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交通」北京東城區在街道試點“專員”下沉社區 破解社會治理“最後一公里”難題

隨著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在城市管理服務、凝聚居民群眾、化解社會矛盾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現行的街道管理體制還存在一些問題:街道內部的科室設置偏重於“向上對口”,面向群眾的服務針對性不強;強調屬地責任,區職能部門通過“漏斗效應”將大量的事務“漏”到街道、社區,導致街道“原來是個筐,現在是個缸”,雖然街道、社區越來越忙,但為民服務水平這個根本問題卻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各区交通」北京东城区在街道试点“专员”下沉社区 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街道管理怎麼理順?

今年以來,北京市委把落實“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作為當前城市治理改革的“1號課題”進行部署。作為北京首個啟動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區,東城區出臺了全市首個街道管理體制改革辦法,並於5月18日在三個街道正式啟動“大部制”改革試點,將原來內設科室“眼睛對上”轉變為“身子向下”,將街道機構從原來“向上對口”的25個科室和4個事業單位,精簡為“向下對口”的“六部一隊四中心”, 並派正科級幹部擔任“社區專員”下沉社區,破解社會治理“最後一公里”難題。

“六部”包括綜合保障部、黨群工作部、社區建設部、民生保障部、社區平安部、城市管理部。同時,為減少管理層級,“六部”部長由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副主任兼任,使街道運轉更加高效順暢,降低了管理成本。

「各区交通」北京东城区在街道试点“专员”下沉社区 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隊”是在街道城管執法隊的基礎上,從公安、工商、食品藥品監管、交通、消防等5部門抽調執法人員,組建街道綜合執法隊,將人員、責任、工作機制、工作場地相對固化,推動執法力量下沉基層、綜合執法。

街道所屬事業單位“四中心”也進行了相應調整。具體變化為:成立黨建服務中心;保留社區服務中心;社保所更名為政務服務中心;整合為民服務分中心和環衛所,組建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加掛“綜治中心”牌子。

在做實做強街道方面,東城區梳理形成了106項街道內設機構職責清單。今後,除街道職責清單以及涉及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社區建設和公共安全工作以外,其他職能部門不得隨意向街道安排工作。同時落實街道對相關重大事項提出意見建議權,賦予街道對派駐機構的統籌調度權、人事建議權和考核評價權,明確派駐機構的日常管理重點在街道,業務管理重點在職能部門,堅決消除職責交叉、混淆不清現象,切實增強街道在基層治理中的基礎地位和統籌協調職能。

「各区交通」北京东城区在街道试点“专员”下沉社区 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為促進治理力量下沉,一方面,東城區職能部門將工作力量最大限度充實到一線,加強對街道、社區的政策支持、財力物力等保障;另一方面,街道幹部也要下沉。建立“社區專員”隊伍是這次改革的一大特色,“社區專員”作為街道工委、辦事處派駐社區工作的專職幹部,指導、協助社區黨委、社區居委會開展全面工作。

“我2007年大學畢業後就在街道工作了。”在機關工作了11年的東直門街道行政辦公室主任江鵠衝又有了新身份——新中西里社區的“社區專員”。江鵠衝說,上任後,跟社區黨員、居民骨幹、困難家庭和困難群眾建立了聯繫,瞭解他們的訴求,向上級部門反映共性問題,想辦法協調解決。

與此同時,東城區還建立並完善了黨建引領、決策指揮、工作運行和監督考核四大街道工作機制。“這4項機制是一條責任具體、環環相扣的‘責任鏈’,要充分發揮街道工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評價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標。”東城區有關負責人說。

「各区交通」北京东城区在街道试点“专员”下沉社区 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說起改革帶來的新變化,東直門街道辦事處主任石崇遠最深的感受是,“原來由上層往下部署任務,下層來貫徹實施;現在則要從下而上,老百姓有什麼需求、困難,街道出面統籌解決,街道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還可以‘吹哨’,聯合各部門一起解決。”比如,東直門街道過去有一個城管執法隊,22名隊員,如今變成了綜合執法隊,由城管加上公安、工商、食品藥品監管、交通、消防等部門抽調的執法人員組成,一共31人,常駐街道。這就避免了扯皮問題,“不管百姓舉報投訴哪個領域的問題都能涵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