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问“唐朝邹应龙”

八问“唐朝邹应龙”

八问“唐朝邹应龙”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说明了凡事皆有来龙去脉的道理,在祖源研究方面亦是如此。从现有资料看,传说中的唐朝邹应龙,就有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关于唐朝邹应龙,入明以来就有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了对他的研究。汀州四堡邹鼎璜先贤一句“溯元和……至宁宗凡十余代阅三百余年何啻天渊?”为研究唐朝邹应龙揭开了序幕,此后纵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但终归还是没人能直视这一问题。

因这一支系涉及的邹氏子孙人口数量庞大,支系众多,影响巨大,厘清其源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为了正本清源,即使“天渊”难以逾越,我们也要去探个究竟。

有关唐朝邹应龙,不但散见于一些府志、族谱,而且在邹氏族群的民间传说及民俗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从各地有关唐朝邹应龙的资料看,重要信息有:“唐宪宗元和丁酉年进士,廷试第一”、“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丙辰科,年二十四,登状元及第”、“任监察御史”、““官授十五任”、“任监察御史”“唐太尉”、“告老而归休焉,封为“鲁国侯”“林游五载,而终于光启二年丙午敕葬于龙子围、赐庙祀焉”、“唐禧宗乾符年间……相扶度使李克用,百战百胜平黄巢之乱,功大诰封昭仁显烈威济广佑圣王”、“宋绍兴、绍定间……遂追赠为昭仁显烈威济广(佑)[祐]圣王”。

据此看,他的仕途从二十四岁“状元及第”开始经过“任监察御史”到“官授十五任”再到“唐太尉”以及最后的“年满七十,告老而归休焉,封鲁国公”甚至去世后的“诰封昭仁显烈威济广佑圣王”可谓人生得意。从草根阶层到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员,这么辉煌的人生履历,在我们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显得异常突出。那么,一个在历史上有如此显赫地位的人物怎么会引起几百年的族群纷争呢?

本文将用八个问题,通过他传奇的身世,追根溯源,从繁浩的史籍中寻找他的蛛丝马迹,以解开他神秘的面纱。

一、唐朝邹应龙是“进士”、“状元”吗?

唐朝邹应龙第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履历“唐宪宗元和丁酉年(817年)进士,廷试第一”、“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丙辰科,年二十四,登状元及第”、“南唐初进士,状元及第”。目前人们研究唐代状元,主要的依据是据《文献通考·选举考》及《登科记考》等书记载。据史料记载可知:唐代共举行科举考试265次,其中,有一次因考题泄密而作废,剩下的264次是否每次产生了状元呢?其实有12次科举未产生状元,那么唐代共产生状元有252名。

《记考》共考出了139位唐代状元的姓名和1位状元的姓,其资料颇翔实;加上《文献通考》中所录《记考》中遗漏的18人,唐代有名姓可考的状元共158人(含1人仅知其姓)。在上述典籍中均未见他的大名,《中国状元辞典》中唐宪宗元和丁酉年的状元为萧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丙辰科状元失考。至于“南唐初进士,状元及第”的说法,史书对南唐科举有明确的记载,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建国至升元六年(942年)都没有设立有进士举的贡举[引《十国春秋》],中进士、中状元自然就不符合事实了。

当然,对于记录唐朝科举的史籍远不止此,可是翻遍可查之书,皆无唐邹应龙金榜题名的记载。唐朝邹应龙第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状元履历不是不符合事实就是失考。

二、唐朝邹应龙做过官吗?

