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人文傑出學者講座叢書:思想與學術的前沿問題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叢書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巫鴻 著

全書由《開題: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禮器:微型紀念碑》《墓葬:視線不及的空間》《手卷:移動的畫面》《山水:人文的風景》五部分,及《全球景觀下如何重寫中國美術史: 專訪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教授巫鴻》《巫鴻:以“全球景觀中的美術史”視野兼看中國古代與當代》兩篇附錄構成。作者以“全球美術史”的視點,對中國古代美術的重要特點進行反思,並結合考古發現和對傳世藝術品的解讀,闡述傳統中國美術對整體的人類美術史做出了什麼最獨特的也是最有價值的貢獻,確定中國美術中具有的既是鮮明文化特性,同時又是源遠流長、深具影響一些基本線索。

巫鴻,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文理學院院士。

【相關專題】

━━━━━

火槍與賬簿

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李伯重 著

15世紀末至17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大潮出現和迅速發展的階段,即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徵是“火槍與賬簿”。火槍代表了軍事革命導致的新型暴力,賬簿則意味著對商業利益的積極追求。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東亞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在這個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未能抓住機遇,從而不得不再等上兩個世紀,才又在新的國際環境中重新開始近代化的進程。

李伯重,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的兼職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國外高校研究院的客座教授。

【相關專題】

━━━━━

小道有理

中西比較新視閾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德]朗宓榭 著

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像中國文化那樣重視占卜與預測。命理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悠久、基礎深厚、傳播較廣泛的一門學問。在歐洲啟蒙文化的理性觀念廣泛普及的今天,在推進現代化的同時,中國人是否仍然具有自己獨特的命運觀以及應對個人或集體命運變化的策略?這些策略是否有助於西方走出科學預測屢屢失敗的局面?西方的預測學在歷史上頻頻受到打壓,而預測學在中國則能不間斷髮展,並深刻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去。因此,德國漢學家朗宓榭認為,“小道”不僅可觀,而且有理,值得將其置於全球的視閾下對照研究,進而揭示中國獨特的占卜和命理文化對於現代社會所帶來的啟示。

朗宓榭,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漢學系講座教授暨系主任,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相關專題】

━━━━━

道德與政治講演錄

歐中對話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德] 維託利奧·赫斯勒 著

羅久 孫磊 韓潮 譯

《道德與政治講演錄》提煉了維託利奧 · 赫斯勒教授長達一千兩百頁的皇皇鉅著《政治與道德》的一些重要主題。

本講演錄共分五講。第一講批判地回顧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幾個關鍵發展階段及其標誌性人物;同時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脈絡,以及 20 世紀以來西方政治思想面臨的挑戰。第 二講是對一些概念的澄清,並駁斥了反對就政治進行道德評價的觀點,深入分析了政治與道德這兩個重要的概念,證明政治必然具有倫理道德的意義。第三講解釋了國家如何整合各種支配類型,分析了國家權力和主權的概念,從國家的起源和國家在西方歷史中的發展來解釋國家的意義。第四講主要論述作者關於西方自然法的基本看法:國家應該建立在自然法,而不是契約論之上。第五講介紹了不同法律領域中的自然法的基本原則,並從人類面臨的危機出發,論證政治哲學必須建立在自然法體系之上。

附錄為赫斯勒教授的訪談。

維託利奧•赫斯勒

,美國聖母大學德語、哲學、政治學三系的Paul Kimball講座教授,是教皇社會科學院的常任成員。

━━━━━

從埃及到高加索

探索未知的古文獻世界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法]讓-皮埃爾·馬艾 著

全書共分《古羅馬與古埃及之間的諾斯底教派》《高加索的書籍和文書》《高加索地區的歷史編纂》《亞美尼亞人和中國》四部分,在梳理海外有關的古典文獻的基礎上,著眼於西方基督教文化、南方伊斯蘭文化和東方中國文化在亞洲西部的交匯。作者從發現自埃及古墓的早期“諾斯底主義”文獻中,探查這一教派的教義及歷史,並還原四至五世紀基督教皇帝焚燬諾斯底教派秘密書籍的真相;從敘述高加索地區早期各民族對《聖經》的翻譯中,揭示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格魯吉亞、阿爾巴尼亞等民族創造文字及皈依基督教的歷史過程;從西方各種現存文獻中,觀察上述高加索各民族於基督教化、有了民族文字並由此進入一個歷史系統後,在記錄編纂自己歷史的書寫中表現出的不同追求及風格傳統;從亞美尼亞與中國的兩個賦有防禦遊牧民族侵擾作用的“長城”說起,敘述西方宗教和世俗文獻中記載的亞美尼亞人在一千多年前即開始的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商貿活動。並以描述中國與亞美尼亞兩國間歷史上的密切交往和今天的友誼為全書的終結。全書資料豐富、新穎,視野弘闊,研究方法帶有傳統歐洲東方學的精細特徵,對宗教史、書籍史、史學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均會有所助益,對一般讀者也是一本長知識的讀物。

讓-皮埃爾·馬艾,法國亞洲學會會長、法蘭西學院院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通訊院士、亞美尼亞國家科學院院士、格魯吉亞共和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東方學家。

━━━━━

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張隆溪 著

全書共分《闡釋學的基本觀念》《經典、權威與文化傳統》《語言、藝術與審美意識》《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科學與人文》五個部分,以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的著作為基礎,討論闡釋學的基本觀念,並著重討論人文研究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和價值,以及跨文化理解的問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思維敏捷、語言流利,對一般會認為比較艱深的專業學術問題,作者的闡述清晰流暢、通俗生動。

張隆溪,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

━━━━━

主體·互文·精神分析

克里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法]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 著

