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獨家記憶呢?

呂益磊

說起端午節,因為我的家鄉在甘肅,粽子葉小的時候家裡都沒用過,你們可別笑話,還真是的,我想那個時候,端午節沒用過粽子葉也是有原因的,第一,粽子葉一般都是用蘆葦葉和箬葉製成,一般南方人都是用箬葉來包,北方人使用蘆葦葉來包。而生在大西北的我們,蘆葦葉是有的,但是要碰到能包住粽子的蘆葦葉還是很少。第二、市場上賣的也不多見,反正小的時候我是沒有見過的。



每年的端午節,我記憶中的就是媽媽壓的粽米糕,為什麼,我沒說粽子呢,因為媽媽從來都沒用過粽葉來包,原因上面也已說到,別看沒有粽葉的清香,粽米糕吃起來也讓我們全家其樂融融,回味無窮。這是因為:

做粽米糕時,媽媽總是前一天就開始忙乎,因為要做挺多,還要給街坊鄰居,親朋好友們送。雖然那個時候只有紅棗或蜜棗兩種餡兒,多得還是紅棗,那個時候做粽子不像現在這樣,因為沒有粽葉,所以只能將糯米和紅棗提早蒸煮出來,然後在一個乾淨的案子上刷一點油脂,來一層米,鋪一層紅棗,再來一層米,再鋪一層棗,然後用紗布包裹起來,在上面再壓上一塊木板,一兩個小時後,就這樣做成米糕。然後再做一點糖汁,吃得時候澆在上面。



第二天,端午節,媽媽一大早起床就在門邊上插上艾草,那時候,我們還小,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在門上插艾草,就一個勁的追著媽媽在問,媽媽只是說辟邪,小孩子不懂……然後姐妹幾個就端著盤兒等著吃粽米糕,可是媽媽總是先切好一塊一塊的讓我們和自己給鄰居家送完後,才讓我們吃,你都不知道,那個時候有多饞,趁媽媽看不見的時候,先偷偷拉一點,等媽媽回來就開始偷笑,現在想起來,心裡都是美滋滋的。



哎,回不去了,雖然那時的粽子有點簡陋,不像現在花樣這麼多,可是那個時候的心境,卻叫人永生難忘!

過了這麼多年的端午節,小時候有媽媽的端午節一直到現在都記憶猶新,懷念媽媽……


李愛琴營養師

我的老家在四川的東北部,嘉陵江上游的蒼溪縣。本地居民大多為清朝時從兩湖地區移民來的。


我們那裡管端午叫端陽,按照我母親的回憶,有很多風俗跟別的地方一樣。比如說主婦們會割些菖蒲、艾草掛在門框上,作為過端陽節的象徵,菖蒲、艾草掛幹後可以用來泡水給小孩洗澡,被認為有祛病強身的作用。


在過去生活艱苦的年代,主婦會給每一位家庭成員煮一個毛雞蛋,蘸著雄黃吃。男主人還會在孩子們的耳背、手彎、腿彎等處抹上親手調製的雄黃酒,並送上預先準備好的香包。


在四川這種亞熱帶地區,一般一年種一季小麥和一季水稻,農曆五月初,小麥基本已經收割完畢,水稻插秧也完成了,是一個農活相對清閒的時間點。所以有“寧過端陽不過年,端陽過了漸漸閒”的諺語。已訂親的年輕人這時會去未來的公婆家或丈母孃家串門,已婚年輕人會在此時回到孃家和去丈母孃家看望長輩。


但是有一個風俗非常特別:端陽節不吃粽子吃包子。


生活貧困的年代,新鮮豬肉可是稀罕物,哪怕過年時殺豬做的煙燻臘肉也算得上是戰略資源。端陽節是重要的節慶,可以動用一點戰略資源。臘肉切丁,配上新鮮的豆角做餡,包成包子,就是我們那裡端陽節的主力美食了。而且包子便於攜帶,端陽節的時候還可以帶上送給親友。


