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子弟待遇怎麼樣?

同治不嫖雞

回答問題前,我們先熟悉下八旗子弟的由來。

明朝末年在中國東北生活著一個少數民族——女真,它是滿族的前身。其中有一支女真部落被稱為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傑出首領努爾哈赤憑藉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鎧甲起兵,相繼兼併、統一分散在滿洲地區的女真各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識別,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後隨著軍隊規模里人數的一步步壯大,努爾哈赤又在原有的四旗之上加上邊框,成為新的四旗。即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原先四旗共八旗。八旗人的後代統稱八旗子弟。

努爾哈赤從東北起家,到皇太極建立清朝,順治皇帝入關。在這一系列的對外征戰中八旗子弟出生入死,英勇作戰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八旗子弟盡皆同種同祖之人,對他們清初統治者都給予他們優厚的特殊待遇,如加官進爵、賞賜土地人口、減免賦稅……其具體待遇有:

●給予他們正常的生活開支,不納稅。

清朝初年,天下初定。這樣原本靠著打仗起家的八旗後代便暫時安頓下來。清初政府還得照例按戰時情況發給他們軍餉,而且這些人還不用納稅。以當時的消費情況算,這些軍餉足夠養活一個普通家庭。這樣一來,這些八旗子弟要麼出去當差,尋求一官半職。要麼就是整天遊手好閒不工作。我們熟悉的電視劇《大宅門》裡的武貝勒就是他們的典型。



(大宅門劇照 武貝勒,典型八旗子弟)

●賞賜土地、人口。

清朝初年,多爾袞攜順治皇帝入關後,為封賞各位有功之臣。清朝統治者在圍繞京師、河北永平一帶大肆圈佔漢人地。然後將圈佔來的土地封賞有功之臣及廣大八旗子弟。這樣以來漢人的土地都被滿人搶佔,出於生活所迫他們只能給滿人做家奴。


(清末八旗子弟終日遊手好閒)

●仕途升遷之路較漢人便利,升職空間大。

清朝繼承延續中國自隋朝開始的科舉制選拔官吏。但這一制度只針對漢人。滿人八旗子弟可以憑父輩軍功享受世襲、推薦、或花錢買官等手段獲得官位。而普通漢人要想進入仕途,只能靠埋頭苦讀,通過八股取士而獲得官位。而且針對朝中一些特殊官位只允許滿人及八旗子弟擔當!


小司馬說

八旗子弟是清朝的特權階層,他們自打出生就被國家供養,無需自己勞作,自然就談不上自力更生了。


雖然八旗子弟(這裡只說男性)都是吃皇糧的,但內部待遇是有差別的。比如,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被稱為上三旗,他們的地位和待遇是優於其餘旗人的。再者,旗人官階不同、出身不同,待遇也是有差別,而且非常大。最後,官職相同的情況下,滿八旗的地位和待遇要優於蒙八旗和漢八旗。當然,所有旗人的生活要比一般老百姓好得多。

另按清朝規定,八旗子弟只能從事兩種職業,一個是做官,一個是當兵,除此之外不能幹其他的,做買賣發財就別想了。不過旗人想要做官或者當兵都需要獲得相應的資格,一個是正好有這個缺額,二來就要通過考試。如果年滿二十的旗人考不上,或者沒有缺額,那麼只能等待下一次考試,直到補缺成功。補缺成功的旗人不僅可以領到足額的薪俸,還可以享受其他福利,其餘的只能勉強領取餬口的口糧,福利待遇就不要想了,生活質量要差很多。


所以八旗子弟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旱澇保收,就算是在體制內,還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資格才能夠真正的旱澇保收。

還得說一條,八旗子弟生活在滿城之中,這些滿城於全國大城市之中修建,配有獨立的城牆城門,儼然城市內部的軍事堡壘。這些旗人平日也不和老百姓接觸來往。當然清朝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儘可能的保存民族的獨立性,防止滿族被漢化,但最終害了滿族。清朝滅亡後,絕大多數旗人由於沒有其他生活技能,只能乞討或者賣身,淪為社會底層,非常艱難的餬口度日。



石頭說歷史

提起八旗子弟,得先說什麼叫八旗,八旗是指滿清的正黃旗、正紅旗,正白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紅旗、鑲白旗、鑲藍旗。這些人主要以滿族人為主,也有少量的蒙古族人、朝鮮族人、俄羅斯族人及跟隨清宗室建國之初就到處征戰的漢人。八旗子弟的先祖,大抵都是清朝的開國功臣,有的和皇室沾親帶故,所以後代受到優待。

八旗子弟,就是這些開疆拓土,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八旗的後代。依靠祖宗的福廕,他們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有的官銜是實的,當兵領錢糧過活,但也有許多,官銜是實的,但卻並沒有在崗位上發揮作用,比如有人名義上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並沒有帶兵;有的名義是驍騎校,實際上連馬也不會騎。他們成了靠“月錢”生活的寄生蟲,不會打仗,懶得勞動,老舍便是旗人,對於他們的生活非常瞭解,所以在作品中刻劃出了大量的八旗子弟形象。

這些八旗子弟,自然不會自力更生。他們初開始有月錢,但後來隨著生育量的增加,越來越懶惰,月錢也僧多粥少。所以他們的日子並不富裕。但他們懶慣了,所以雖然日子不寬裕,但也不會自力更生去勞動。少數去勞動的,學會手藝的,反而被不勞動的看不起。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吃、喝、玩、樂是他們的常態。慢慢八旗子弟演變為寄生蟲的代名詞。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