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的私塾教育,说说明清的教育问题

关于私塾,《红楼梦》中写到的很多。如第一回写林如海聘请贾雨村做专馆,第九回《嗔顽童茗烟闹书房》、高鹗续书第八十一回《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和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都对旧时私塾教育有过详细描写。当然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从历史上来讲,三千年前就已经非常重视教育问题。正因为如此重视教育,才使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千年来得到延续和发展,人才辈出,均在历史上留下其生命的光芒。小时候才疏学浅觉得古代的教育陈旧落后,又怎么能比得上现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但是现在在回头想想,相对于那个时代,用这种私塾教育不知培养多少流芳千古的历史人物,显然这种教育是符合历史发展的。


从红楼梦的私塾教育,说说明清的教育问题

《礼·学记》云: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礼中点出古代的教育机构可以分为家塾,党痒,术序,国学四种教育。 不过虽有“申庠序之教”的说法,但实际却只有“塾”和“学”的概念了。如“学里”、“塾里”、“书房里”,有时几乎是同义词。要加以区分,还是按照古代说法继承下来的。即“学”是公家的,县有“县学”,府有“府学”,国有“国学”,即所谓的“国子监”。

“塾”是私人的,有私塾、家塾、义塾之分。但严格说起来,县学、府学、国学等等,还只是教育管理机构,只有私塾、家塾、义塾等,才是直接教育机构。中国几千年的知识分子都是在这种私塾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它的适用性及普遍性有多广泛。
从红楼梦的私塾教育,说说明清的教育问题


我们今天主要说说私塾,古代的私塾可以分成三种,一是“家馆”,有钱人家专门请了先生教自己的孩子,老师不能随便再招收其他学生,如贾雨村应聘教林黛玉。如牡丹亭中陈最良教杜丽娘。二是“义学”,这是一个家族,或某一个有钱的人,出钱请先生设帐教学,少收学费或免费。先生也无权再私下招收学生,或收受学生的束脩。如贾代儒在贾氏学中教书,如张柔直为蔡京家教书。三是教师自己在某一地设帐,招收学生,学生交一定数量的费用,好比个人办的私立小学,乡村出钱集资办的的小私塾,如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

说到私塾的类型,当然还得介绍古代私塾的教育内容。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时代的教育,其实是清代的教育,它是继承了明代的教育体系而来的。这一体系,前后延续了五六百年。它的基本内容,简言之,就是以认字、写字、读“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作八股文为唯一训练方式的私塾教育。
从红楼梦的私塾教育,说说明清的教育问题


第一识字教育,像现在小学教育,主要识字为主及熟读各种启蒙小书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描红写字,这个阶段大约两年。

第二读书、写仿、开笔作文阶段。读书是“四书”、“五经”,写仿是大楷、小楷,一般四至六年完成这一阶段学习。

三是举业阶段,即准备考秀才并进而考举人、进士等。一般这一阶段教育以考中秀才为止,一般一二年至十来年不等。

清代考中秀才,最年轻的十三四岁,大一些十七八岁,如果二三十岁还考不中,那也就不好意思再在塾中读书了。第三阶段教学内容,是反复温习“四书”、“五经”,读名家八股文,反复练习作八股文,谓之“揣摩举业”。再有从第二阶段开始,就练习对对子,练习作五言诗,记诗韵,作五言八韵试帖诗。所有读书人,不管考中考不中,都是这样教育出来的。贾宝玉如此,曹雪芹也不例外。
从红楼梦的私塾教育,说说明清的教育问题

很多人会问,为何古代没有像现代人划分‘小初高大’的教育,比如什么年纪该上什么班级,什么进度该上那个阶段等等。

这主要是古代私塾教育不同现在教育,他是灵活随机的,不管什么年纪,什么学习能力,什么进度水平,都是按着教材一起教育的。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私塾里的学生有的几岁,有的十几岁,有的二十几岁。当然,它也是科学的,比如有些人聪明只要三五年就能举业,有些人愚钝,可能要花十年或者更久才能举业。私塾先生并不会因为年龄偏差或者智力的高低而拒绝继续教育。

二是私塾教育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发散思维。在私塾里老师很少讲,学生自己读占了几乎全部学习时间,讲究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点在影视剧中经常可见,如老师之负责阅读,读完让学生进行解读,一句话,往往根据学生理解,解答出不同的见解,注重的个人的理解。如果现在的教育注重是‘教’,那古代讲究是‘悟’。

三是注重学生的记忆与悟性。这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实际的,因此它是科学的。 这点与现代的教育相似,有研究表明儿童在三岁之八岁之间,记忆里是最好的,可以学习各种语言,同时能够记住各种所学知识,是智力开发最好的阶段,古人显然早已摸清这个规律,同时利用这点让儿童不求甚解,只认字背诵。

四是私塾极重视温习,所谓“温故而知新”,这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毕竟人的记忆更新换代,若是不温习,又怎么能记住所有的内容。

以上四点是中国私塾教育的特征,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特征,值得研究和借鉴。虽然有些时代的弊端,但的确也有它十分科学的优越性,而且这是最主要的,不然中国历代怎能培养出那么些杰出的人才,延续和发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