母親告訴我,一直到了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地區間交流的增加,老家的人們才逐漸接受了“端午吃粽子”這個設定。順帶一提,我們那裡的粽子大多以糯米為主,蘸白糖吃的甜派。


另外,雖然當地居民多多少少都有楚地的血統,但是我們並沒有龍舟的習俗。可能是由於地處長江流域上游,河流比較湍急,並不適合划船。而且南方的龍舟文化通常和宗族聯繫在一起,而在我們那裡,維繫宗族的象徵物,例如宗祠、墳林和族譜已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一空,文革後農村人口又大量流失到了沿海地區,那麼作為宗族象徵的文化也就很難再次建立起來了。


莫雷爾的佈道壇

端午雜憶

題記:再過幾天,就是端午佳節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到現在,一過佳節,就開始回憶從前的那些點點滴滴——難道,人,真是生活在回憶之中嗎?

我生長在川北一個偏遠的農村,每年的端午,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因為,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親友的訪問。

先說好吃的。端午節(我們叫做“端陽節”),有兩樣吃的必不可少,那就是粽子和包子。包粽子的來歷,我在書上早就知道了,說是為了紀念屈原——為了避免魚蝦吃三閭大夫的身體,人們把煮好的米投進汨羅江,再後來就演變成了粽子。

但為什麼吃包子?這一直是我心中一個在重大的疑惑,我曾經問過許許多多的人,都沒有得到答案,即使是在今天,“萬事不懂問度娘”,我也沒有找到答案。

疑問歸疑問,對於一個從小難得吃飽肚子的鄉下孩子而言,有吃的,就好了!

再說好玩的。端午節,再窮的人家,儀式感是不能少的。老人們照例是要敬天、敬地、敬祖宗的,買一些香蠟錢紙,在院壩舉行儀式,母親會念念有詞,反正都是保佑全家平安之類的話。然後,就會背一個大揹簍,到山上去,摘上滿滿的一揹簍菖蒲,燒一大鍋水,然後,倒進大腳盆裡,把孩子們一個個丟進去。因為我在家裡最小,所以,每次都是我最先洗,看著哥哥姐姐羨慕的眼神,那種優越感,到現在都讓人回味!

最後,親友互訪。端午節,出嫁的姐姐,會帶著姐夫還有外侄(女)等回來看望父母。作為家裡最小的孩子,他們還會給我帶一些小禮物。姐夫會帶我去捉魚,或者去做其他好玩的事。

前段時間去看如今已經快60歲的大姐夫,他還笑話說“每年端午節,都會揹著你去捉魚。還把尿撒到我身上”!

後來長大了,離開老家讀書、工作,端午節,就再也沒有了兒時的快樂——忙於學習、忙於工作,哪裡有閒暇來過什麼端午節呢?

隨著年齡的增加,特別是自己做了父親,有特別是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端午節開始放假——於是,對開始是對放假的期待,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的記憶,在逐漸成為每年對孩子的、對學生的文化引導——端午節中所隱含的文化價值,成為了我對社會人生思考的一個引子,一個契機!


最後,仿余光中先生《鄉愁》做《端午》一首

小時候,端午一枚白白的鴨蛋,

我吃蛋黃,父親吃蛋白。


長大後,端午是一張小小的車票,

我在城裡,父親在鄉下。


後來哦,端午是一節節語文課,

我在上課,父親在勞作。


再後來,端午是一方小小的墓碑,

我在這邊凝望,父親在裡面長息。


如今哦,端午是一種文化的記憶,

我時常回眸,尋找童年的欣喜。


三水三心

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幼時匱乏的物質生活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家裡姐弟五個加上爺爺奶奶,更是令父母精疲力竭。但是,我偉大而慈愛的母親,從未因貧窮、勞累稍有懈怠,總是會及時捧上時令食品糕點,以解我們的嘴饞心癮。二月二,炒黃豆;五月五,包粽子;八月十五,打月餅……母親常說的一句話是:“別人家孩子吃著,我家孩子不能看著。”所以,現在回想起來,幼時的日子,每一天都是閃光的,帶著幸福的味道。

