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等教育應如何發展才能滿足深圳當前和未來的發展需求?

連日來,“高考”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6月10日,一場圍繞“深圳高等教育”展開的討論,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現場傾聽。當天,深圳市舉辦了2018年第四場委員議事廳活動,來自教育、企業等領域的政協委員,為深圳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民族的未來,也是城市發展的源泉。經過38年的發展,目前,深圳已擁有12所公辦高校、1所民辦大學,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然而,時至今日,高等教育依然是深圳的“短板”之一,在今年的深圳兩會期間,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就曾指出,深圳高等教育整體質量偏低,培養層級偏低,高校對深圳自主創新的貢獻不足,不足以支撐深圳產業、技術的發展。

深圳的高等教育有哪些不足?未來又該如何發展?在委員議事廳的現場,6位委員結合自身的行業經歷和專業理論,從不同角度為深圳高等教育建言。

深圳高等教育應如何發展才能滿足深圳當前和未來的發展需求?

數量不足

“深圳至少要有50所以上的高等院校”

“我認為從城市規模來看,深圳至少要有50所以上的高等院校。”深圳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康飛宇,首先就深圳高校的數量問題發表了看法。

康飛宇將深圳的高等教育與國內其他城市和地區進行了對比。他指出,根據2017年的數據,深圳人口數量為1090萬,與武漢的1077萬相差不大,但武漢有80多所高校,深圳只有13所。“從高等教育的投入來看,深圳這幾年高等教育的投入所佔GDP比例在1.1%到1.5%的範圍之間,香港的投入比我們高5-8倍。”康飛宇表示,與人口數量相差不多的西安、南京、武漢等城市相比,深圳至少要有50所高等教育院校。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普通高校、職業院校人才規模在3:7到2:8之間,如果深圳未來建50所高校的話,其中至少要有35-40所職業院校。”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李月補充道。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賀雪琴也對此表示支持。“我經營的企業是一個從事新能源材料深圳市的戰略新興產業。從發展歷程來說,是典型的深圳模式,就是科技人才密集、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賀雪琴認為,深圳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數量,對深圳的產業經濟發展的支持不夠,對深圳未來產業發展的人才儲備也支持不足。

深圳高等教育應如何發展才能滿足深圳當前和未來的發展需求?

“深圳畢業的大學生在我們企業總共有19人,佔同等學歷以上的4%,本科以上專業對口的,研發、創新方面學生只有5個人,只佔相應學歷學生的1%。”賀雪琴說,“我調研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也調研了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裡面的企業,也都有類似的情況。”

深圳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李鳳亮則提出了反對意見。李鳳亮認為,一座城市的辦學數量人口、產業、空間等多重因素制約。以新加坡的教育結構為例,新加坡也有十所左右各種類型的大學,但最主要的是其中的四所大學。“我覺得深圳建設50所高校是理想的願景,但我認為並不需要那麼多。”李鳳亮表示,高等教育發展跟辦企業、跟其他的還不太一樣,有一個涵養的過程,因此,深圳的高等教育在未來十年左右時間內,達到20所左右高水平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深圳高等教育應如何發展才能滿足深圳當前和未來的發展需求?

質量提升

“深圳需要加強師範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夏俊表示,當前深圳只有12所高校和1所民辦高校,與深圳市在國內外的經濟地位不匹配。“深圳市應該多一些國際型、開放型、創新型的大學,我們應該把建設大學的質量放在首位,以高等教育支撐、引領產業發展,同時依據社會化辦學力量,量力而行。”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