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武威市,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

“武功军威”而得名,中国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河西走廊的门户,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武威历史悠久,古称凉州,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也是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见证了武威当年的繁华昌盛,历史兴衰。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一碑”、“一寺”、“一窟”、“一塔”、“一庙”是武威的代表。

“一马”

铜奔马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凌云奔马等。1969年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一碑

西夏碑

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全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是用西夏文和汉文分别记述重修凉州护国寺塔的经过,是现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西夏碑刻,对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碑文记录了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凉州大地震以及许多史籍缺载的有关西夏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官制、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一寺

白塔寺

白塔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威市东南20公里白塔村,始建于西夏以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征。1239年,阔端驻凉州,邀西藏喇嘛教萨迦派四祖萨迦·班智达来凉和谈。1247年,萨班作为西藏代表与阔端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和谈"。至此,西藏归顺于元,使西藏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正式纳入祖国版图。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一塔

罗什寺塔

全称鸠摩罗什塔,已有1600年的历史,位于武威市北大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弘法演教之处。寺内雄立的宝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鸠摩罗什寺是研究五凉文化的珍贵遗存,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大奇观。古人曾经盛赞罗什寺是"由来僧宝摇篮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一庙

文庙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院。占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一窟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喻为“石窟鼻祖”。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武威:“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