我對粽子情有獨鍾。作為北方人,吃慣了各種麵食,粽子,是一種特殊地存在。

包粽子,是神聖的,莊嚴的,有很強的儀式感。幼時每年五月初四午後,母親把方桌搬到院子裡,左右各放一個盆,盛著泡好的糯米和煮好的葦葉。糯米是買來的,雪白透亮,葦葉來自白洋淀,散發著獨有的清香。母親的手靈巧轉動,一個個粽子落在白鐵皮桶裡,裝滿了一個,再換一個。那是多麼寧靜祥和的午後啊,空氣中都是慵懶的味道。最記憶深刻的是方桌上的一包伊拉克蜜棗,又大又甜,讓我驚歎,讓我垂涎。而母親總是巧妙地包完粽子後剩下幾個,讓我們姐弟分而食之,那種甜蜜的味道一輩子忘不了。以至於物質極度豐富的今天我常常詢問:“哪裡有賣伊拉克蜜棗?

包粽子是技術活,母親從小就教我。無奈每年一次的學習時間短之又短,學了幾年我才真正嫻熟起來。以前一直不覺得會包粽子有什麼了不起,但是結婚成家後,每年端午,婆婆、嫂子、大姑子無比崇敬、羨慕地看著我,跟我學扭、轉、系,讓我頗有自豪感,也讓我對母親充滿感激。

煮粽子更是考驗我們的耐心。母親把粽子碼在院子裡的大鐵鍋裡,倒進清水沒過粽子,開始煮。劈柴在灶塘燃著,母親早忙別的去了。“好了沒有?”我問母親。“早著呢,你看著鍋,水少了添水。”我守著粽子,如同守著一筆巨大的財富。晚飯時,粽子還是沒能端上飯桌,鍋裡的水還是不緊不慢地咕嘟著。母親說:“熟是熟了,剛煮熟的不粘,先睡覺去吧,醒了就能吃了。”於是我們滿懷希望地躺到炕上,憧憬著即將到嘴的粽子。醒來,已經是第二天早上,母親早已把一個個剝好的,軟白、香糯的粽子碼在大盤子裡,等著我們大快朵頤。

今年端午,我從網上訂購了肉粽、蛋黃粽、豆沙粽,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取自己所需,但兒時的記憶,如同鐫刻在石頭上,永遠不會抹去!


七月149796126

又是一年端午節時,過節的時間是有了,但過節的心不再濃厚了。所以,最懷念和印象深刻的還是童年時的端午節,那時的我們,雖然貧窮,但是人心純樸,日子卻過得踏實有幸福感。而現在的端午節,更多添了幾分無奈感,粽子不再愛吃,親人總是聚不齊,想拍張全家福都難。

記得,我們小的時候過端午節,那是很熱鬧和幸福的。因為是在農村,所以物質資源是比較貧乏的,平常不是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沒有太多的肉類和好吃的,只有到了節日爸媽才會去買好吃的和好玩的。所以我們那時能在端午節吃上粽子是非常感到幸福的事,以至於印象深刻。



還有記得跟媽媽挑著一籃子的粽子去外婆家走親戚的事,那個時候公路還沒有通,都是依靠走路的。每當準備走到村口時媽媽都會拿著路邊的幾片樹葉放到我的口袋裡,說是平安的葉子,直到現在我還是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我想大概以前就是為了避災驅邪的作用吧。


最後不得不提起的事,就是我大哥是端午節因病過世的,所以每一年的端午節,我又多添了一個想念。


南方小院

無論是端午、中秋、春節,亦或是其他傳統節日,真正令人懷念的,不是美食,也不是新衣,而是那份團圓的氣氛。小時候並不是很理解,直到長大離家,無數次坐在列車的角落,奔赴一個又一個“第二故鄉”,才越來越意識到,原來自己早已離家很遠。

又是一年端午時,不知是三年五年,還是七年八年,反正數不清了,似乎已經很久沒和家人一起過了。單位食堂的窗口,早就擺上了粽子。可無數次路過,都未曾有嚐嚐的念頭。或者說,怕吃了以後,會忍不住想起故鄉。

可是,不吃粽子,就能斷了思鄉的念頭麼?

