會變得無比熟悉,所以“習”可以表示習慣的,熟悉的,如“習以為常”就是指某種事情經常去做,或某種現象經常看到,也就覺得很平常了。而一旦養成某種習慣,就會形成固定模式,也就是習性。

每天一箇中國字——習

相關典故:學而時習之。出自《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表面意思為學習過知識後就去實踐它,使它變為習慣,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

其實這句話的主旨是“學以致用”,隱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並能在實踐中獲得檢驗、應用與完善,在實踐中體現學習的價值,這才是令人開心的事!

每天一箇中國字——習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

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生讚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