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曾是皇帝后宮一員,為何卻沒被「召幸」?原因是……

王昭君曾是皇帝后宮一員,為何卻沒被「召幸」?原因是……

王昭君,是我國四大美女之一,除了美貌之外,她也因為“昭君出塞”而被記載進《漢書》,她也因此留名青史。鮮為人知的是,她曾是漢元帝后宮的一員,那麼,美若天仙的她不得皇帝召幸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公元前33年,生於楚地的南郡美人王昭君被當地太守進獻入宮,三年過去了,她還是一個待詔家人子,連皇帝的面都沒見過。

王昭君曾是皇帝后宮一員,為何卻沒被「召幸」?原因是……

《漢書注》有過這樣一句話:“郡國獻女未御見,須命於掖庭,故曰待詔”。掖庭是漢代對宮廷女子居所的總稱,那些被皇帝召幸過的,大多都有封號,而那些不得召幸的則被稱為待詔。

王昭君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以她的才貌按理說應是很得皇上喜歡,然而因為一個畫師,她的命運就此改寫。

毛延壽是專為待詔家人子畫像的畫師,他呈上去的畫作是皇帝挑選家人子的唯一途徑,就相當於現在相親的照片。

在那個沒有Photoshop的年代,金錢就是畫師毛延壽最好的潤筆費,有人因他在筆尖勾勒下成了絕色美人,沐浴皇恩;有人卻因無法支付鉅額的潤筆費而與皇帝擦肩而過,王昭君便是其中一個。

王昭君因不肯支付潤筆費而遭到毛延壽的報復,在馬致遠所寫的《漢宮秋》中是這樣描寫的:“點得這秋波玉有瑕”。

意思是毛延壽在王昭君的畫像中平添了一顆黑痣的敗筆,在古人看來,這顆“傷夫淚痣”是不詳的,由此可見毛延壽為了報復,用心之狠辣。

可是,此時的王昭君還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偏離既定軌道,如果沒有出現命運的轉機,她將永世漂流在無愛的星際,生前空等君王轎輦,死後陪葬帝王陵寢。

王昭君曾是皇帝后宮一員,為何卻沒被「召幸」?原因是……

正當王昭君顧影自憐時,命運的巨輪帶她駛出那一灘死水,轉而朝西北方向而去。

早在王昭君入宮之前,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就曾上書漢元帝,稱“化願婿漢氏以自親”,意思是說願意做漢朝的女婿。

後來,漢元帝也回信說,歡迎他來長安朝拜,並同意了他的和親請求。消息一出,很快便傳遍漢廷。

要知道,漢族與匈奴的關係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早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就屢遭匈奴騎兵的搶掠,於是就在各自的邊界修建長城作為防禦,秦統一六國之後將本來分屬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因此成了萬里長城。

到了西漢初期,由於連年戰亂而導致財政困窘,匈奴趁亂再起,劉邦為了緩和與匈奴的關係,決定採用和親的政治手段。在劉邦之後的五十年裡,共有七位公主先後嫁予匈奴單于。

所以,這次漢元帝選定的公主人選也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然而這次漢元帝卻做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不打算將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原來,漢元帝打算在後宮裡選擇一位待詔家人子和親,此舉打破了翁婿的和親桎梏,以平等的兄弟情誼作為大漢對匈奴的最大尊重。

不甘心臣服於命運的王昭君聽說這個消息後自薦和親,這個在平常人眼裡的苦差事,卻是她掙脫囹圄、流連山野的契機。

在那場招待呼韓邪單于的宴會上,王昭君略施粉黛、身著盛裝,猶如一棵撞破頭上泥土的新芽展示著獨特的春天氣息。

蟄伏深宮數年的王昭君一出場便驚豔了全場,驚豔了後悔莫及的漢元帝,宮中有如此美人,他竟然不知道?

一番徹查之下,毛延壽故意使壞的過往被翻出,漢元帝勃然大怒,將其斬首。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告別了漢元帝,與呼韓邪單于一同去往大漠,當年他們走過的路已經多數被水泥覆蓋,那些馬蹄印和車輪印早已沒於黃沙,但這條路形成了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匈奴和大漢連結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使得兩族之間平息了幾十年的戰火。

王昭君曾是皇帝后宮一員,為何卻沒被「召幸」?原因是……

正史中對王昭君的記載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大致講述了漢元帝送昭君出塞的故事,三年後,呼韓邪單于去世,昭君按照當地“夫死妻其子”的習俗,改嫁給他的兒子,十一年後,王昭君的第二任丈夫離世。

後來,史料中再無對這個絕世佳人的記載,有的只是人們為了紀念她而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其中王昭君大多都是充當了一個傾國傾城且促成民族和平的巾幗英雄,那段關於“昭君出塞”的內容和意義被寫進歷史教材裡,傳誦於每一代的課堂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