最早參與包粽子,應該是五六歲的時候吧。幾片葦葉,一根麻繩,一把江米,就包出一個四角分明的粽子。在農村老家,每年在端午前夕,便已掀起了包粽子的“浪潮”。言談話語之間,集市攤位之上,必然是一股“粽子”的味道。

大灶煮粽子,那叫一個霸氣!如今城市的生活雖然精緻,但卻少了那股子豪氣。小時候家裡三口人,可端午前就得先包個十來斤江米的。這既是因為鼓搗一次不容易,而且費火,也是受“嘴饞”的影響。當然,多少還有些“面子”上的原因。

包粽子,就如同過年包餃子,除了是風俗,也是一戶人家的“顏面”。

過去生活清貧,過年才能吃頓餃子,因而年三十到了飯點兒,每家每戶的婦女,可都是使出渾身的解數來剁餡兒。這既是興奮,喜慶,也是在向自己和鄰居證明,晚上包餃子啦!


而端午吃粽子,同樣也有這樣的感覺。鄰里之間嬸子大娘,閒談時總會把話題拉到“粽子”上。說今年自己家買了幾斤江米,包了幾掛粽子。是啊,生活不好時,對粽子的渴望更為強烈,因為它既是美食,也是家境的“標尺”。

從這一點來講,門框上的艾草和粽子,可是很有門道咧!

粽子包出來,可不僅僅是自己吃的,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惦記的至親好友。

老家包粽子,是很有氣場的。因為一包就是十斤江米的,煮出來,可是滿滿地一大盆。這一盆粽子,定然是要緊著孩子們吃,然後全家每次吃飯時剝幾個,作為一道“主菜”來享用。這樣的情形,要從端午前夕,一直持續到端午之後,大概得有半個多月吧。

包出來在粽子,可不是自家的“獨食”。長輩們惦記子女,子女們關心老人,兄弟姊妹們又相互掛記著彼此。於是,煮完的粽子也就成為了端午時節最具標誌性的“關懷”。

小時候汽車是富貴人家才有的,連摩托車都很少見,多數人是騎著大二八往來與親朋好友之間。而老年人又與這種兩輪的“現代化”交通工具絕緣,只能靠雙腳來“丈量”自己同子女間的距離。無論是掛在自行車把上的粽子,還是提在手裡的粽子,都是沉甸甸的關懷。

對端午的記憶,永遠是兒時最為珍貴的感情寄託,雖背井離鄉,卻愈久彌香。

又是一年端午時,我想,此時有很多同我一樣,隻身漂泊在外的朋友,都想起了兒時守在母親身邊包粽子的場景。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記憶都漸漸模糊,但這個場景卻永遠烙在了腦海之中。

這,便是家的溫情。雖背井離鄉,卻愈久彌香!


碣石樵子

2014年前一直在阿勒泰過端午節,每年都是好友胡姐的媽媽包一些棕子,品嚐著媽媽味道,充滿溫馨浪漫,愛心滿滿,記憶猶新的多稜角棕子,棕子不大不小,不方不圓,餡子有甜,有鹹,芳香四溢,每次吃過後都口齒留香,讓人禁不住回味無窮。

胡媽媽年輕時是名很賢惠的女中豪傑,工作出色,事業有成,子女教育得也很優秀卓越,她是名巧手慈善的媽媽,時常從經濟上幫助鄰居朋友親人,助人為樂,修德修緣是她一生奉行的準者,她可以虧待自己,但對慈善從不吝嗇,並且擅長做一手好菜,我也常去她家蹭飯,胡媽媽任何時候都笑語融融,因為胡媽媽很善良大愛,,所以一家人在工作,家庭,為人處事方面都很出色,讓人敬重,愛戴,擁護。

無論我在何處都會想到她們家人,我們不是親姐妹卻勝似親姐妹,相互之間無言無語都彼此的理解對方,逢年過節兩家都會常走動,常言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上天註定的,一生一世都要互相珍惜,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關注,互相惦記。對此,我也深信不誤。

現居住在烏魯木齊,在遠方祝願老人家身體健康快樂!萬事如意!

