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平時講正負、陰陽,而不說負正、陽陰?是習慣成自然還是有什麼背後的故事?

長陽資足常樂

中國文化的許多規則或規律都源於《易》,逐漸演變成為了一種習慣。

《周易·繫辭》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所謂的定,即穩定,即存在。尊與卑,不是貴與賤的意思,在這裡指順序,排列,作用,位置,定位。也就是說,在這個習慣之前,是中國古代樸素哲學的排列標準。

天地,以天為尊。

左右,以左為尊。

上下,以上為尊。

正負,以正為尊。

君臣,以君為尊。

父子,前後,將士,官吏,后妃,

也就是說,涉及到排列的,基本上都是“尊”者在前,“卑”者在後。或者說,在前則“尊”,在後則“卑”。

反面例子有麼?

陰陽?對不起,這個好像不屬於排列,屬於事物的兩面及對應。巧的是,這個陰陽也是源於《周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與這個相似的,還有“動靜”,實際上反過來也是一樣的,但是從繫辭上看,是有“陰陽”之說的,但從周易全文來尋找,是沒有“陰陽”一詞的,卻有動靜

也就是說,題主所說的這些詞,基本源頭是周易,主要源頭是繫辭,後人便直接順手拿來就用了。

即,源於易,起於繫辭,成於習慣。

個人見解,不一定對!


亦有所思

為什麼說“陰陽”“正負”,不說“陽陰”“負正”?

我們都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兩儀為“陰”“陽”。四象是老陰老馹、少陰、少陽。



這裡,兩儀四象的陰陽屬性是很明確的。那麼,太極是屬陰還是屬陽呢?

在古人看來,太極是屬陽的。比如,《說文解字》解釋“一”,即說“太始也”,為太極。我們都知道“一”是表示“陽”的符號。

其實,這也可以說是《易傳》的觀點,乾資大始,資始萬物,最先產生的是“陰陽”。

因為太極、乾為體、本身為陽,按照陽生陰、陰生陽的觀點,那麼作為滋生萬物之用的“陰陽”是陰先產生的,陽後產生的。按產生的先後順序,自然該稱為“陰陽”了。




二、正負,最早出現在《九章算術》中,講正數、負數的計算方法。

有理數計算,出現負數,在古人看來會比較奇怪而且是特別或特例。這樣,正為主,負為次的心理感覺就可能有了。自然“正”當居於前,以示主要主導和正宗,負數次一點就居後了。



這和易象學“扶陽抑陰”的傳統文化心理是一脈相承的。

後來,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如電學、勘測等。“正負”的用法就既是傳承又是約定俗成了。


水煮周易

正負和陰陽之間所反應的問題不同,正負是客觀存在的,人們認知的,如一件事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而陰陽是宏觀的,為有形和無形二種,比如人分男女,而無形之空間中流行之氣為陰陽二氣合成,風水雖論陰陽而實論生死,陰陽五行之氣在宇宙中運行,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相互制約,為宏觀大論為之也謂自然之變化,學無止境,中國中醫之道以陰陽五行論人之疾病,雖五行,各有所附,雖有形而與無形不可分割,通則無疾,不通則疾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