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中再現蜂鳥大小完整古鳥,與一億年前白堊紀恐龍同一時代

2月2日,中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對外界宣佈,他們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隻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古鳥,同時也是在琥珀中發現的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這一發現震驚了全球考古界。

琥珀中再現蜂鳥大小完整古鳥,與一億年前白堊紀恐龍同一時代

琥珀鳥的羽毛

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了學術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上,並作為封面文章。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表示:這隻琥珀古鳥長度約5釐米,只有蜂鳥大小,來自一億年前恐龍橫行的白堊紀。

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說,之前發現的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吸蜜蜂鳥長約5釐米,重約1.8克,而這次新發現的琥珀古鳥跟吸蜜蜂鳥的大小一般大。

琥珀中再現蜂鳥大小完整古鳥,與一億年前白堊紀恐龍同一時代

在2017年6月的時候,邢立達的團隊就曾發表論文,報告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雛鳥。不過這一次發現的琥珀更大,珀體長約7釐米,所以保存在其中的古鳥便更為完整。而這新發現的古鳥化石還為古鳥類學家們提供了更多的解剖學信息,比如頭蓋骨基部、脊柱、左前肢、骨盆區域和股骨等,為古鳥類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這個琥珀中的古鳥屬於反鳥類。而反鳥類出現於白堊紀,是一類有著較強飛行能力的相對原始的鳥類,反鳥類的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但最終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起滅絕了。因為反鳥類的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比,二者凸凹情況正好相反,所以也因此得名。

琥珀中再現蜂鳥大小完整古鳥,與一億年前白堊紀恐龍同一時代

“煎餅鳥”標本自然光照片與熒光照片

本次化石是在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被發現的,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在那個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會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所包裹,於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點點形成琥珀,留存至今。

起初他們以為這個琥珀是從緬甸一棵針葉樹上掉下來的,沒有什麼新奇。後來卻難以置信的發現了一隻現在已經絕跡的鳥的頭部,頸部,翅膀,尾巴和腳,生動展現了在恐龍時代前所未有的細節。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的瑞安·麥凱勒(Ryan McKellar)是這一發現的團隊成員,他告訴《新科學家》說:“這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完整和最詳細的發現。”“看到這個琥珀是驚人的完整。 這真是太棒了。”

琥珀中再現蜂鳥大小完整古鳥,與一億年前白堊紀恐龍同一時代

根據蜂鳥復原的煎餅鳥

而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表示,當初礦工在打磨這塊琥珀的時候,並沒有認出這是一隻古鳥。礦工將這個標本沿著冠狀面剝蝕,所以它變得薄薄的,被研究團隊暱稱為“煎餅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