七月份回阿勒泰辦事,去看看胡媽媽及家人,親情,友情是我們一生一世在人世間的豐厚禮物,彼此保留在最柔軟的內心深處,任時光匆匆,情義方長,我們永遠都會眷念,回顧人生最美好的風景————友情天長地久。

朋友們好!你們一定可以想像到棕子的匠心獨運,沁人心脾,棕子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特色產品,它不只是文化的傳承,更多的是情感的寄託及中國文化歷史最好的見證者,請你們一定要多品嚐。

同時祝賀所有的今日頭條朋友們端午節快樂!








康建華

我對於端午節的獨家記憶是不可重複的,有時想起還會感慨那些美好童年時光,至少那時還年輕,樹還秀,水還清,人也還好。“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有些親人只能在想象裡了。

外婆所在村子是臨河而居的。河不寬,也不深,但是我們知道水鄉的河都是通大江大海的的,因此小河也稱為“海”。沒有自來水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拿桶子到河裡挑水,一到夏天,家家戶戶男人和孩子提著短褲就到河裡洗澡,河邊的棕櫚林撕扯換衣,都是童年的回憶,這裡的人個個水性都很好的。河往前一個拐彎就停著無數的小船,烏篷船,運輸船,這些船就是家,一船一戶,以捉魚,運輸為生。到了傍晚看到他們小孩在船上怡然玩耍,大人在忙碌燒飯,是另一派景象,真的有“江楓漁火”的感覺。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和這些船的對岸有一個狹窄,狹窄處架了橋,狹窄處的另一邊就叫“龍舟池”,其實這也是河的一部分,被狹窄橋分兩段而已。每年五月初五就在這舉行龍舟競渡,競渡的龍舟就來自沿河沿江的水鄉,到了端午那天就會無比熱鬧。風俗是一直延續至今仍在繼續,可隨著經濟的發展,“龍舟池”本來的泥巴岸邊圍起石牆,兩岸還修了座位,還有領導坐檯,端午節當天還拉起來綵帶,還有市裡電視臺報道。可是自我感覺已經找不回原來的味道。



先說說原來的美好歲月吧!記得那一年端午,我應該也就小學三、四年級的樣子。小舅舅、表哥和村裡幾個年輕人決定去看龍舟,我當然要跟去。舅舅神秘的問我,你會游泳嗎?我搖頭。表哥比我大五歲,他跟我說沒關係,他可以抱你過去。我還不知道怎麼回事,不就看個龍舟,怎麼還要游泳?其實事實很簡單,因為從陸路到狹窄橋那兒是需要繞幾公里路,而游泳過去就在對岸。待我們到了河邊,岸邊有幾條破爛的小舟泡在那兒,都是漏水報廢的了,洞都有碗口那般大。其實他們也不是真要游過去的,而是想利用這些漏水的小舟過岸。我這一下擔心了,這些小舟能用嗎?不要到河中央就沉了?看他們一點不畏懼,我也只好硬頭皮坐上去。同村幾個小夥提著水桶上了小舟,只看小舟在“咘咘”的進水,還不出一米就吃水到一半了。快倒水!幾個小夥子於是如同機械一般拿桶不停的舀水。我一直擔心受怕,最終還是有驚無險的到了對岸,可是我已經發誓,就是走五公里也不再坐這小舟了,可是除非我自己走路,他們是不會同意的。我對於龍舟賽其實沒有什麼興趣,反正就是鑼鼓喧天,人滿為患!這可是鎮裡一年一度的大節日!幾乎整個龍舟池都被圍得水洩不通。我就是感受這一切新鮮事,而不是看比賽。奇怪的是隨著時間推移,“龍舟池”的水位會越來越高,我們被逼一直往後退,原來晴空萬里,會突然變得烏雲密佈,瓢潑大雨。我們就這樣被淋成落湯雞。因為那時我也經常到“海”邊玩,我知道水位和這雨是無關的,而是潮汛。後來回家,因為受水位影響,我和舅舅跟他們走散了,這樣才應了我的願,走路回家!