传说唐朝邹应龙中状元后曾任“任监察御史”,“元和戊戍年升福建汀州府官授十五任”,“唐太尉”。看来唐朝邹应龙不但做过官,而且到后来做了一品大官。

那么,他第一任官“监察御史”是什么样的官呢?根据《大唐六典》记载“监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虽然这个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还不如一个七品芝麻官的县令职务高,但是这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职务,他具有弹劾文武百官的权利,是皇帝身边的要人,历代都很重视御史台这个职低位高的衙门。

据族谱记载唐朝邹应龙任该职的时间应是在“元和丁酉年(817年)”或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丙辰”状元及第后。可查遍《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唐宋枢密院研究》、《唐监察御史制度研究》、《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相关资料均中均没有他任该职的记录。 “元和戊戍年升福建汀州府官授十五任”告诉我们:他任监察御史三年后,就被派往汀州为官,并且这个官一开始至少也是个七品县令,而且还屡经提拔,在汀州府任上至少做过知府级别的官,甚至有些族谱还言之凿凿的记他曾任汀州刺史。我们翻开离其生活年代最近的《临汀志》(胡太初序、赵与沐跋),明弘治刊《汀州府志》,志中有关郡县官题名、名宦、进士题名、科举等所有相关记载中均没有唐朝邹应龙的记载。

《临汀志》是在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鄞江志》和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鄞江志》的基础上参阅修志之前的各种史书典籍及结合当时社会实际情况于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编纂,是研究唐宋汀州历史的权威史料。这三次修志时间离传说中唐朝邹应龙的生活年代可以说是很短的,方志中没有记载,只能说明“元和戊戍年升福建汀州府官授十五任”的说法很不靠谱。 唐朝邹应龙最令人敬仰的官职要算“唐太尉”了。

众所周知,唐朝“太尉”为三公之一,一品官衔,有如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如果把枢密院比作中央军委的话,可以把“太尉”的职权比作今天的国防部长或总参谋长,但是,他又比现在的“防长”、“总长”的权限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权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姑且算是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吧。那么,他又是如何从“汀州府官”蹿升为“唐太尉”?又是凭什么被封为“鲁国侯”的呢?史籍没有记载,因此无从考证。

当然,如果有这么一个贵为前朝一品大员的“唐太尉”、“鲁国侯”曾在汀州“为官十五任”,志书上是不可能没有记载的。想想,这么重要的人物,对于汀州这个小地方是意味这什么吗?可是,这么重要的人物,不但相关方志中没有记载,而且《资治通鉴》、《通鉴记事本末》、《元和郡县志》、《南唐书》、《十国春秋》、《唐宋县丞研究》、《唐研究》、《大唐史》、《唐史实见录》、《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唐宋枢密院研究》、《唐亡宋兴一百五十年》、《大唐惊变》、《隋唐史》、《唐通典》、《唐六典》、《隋唐史》、《唐会要》、《新唐书》、《旧唐书》、《唐宋各州刺史考》、《唐代重要文官迁转研究》、《唐文稿》、《福建通史》、《临汀志》、《九国志》……等记录唐宋历史的志书史籍中均无记载。 因此,这一问题的答案已昭然若揭。

三、唐朝邹应龙被册封过“诰封昭仁显烈威济广佑圣王”吗?

从唐朝邹应龙后裔谱载看,他是被封过“诰封昭仁显烈威济广佑圣王”的,并且是两次封王。一次是 “相扶度使李克用平黄巢”,还有一次是"绍兴、绍定”平乱显灵。

先看首次封王,“唐禧宗乾符年间……相扶度使李克用,百战百胜平黄巢之乱,功大诰封昭仁显烈威济广佑圣王。”唐禧宗乾符年间,他因“显灵阴兵助李克用平黄巢之乱”功大受封。大家都很清楚:唐禧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黄巢之乱”是发生于(公元875-884年)也就是说唐朝邹应龙显灵事件是发生在(公元875-879年)之间。根据各地唐朝邹应龙后裔族谱均记载,他逝于886年至887年之间,这就出问题了,因为黄巢起义期间唐朝邹应龙还活得好好的,让大活人“显灵”并为其“封王”显得太过荒唐。因此,这次封王是一次没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乌龙事件。