祝克懿 黃蓓 編譯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1941 年生於保加利亞,1965年移居法國。現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教授,兼任歐美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常任客座教授、榮譽博士。

━━━━━

民國知識人

歷程與圖譜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葉文心 著

全書共分《廢了科舉以後》《踏出鄉關》《進城》《文明場域》四講,主要敘述甲午戰後,中國知識界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作為首要課題,凝聚了不少共識,建構了現代中國民族國家的共同想象。與此同時,民國時期的知識人面對了巨大的挑戰與變局,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場域的知識人,在不同情況之下做了不同的選擇;他們經歷了傳統文化格局的顛覆、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前現代進入現代社會的蛻變過程,從而重新思考了知識與變局的關聯。

作者的專長是晚清與民國曆史,這段時期是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舊秩序已經解構,新的體系尚未形成的變動時期,經歷了傳統文化格局顛覆的民國知識人在大一統國族想象與分崩離析的社會文化之間,展現了相當的張力,他們對中國的建構,也與他們對非中國世界的建構相互關聯。這在民國時期一般知識人的歷程中有多方面的體察,書中的四講即是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個張力。

葉文心,美國加州大學歷史系Richard H. and Laurie. C Morrison講座教授。

━━━━━

執拗的低音

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王汎森 著

本書由《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心力”與“破對待”》《王國維的“道德團體”論及相關問題》《“風”——一種被忽略的史學觀念》四部分,及《傳統的非傳統性——章太炎思想中的幾個面相》《時代關懷與歷史解釋》兩篇附錄構成。作者通過對近代歷史資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歷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思想現象,從而解析在歷史轉型的關鍵時段,那些處於邊緣地帶的思想者們被甩出主流視野的思考。這些思想的“低音”事實上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思想面貌和各種不同路徑的思考,並且始終不絕如縷地在主流話語的覆蓋下存在。如何認識及理解它們,正是作者檢討反思的中心內容。

王汎森,臺灣“中研院”院士、副院長,中國近現代學術史及思想史學者。

━━━━━

現當代文學新論

義理·倫理·地理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王德威 著

全書分為《重寫“重寫文學史”:十個“關鍵”時刻》《批評方法與中學西進:兼論晚期梁啟超、晚期陳寅恪》《文學地理與國族想象:臺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文學倫理與公民意識:馮至、沈從文的啟示》四個部分,另有作者在北京大學的兩篇講演:《啟蒙、革命與抒情:現代中國文學的歷史命題》《烏托邦、惡託邦、異託邦:從魯迅到劉慈欣》作為附錄。通過對域內、海外及東南亞等地域中不同時代和背景的華文寫作,作者鋪陳出有關現當代中國文學史編寫及研究的種種現象與思考。全書新意迭出,對構成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的多種新元素和新角度,有很深入的探討,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教學、科研應有一定的啟示。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Henderson講座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

━━━━━

皇帝、儒生與孔廟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黃進興 著

全書共分《研究儒教的反思》 《皇帝、儒生與孔廟》 《“聖賢”與“聖徒”:孔廟的宗教性格》 《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兼論今日孔廟的困境》四部分。作者在思想文化史的領域內,從以往的孔廟研究出發,從事對儒教及其他宗教的比較研究,並探討儒家的宗教性質。在歷史上,孔廟被視為傳統中國政治與文化力量的匯聚點,從中可以考察和分析出統治者與儒生集團在歷史上是如何進行互動的;除了由概念上藉著儒、釋、道三教互比,釐清儒教的宗教性質外,本書還對孔廟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canonization)進行了跨文化的比較。

黃進興,臺灣“中研院”院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所長。

━━━━━

立體的歷史

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邢義田 著

全書由《“圖像與歷史研究”之孫悟空篇》《想象中的“胡人”:從左衽孔子說起》《希臘大力士流浪到中國?》《他山之石:古希臘陶片流放制與羅馬帝國禁衛軍》四部分,及《中國古代平民的讀寫能力》《略論漢代護軍的性質》《奧古斯都的繼承者與禁衛軍》三篇附錄文章構成。作者以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交流為主題,將古代中國置於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畫卷中,利用文獻、考古和圖像資料,由近而遠進行講述:前兩個講題以中國和北方草原遊牧社會的交流為主,後兩個講題則涉及整個歐亞大陸的兩端,以具體藝術表現或物質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和複雜性。本書展示了大量的圖像資料,通過這些圖像,作者所闡釋的觀點得到有力的證實,同時也使一本學術論著有了更多的可讀性。

邢義田,臺灣“中研院”院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即將出版 敬請期待

萬物並作

中西方環境史的起源與展望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美]濮德培 著

本書分為四章,第一章《西方環境史的起源》將西方環境史的傳統追溯到年鑑學派和美國的邊疆史研究先驅。第二章《中國環境史的興起》則按照歷史事件順序,敘述了從傳統的歷史地理中脫胎出來的中國環境史,重點講述了“禹貢派”和歐文·拉鐵摩爾的影響,以及從近代以來中國人對自然看法的轉變。第三章《環境史的研究尺度》中講述了毛皮和茶葉這種地方性的貨物如何被納入到全球經濟的故事。論述了環境史的視角應該考察在不同地理尺度範圍內發生的歷史變遷,將地區和更大範圍的歷史進程結合起來。第四章《環境與自然科學》則講述了適合環境史研究者的自然科學理論,其中包括進化論和生態史,並用黃河治理作為例子詳述如何應用這些科學理論。

濮德培,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中國環境史研究第一人”,現任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END—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近期專題」

三聯書訊 | 2018年5月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能為我們戰勝的,只有渺小,而這勝利本身將使我們渺小。那永恆的和非凡的,不肯被我們戰勝。——里爾克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书单|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思想与学术的前沿问题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