說到走的這一路,白天沒有什麼奇怪的。可是到了晚上,表哥決定帶我到鎮裡的電影院看電影時,也會經過它,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而這一路就是畢生難忘的記憶!你無法想象,這一小路兩邊無奇的野草叢,野樹叢到了晚上居然佈滿了螢火蟲,宛如童話世界一般包裹著你。也如同天置身於星空一般,數也數不清,有時偶爾一道“流星”從身邊劃過。你真的無法形容自己的感受的,這景象人生也難得幾回見呀!還有那時的人真的很純真,很純真!我們沒有手機,一場電影就會無比滿足了!



後來路變成了水泥路,螢火蟲就沒了;工業導致“海”都已經黑乎乎的沒有了生氣,沒有人再會到這裡洗澡和挑水了;船家也全部上岸建了房子。要說沒變的是“龍舟池”和龍舟競渡,在這不再清澈的河裡拼命吆喝的龍舟人,再也給不了我當初的味道了,圍欄和座位隔絕了親密。最主要是,因為經濟好了,我那親愛的表哥也因此染上毒癮,後雖然也改邪歸正,可是共用針頭留下肝炎禍根,因為肝癌去世了。因此有些事真的就是隻能回憶才是最美好的了!


一盞茶的恬靜

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只是打了個照面就從此消失在人海,在你們彼此的心目中都沒有留下深刻印記,有些人雖然只是在你的生命中短暫經過,但是卻留下了一輩子都抹不去的回憶,每當到相似的時節就會想起曾經在這個季節裡我遇到過某個人。曾經在端午前後遇到過一些人,有些人相識於端午之前,端午之後這些人就從我的人生中永遠消失了,好像我們曾經一起擁有的經歷就像是一場夢!

(一)

上大學的時候,五一還是七天長假,我選擇不回家,在超市裡打工,雖然是兼職,但是在節假日也會給三倍的工資。就是在打工的時候認識了J學姐,當時我在洗護專櫃做促銷活動,類似於買一贈一,當時海飛絲賣的非常火爆,所以我忙的一塌糊塗。後來又來了一個女生,就是J學姐,J學姐長的非常漂亮,我當時見她第一眼簡直驚為天人,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懷疑她是一個混血兒,其實現在雖然已經過去十幾年,當我想起學姐的容顏,依然會覺得她是個混血。剛開始見到學姐的時候,我非常害羞,除此之外還有自卑,就是那種普通女生見到漂亮女生會產生的自卑感,我不大敢跟她說話。學姐倒是很大方的過來跟我打招呼,我們廝混之後就變的非常熟了,原來她跟我一個學校,只比我大一歲,我們每日一起吐槽見到的奇葩買家,還有討論校園的事情,無非就是男女朋友之類的事。我也會吐槽學姐一張口說話,就可惜了她的臉,說話實在是太沒有架子了,這個人太好相處了。我們一起休息、一起吃飯、一起下班坐夜車回學校,經常會遇到過來問她要電話號碼的男生,當然被拒絕,因為學姐有一個感情很穩定的男友。我抱怨自己找不到男朋友,學姐對著我拋了個媚眼,要不要我跟你試試?我看著她的樣子,差點當真,窘迫的差點失了態,其實對著美麗的女子,不僅男人受不了,女人也受不了。後來活動結束,我們繼續保持聯繫,很快就到了端午節,我家離得近,每年都會回家拿粽子,那一年也給學姐帶了一點。當我自己吃的時候,發現家裡包的粽子太緊實,根本就沒有熟,中心的糯米依然顆顆分明,後來我們就不再聯繫了,我看到她跟學校的校草一起拍攝的校園宣傳片,她還是那麼美麗,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去找她,也不知道找了她要做什麼,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二)