第二次封王是"绍兴、绍定”平乱显灵。那么封其为王的皇帝肯定要知道“唐邹应龙”这个人。那么知道的途径是什么?一是史藉,二是听人说。在发生了“显灵”这事后,有人跟皇帝奏明,并拿出介绍“唐邹应龙”的史料(元和与绍兴年间相隔两个朝代,两百年以上,要是没有史书记载,有谁知道是“唐朝邹应龙”显灵呢?)给皇上看,于是皇恩浩荡,封为“诰封昭仁显烈威济广佑圣王”。圣旨随即被传到其“告老而归休焉,林游五载”之地汀州四堡,于是乡人在政府的支持下,为唐邹应龙在四堡龙子围建了“敕葬” 的墓,在小桥流水的溪边建了“赐祀”的庙。

可这看似天衣无缝的神话故事同样禁不起推敲。“显灵”、“封王”事件发生在宋绍兴(公元1131—1161年)或宋绍定年(公元1228-1234年), 而在这事件后几年汀州都修了方志(《隆兴鄞江志》1164年修,《庆元鄞江志》1200李皋纂修),并且胡太初修《临汀志》时是参照、研究了以前的府志的。在胡太初修《临汀志》(1259年)前几年发生的重要事件,胡太初怎么会把他遗漏呢?况且,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4年)正是宋状元邹应龙政治生命的黄金时期,大宋人民只会知道有一个当朝大臣邹应龙,有谁会知道是三百多年前的邹应龙显灵来了呢?方志中没有任何相关记载,证明在修该志时没有记载唐邹应龙在汀州的史料。

说明唐朝邹应龙“绍兴、绍定显灵”及“封王”事件根本不存在,是一个后人捏造的谎言,这仅仅是个下里巴人的神话故事而已。 从现存的广东河源蓝口“邹应龙受封圣旨金字浮雕匾文”来分析,其勅封受诏时间是“景定辛酉年七月廿八日”(1261年),受封理由是“阴助我师,灵旗向敌,克成破竹之声,冥甲排空,幸获全师之吉,懋绩丕著,高爵应加,兹以覃恩,封尔为昭仁显烈威济广佑圣王”。

说到这里,可以说非常清楚了,宋邹应龙于1244年去世,即使真有“阴助我师”助宋抗元的邹应龙,也是宋邹应龙,不会是“唐太尉”、“鲁国侯”邹应龙。

四、“唐朝邹应龙”在汀州四堡居住过吗?

由“告老而归休焉,封为鲁国侯,林游五载,而终于光启二年丙午敕葬于龙子围、赐庙祀焉”可知,唐朝邹应龙在汀州四堡落籍生根了。

他跟其他来汀州为官者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他不但在汀州为官多年,而且从京官“唐太尉”职位上光荣退休后还回到边远山区汀之四堡养老。可见,他在汀州为官时就已把家安在了四堡。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尉的工作地点,据史料记载唐朝初期长安为首都,洛阳为陪都;长安为政治中心,洛阳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唐中期将政治中心也迁都洛阳,那么唐太尉应是在当时的都城洛阳任职,也从那退休。

可是,退休时就已七十岁的唐太尉为何要到几千里之外荒无人烟,山路崎岖的汀之四堡落籍?从粤考《邹氏家谱》曰其“林游五载”看,唐太尉是“乐山”的,在四堡养老的目的是因为此地有供“可乐”之山,此山令他魂牵梦绕,足以寄情。可现实是四堡之山一点都不可乐,现今四堡被称为“穷山恶水”之“死堡”,连乡干部都不想在那呆着,何况堂堂唐太尉?尽管这一事件令人费解,但是谱中“告老而归休焉……”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唐僖宗时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邹应龙是居住在汀州四堡,退休后还回到这里养老,并且“林游五载”了。

