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題

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题

古代科考也有人押题

自從古代朝廷採用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以來,“金榜題名”與“名落孫山”始終結伴而行。於是,針對考生開發的“補習班”便應運而生。

說起古代的“補習班”,書院無疑名氣最大、招牌最亮。書院始於唐,完備於宋,廢止於清,前後有千餘年的歷史,產生了許多學霸,培養出諸多政治、學術、文學等大咖。范仲淹、魏源、左宗棠等歷史名人都曾就讀於書院。

書院分官私兩類。私人書院最早為私人讀書的書房,官辦的書院則是官方修書、校書或偶爾為皇帝講經之場所。唐末至五代期間,戰亂頻繁,官學衰敗,許多讀書人避居山林,遂模彷彿教禪林講經制度創立書院,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進而打破了集藏書、教學等於一體的官辦書院“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私人書院主要是給業餘時間願意學習或是沒有考中的學生提供的學習場所。據清嘉慶年間官修《全唐文》收錄的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陳氏書堂記”載,五代時期,著名的“高考補習班”是南朝陳文帝第六子宜都王陳叔明後裔創辦並不斷擴大的位於潯陽縣(今江西省德安傅山)的“陳氏書堂”。“堂廡數十間(上課的教室有數十間),聚書數千卷(各種書籍達數千卷),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學焉……四方遊學者,自是宦成而名立蓋有之。”

進入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北宋初期,私人開辦書院的現象越來越多,陸續誕生了睢陽(應天府)、嶽麓、白鹿洞、嵩陽、石鼓、茅山、象山等知名書院。其中睢陽(應天府)、嶽麓、白鹿洞、嵩陽書院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據史料記載,兩宋時的書院達700所,且大多為地方上熱愛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資興建。他們花重金聘請已回鄉或致仕的舉人、進士或有名氣的學者擔任老師,歐陽修、梅堯臣、朱熹等都給書院的學生上過課。書院除了要求學生熟讀四書五經,還鍛鍊學生們寫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驟等。宋朝和唐朝的科舉考試,策問一科是學生們的重點複習對象。於是,一些“年度熱點問題”(如當年的自然災害、河運海運、糧食問題、邊界爭端等),便成為學生考前必須掌握的重中之重,有的學生考前就針對可能的考題做好並背熟文章,一旦考到,直接默寫出來。明清時代,科舉更為火爆,明代各類書院發展到1000多所,針對科考“八股文”,這些書院紛紛高薪聘請“名師”和已考取功名的才子擔任輔導老師,那些科場老手根據自己的考試經驗,精心選編諸多標準的八股文訓練學生,並裝訂成冊供學生學習模仿,以便科考取得高分。由此可見,模擬考試以提高中榜率的做法,古人已經有相當多的經驗。

更神的是,古代也有“押題”達人。史上最牛的“高考補習班”老師呂祖謙“押題”簡直神乎其神。《宋史·卷一百五》載,出身官宦世家的浙江金華人呂祖謙,隆興元年(1163年)登進士第,後歷任太學博士、秘書郎、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等。他與朱熹、張栻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呂祖謙著有《古周易》、《春秋左氏傳說》、《東萊博議》、《呂氏家塾讀詩記》、《東萊集》等。乾道二年(1166年)和乾道八年(1172年),他在為母親和父親守喪時,還開辦了“高考補習班”,親自編寫《麗澤講義》、《東萊博議》等輔導教材,朱熹的兒子、張栻的女兒都曾投其門下求學。特別是針對科考,呂祖謙還專門創立了類似現代中學的“AA班”,並量身定製了一冊“模擬複習大綱及考題”,因封面為黃色,所以又稱“黃冊子”,傳說一名學生擁有“黃冊子”且能正確解答裡面的題目,科考就能順利過關。於是,前來“補習”的學生“至千百”。呂祖謙最得意的學生鞏豐在《詠玩珠亭》中說:“歲時來上冢,車馬隘阡陌。念昔事先生,同門至千百。”在當時,“同門至千百”可謂是天文數字。當然,呂祖謙這種專門針對考試而施教的做法也備受詬病,同時期的溫州樂清詩人劉黻就譏諷道:“區區黃冊子,所事惟奪魁”。看來,古人也對拿高分的“應試”教育持有異議。

自宋仁宗執政末開始到清朝取締科考止,封建朝廷也多次打壓私人開辦的書院,但都未能根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