認識H先生是因為相親,那時我被家裡逼的沒有辦法,決定自己逼自己一把,給自己立了個FLAG,下一個相親的人,無論怎樣,我都跟他結婚。然後那個下一個就是H先生,還好H先生一米八的個子,相貌俊朗,我覺得自己撿了個大便宜,至少碰到了個帥哥。我跟H先生約會幾次後,發現其實並沒有辦法擦出火花,我雖然號稱是外貌協會,但是外貌其實也沒有那麼重要。但是我立下的誓言得完成啊,於是我對H先生說,反正你也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你,我看你也找不到什麼真愛了,要不然我們就結婚得了?H先生沒有說同意也沒有拒絕,還是一直保持聯繫,但是我發現自己做了一件很魯莽的事情,到後來事情就越來越不受我控制,逼自己去跟一個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的下半輩子完蛋了。H先生雖說不是十全十美,但畢竟我也是一個缺點超多的普通人,我想不到要怎麼去了結這件事情,或者繼續這件事情。後來,我們還是沒有在一起,我大舒一口氣,但是同時覺得心裡隱隱作痛,有點懷疑自己究竟是動了心還是習慣了有個人陪伴?很快就到了端午節,我原本計劃端午節去他家嚐嚐他親手做的菜,我會帶上我親手包的粽子,以前我倆討論過包粽子這事,具體到喜歡什麼口味,要怎麼包,怎麼吃,甚至要包多少個。兩人在一起的時候,會做很多根本就不會實現的計劃,會說很多不靠譜的甜言蜜語。就像那個H先生跟我討論包粽子的下午,夕陽照在湖面上閃閃發光,他說那一天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說完這句話的兩天之後,他就決定要跟另外一個女生結婚了。那年的端午,我覺得自己好像吃了什麼不好的食物,偶爾會覺得嘔心,但是也很快就過去了,我一個人在家裡包了一天粽子,有給自己家包的,給親戚家包的,我並不覺得憂傷,只是有點難過!

不知道這些在端午前後就跟我永遠失去聯繫的人,是不是因為粽子的事,還是因為我們原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只是一不小心兩個人同時都走錯了方向,有了交集,但是又很快找回自己的路,於是就這樣從彼此的世界裡消失了!


邊晃邊吃

印象最深刻的端午節記憶是在貴州隆裡古城裡,2013年端午節前夕,因為沙發客認識了當地以為沙主,當時沙主在瀋陽讀書,在得知我要去貴州玩的時候,向我推薦起她的家鄉-隆裡,並且表示願意讓她的家人接待我這個沙子。在此之前我對於這個古城瞭解的甚少,通過搜索資料發現這個古城非常特色,欣然表示想要去這個古城走走。於是便有了這一次的端午之行。


到達隆裡的時候正好是端午前兩天,沙主的媽媽領著我我到了他們家,沙主的家在古城裡面,房子是一棟2層的古樸院落,建於70年代,和古城內其他房子相比,雖然歷史不算悠久。但經過他們的細心打理,反倒多了一份愜意。


在隆裡古城端午節這一天,都會吃一道叫做血粑鴨的菜,這道菜有鴨肉的鮮美,也有鴨血浸泡的糯米的糯軟,口味自帶貴州的辣,的確很有特色。除了血粑鴨,隆裡的端午晚宴上大都還會有醃魚和醃肉等。這裡的餐桌也很有特色,隆里人吃飯喜歡用矮桌子,中間為可以鏤空的桌面,如果想要吃燉菜,那麼就把桌面拿走,鏤空部分下面放上火爐,把菜放入鏤空部分即可,而矮桌自然要配上矮凳子才算完美。

這一個特殊的端午節,無論是古城建築、菜餚、米酒亦或者餐桌,對我來說都很有意義。而最讓我感動的事隆裡的人,沙主的家人,對我微笑的古城人,太多的第一次,即使過了這麼多年都讓我記憶猶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