真若如此,那四堡就会有一座唐朝邹应龙的太尉府,至少也会有一座太尉府遗址。既然是唐应龙的住宅,当然应符合唐应龙的地位,要有唐应龙的气派,并且这个家是其在汀州为官时就己开始经营的。那么,那这座太尉府在四堡何处呢?先看“自邵武太宁迁于长汀上保”的“上保”,在离村后尚有四里地的鳌峰山山涧倒是有一个元明以前的建筑遗址,但大家都知道,那是六郎、七郎、八郎初来四堡避乱时的暂住地。从尚存的遗址看,这老宅墙基砌得很简陋,规模也很小,要是唐太尉及其十三子还有其他家人住那里,说不定还会出现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要住上六七个人的窘境。在前几年重修时,还挖出了一些宋末元初的文物,从出土文物看,该建筑为南宋后期建筑是无疑的。其余比较老的就是上堡的七郎公、双泉的八郎公、务各的六郎公祠遗址了。

四堡从宋以来,没有出现过能导致房屋大规模损毁的突发事件和战争,也没有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就是盖房也会新择地方另建,连每个祖宗的居住旧址都历历可考,要让这些宅地跟唐太尉邹应龙扯上关系,太不可思议。再说,长汀到四堡在清朝以前是靠一条穿梭在崇山峻岭中的崎岖山道来交通,总长在150里左右,俗称“官道”。据以前走过的人说,走一个单程至少需耗时一昼夜。

据史料看,宋以前还是蛮荒之地的四堡,唐朝时这条路有没有都不得而知。住在四堡还要到汀州府上班?这连平常百姓尚且不得已而为的事,唐太尉要是因为“乐山”而落籍四堡,实在有点天方夜谭。 当然,还有一个能够让唐邹应龙可以寄身深山、舍了老命都要回四堡的理由,就是其所生之“子十三,女二”还在大山沟里,老人为了享受天伦之乐,豁出去了。要真是这样的话,那是相当的令人费解。到底是“唐太尉”、“鲁国候”、“广佑圣王”的儿子们没出息?还是“唐太尉”过于迂腐?都当这么大的官了,儿孙们甘心窝居在深山?在江西《邹氏族谱》中,我们能找到了答案:“生子十三,女二。一郎,字浩,号志光。二郎迁武平,三郎迁长汀,四郎迁吉水,五郎迁吉安,六、七、八、九、十郎未记明去向,十一、十二、十三郎迁奉新。”原来唐邹应龙是居住在江西,其子除一郎浩居江西外,其余皆外迁。

从该记载看,唐应龙根本没在四堡住过。不知是哪位先贤豪不客气的忽悠了我们一把。

五、唐朝邹应龙是葬在汀州四堡吗?

在传说中的唐邹应龙去世七百五十年后修的崇祯十年《汀州府志》中有唐邹应龙“敕葬于龙子围,赐庙祀焉”的记载。

为什么离唐邹应龙生活年代近的国史府志反而没有?是不是胡太初修《临汀志》时遗漏了“敕葬于龙子围”的邹公墓及“赐建”的邹公庙呢?我们来看当时修《临汀志》时的资料来源,例举《临汀志》中的人口一节:在志书中详尽的记录了南宋后期基层户口登记程序、勘验制度;据胡太初奏云:“令沿门点定人户丁口,以籍申上。”在其所草《请诸乡隅总规式帖》中又云:“止要沿门点定户口人丁,置簿抄上。各三本:一申州,一申县,一付隅总。”《临汀志》不仅分别记载了主客户,主客丁;坊市户和乡村户数,还特别注明各项中的成丁和不成丁的人数,其不成丁中则包括老小、单丁、残疾三项;这足以证明当时修志时的材料来源之真实可靠。可以肯定有关志书中的宅墓、庙宇等资料也是采取同样的方法统计汇总。我们看志书中关于宅墓、庙宇的记载:“东岳行宫,在长汀县东,政和间创。淳祐间,羽流林宗锡创太一楼、钟楼、东平王宫、两廊都门”、“惠泽龙王庙,在长汀县东。景德间,原有雩坛。绍兴间,郡守陈公升祷雨辄应,创今庙。后淳祐辛亥大水,他神像皆漂荡,惟王塑像岿然波涛中独无恙,人愈神之”……这些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庙宇,而“赐建”的唐邹应龙庙和“敕葬”的唐邹应龙墓规格之高是谱中所载的民间庙宇所不能比的,可是直到明弘治年刊修《汀州府志》时都还没有它的相关记载,甚至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修《汀州府志》时也没有。

志书没记载,只能说明当时四堡没有真正“赐建”的唐应龙庙和“敕葬”的唐应龙墓。这一推断从历代四堡《邹氏族谱》得到论证,如现存双泉乾隆五十八年修的《邹氏族谱》就明确的记载道:“景初公庙,元至治元年建于本里上保乡之石桥小溪边......”。

如此看来,“赐建”的唐邹应龙庙和“敕葬”的唐邹应龙墓并不是胡太初等忘了录入,而是那时候在四堡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赐建”的唐邹应龙庙和“敕葬”的唐邹应龙墓。

六、崇祯十年修纂的《汀州府志》为什么会有“唐朝邹应龙”的记载?

最早有唐邹应龙记载的书是他去世七百五十年后修纂的《汀州府志》,书中之所以收录有关资料,据载可知,是1612年,汀州知府陈以德途经四保,得知有此庙,命郝华庚作记。郝华庚并未对国史和前朝府志进行考究,而是采信了当地的一些故老传闻。

这从明末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修的务各上祠《邹氏族谱》中的谱载可窥一斑 “邹应龙由良田沙县迁居四保,唐末以来显灵受封……”;对于明万历年间双泉《邹氏族谱》清楚明晰的记载“宋状元邹应龙,子孙由泰宁迁居四保。”郝华庚并未予以采信,而是录用了务各上祠《邹氏族谱》谱载及一些故老传闻。至崇祯十年(1637)重修府志时,大约已摘录记文所载写入新志。该志卷6《祠庙》记载“唐元和壬辰及第,封鲁国侯。卒葬于此,乡人立庙祀之。祈祷辄应。宋绍兴、绍定间,戎马冲突,公神兵暗助,荆襄、虹县、两淮、南京、灵璧、江州皆以捷闻,封昭仁显烈威济广祐圣王。”这种提法为乾隆《汀州府志》所沿用,康熙年间重修《福建通志》有关唐邹应龙记载来源则是崇祯《汀州府志》。

因此,崇祯《汀州府志》中记载的唐邹应龙是没有史实依据的,是以讹传讹之作。

七、“唐朝邹应龙”的世系传承有依据吗?

据各地唐朝邹应龙后裔支系族谱之记载,不但有其人,而且还有脉络明晰的世系,言之凿凿让人不信都难。下图两种谱是流传最广、也是最被认可的唐朝邹应龙世系。那么这个世系可靠吗?一起来看看:

八问“唐朝邹应龙”


图一、宋仁宗时状元及第位列三公的邹应龙

八问“唐朝邹应龙”


图二、仲雍三子邹应贵宋太宗时太守,九子邹应龙南唐进士状元及第

谱中明确的记载:衡字道序号维士--茂桂字树珣--炳--汝栋--士允字凤杰--元浩--嘉巨--泰发号七郎--仲拥唐仁宗时忠贞护国封廣佑聖王--应龙(字齐阳,名时选,南唐时人状元及第,自福建邵武迁入汀州四保)--一郎(讳浩字志完以气节自负官龙图凤阁封封制内阁王侯)--珣公--俊公--舜臣--清献(字斗光,号冬潭,乡谥文渊,宋开宝,生子二:松垣、松柏)--松柏字十郎号院九郎迁宁化…… 猛一看,该谱承接有序,并无不妥,但认真看过该后,就会被谱中之谬误搞得哭笑不得。至于说是荒谬到何种程度,只要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里就不浪费篇幅,留给宗亲去分辨。

顺便提醒一二:

1、“仲拥字仲恭唐仁宗时忠贞护国封廣佑聖王,其三子应贵宋仁宗时太守,九子应龙字齐阳,名时选,南唐时初年进士状元及第。”

大家都知道唐仁宗李昂828年-840年在位,南唐先主李昪937年建国, 后主李煜975年被宋灭,宋仁宗1023年—1063年在位。

编出父亲仲拥去世百年后才生出应龙兄弟的谱,不知是哪位先贤的大手笔?

2、谱中邹浩为何许人也?

谱上说:名浩字志完,宋哲宗时为右正言官,龙图阁待制,即孟子注中邹氏是也,上疏直言谏废孟后立刘妃事详宋史。查邹浩支系系《武进邹氏家乘》、《毗陵邹氏宗谱》

可知:邹浩的父亲为邹戬,字保之,以父任补太庙斋郎,历官广济军禄事参军,以子贵赠朝奉郎;爷爷为邹霖,字仲说,宋天禧年间进士,历任筠州推官、尚书都官、涪州、鼎州知州;

邹浩二子为邹柄、邹栩。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有国史府志可考,根本无法与唐朝邹应龙嫁接起来。

3、谱中世系“应龙--一郎--珣公--俊公--舜臣--清献--松垣、松柏”。大家都知道邹松垣是唐宣宗时的 “桂里状元”,是唐宣宗的布衣交,据谱看他比一些传说中的唐朝邹应龙出生都早,怎么会变成唐朝邹应龙的六世孙呢?

从现存的版本看,“唐朝邹应龙”的资料都是一些荒诞不经、胡编滥造之作。唐朝邹应龙谱载严重失实,治学之态度不严谨,闹出这么多使人忍俊不禁的笑话,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八、四堡邹氏是“唐朝邹应龙”的后裔吗?

考四堡六郎、七郎、八郎的出生年代,据务各、上保、双泉谱料记载,包括载过“邹应龙由良田沙县迁居四保,唐末以来显灵受封”的务各上祠《邹氏族谱》;三人皆出生于公元1200年左右,要跟公元800年左右出生的唐朝邹应龙攀上父子关系的话,无异于天方夜谭。

再者四堡六郎、七郎、八郎的后代传到今天,繁衍世系清楚,其每个宗支发展速度相当,基本都在30代左右,符合人类繁衍规律。倘若从公元八百年的唐朝发展到现在,都才传承24—32代,有悖常理。依据世界通用的考古和断代方法,以二十五年为一代的话,唐朝邹应龙现在已该有了46世甚至47、48、49世后裔,但这一世界通用的科学断代法则在“唐邹应龙”的所有后裔支系中彻底失灵。倘若要将四堡六郎、七郎、八郎与唐朝邹应龙强行嫁接起来,是违背科学的行为。

明末邹鼎璜先贤依据史实对唐邹应龙所做的定论,转眼就四百年了。“溯元和历五代由北宋而下至南渡以及宁宗凡十余代阅三百余年何啻天渊?不查事实而载于志使千载而下,莫知适从……”的百字箴言具有超时代意义,像公理和定律一样指导着古今邹应龙研究,并必将会成为今后邹应龙研究的航标,指引着邹应龙研究的方向。

历史是无情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铁的史实面前,所谓的“邹忠绮谱序”、崇祯十年《汀州府志》、江西《邹氏族谱》里杜撰的唐邹应龙显得是多么苍白无力!任何打着唐朝邹应龙的幌子企图分裂宋状元邹应龙世系来壮大他自己宗支的阴谋注定要失败!

正是:

太尉身世乱纷纷, 如水无源木无根。

南唐初年无贡举, 金榜题名有何人?

京官州官十五任, 国史府志了无痕。

桂里状元史可鉴,汀州太尉谁与封?

活人显灵成笑柄, 阴师助宋可当真?

仲拥仲恭似仲伯, 为父为子岂能紊?

父子相隔逾百载,秀才捉刀添一恨。

掏空心思编世系, 搬弄是非误后人。

(文/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