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

—— 蛇口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與啟示

核心要點:

■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管”和“窗口”,蛇口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曆程,也是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 招商局開發建設蛇口的40年,是黨的堅強領導、遠見卓識引領蛇口高舉改革開放大旗,勇做時代弄潮兒的40年。

■ 40年來,蛇口始終保持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

■ 招商局開發建設蛇口的40年,是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帶動改革的40年,是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40年。

■ 招商局開發建設蛇口的40年,是始終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熱情,求真務實、真抓實幹、艱苦創業的40年。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招商局集團在黨中央關懷和支持下創辦的蛇口工業區(以下簡稱蛇口),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40年來,蛇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從昔日一個偏僻荒蕪的小漁村、“十屋九空”之地,發展成為人均GDP超過6萬美元的現代化、國際化濱海新城。作為改革開放的“試管”和“窗口”,蛇口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曆程,也是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一、遠見:找準方向、勇立潮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改革開放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都要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招商局開發建設蛇口的40年,是黨的堅強領導、遠見卓識引領蛇口高舉改革開放大旗,勇做時代弄潮兒的40年。

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倡導下,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使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經歷了第二次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此走上了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創辦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一個偉大創舉,是我們黨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在黨中央改革開放大旗的引領下,1979年1月6日,交通部和廣東省聯名向黨中央、國務院報送《關於我駐香港招商局在廣東寶安建立工業區的報告》,提出在蛇口建立工業區,“這樣既能利用內地較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又便於利用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和原料,把兩者現有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並結合起來”。1月31日報告獲中央批准,標誌著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正式成立。

改革如潮,弄潮兒勇立潮頭。改革需要充分發揮基層的首創精神,通過試點為改革探索方法、積累經驗。蛇口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很好地發揮了改革開放的“試管”和“窗口”作用。蛇口充分運用中央賦予的自主權,勇於突破傳統經濟體制束縛,率先進行了以市場化為方向的改革,努力做到“工”善其事,“貨”暢其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提供了市場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蛇口改革開放的方式和經驗,被譽為“蛇口模式”,核心是企業擺脫行政的不合理干預,充分發揮自主權,按照市場法則和經濟規律辦事,運用經濟手段管理經濟、搞活經濟,更好地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為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提供便利。“蛇口模式”對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改革開放具有重要的示範和推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高舉起改革大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由此步入嶄新境界。招商局再次勇立時代潮頭,以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為指引,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在自貿區、“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雙創”基地建設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力爭成為新時代深化改革的新標兵。

 二、創新:敢闖敢試、敢為人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收穫別樣的風景。”招商局開發建設蛇口的40年,彰顯了共產黨人對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強烈責任意識,體現了共產黨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大無畏革命勇氣。

改革創新,始於理念變革。“招商血脈、蛇口精神”,其核心是改革創新。改革關頭勇者勝,這就要求改革者堅持解放思想,超越既往,克服阻礙,堅決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直面傳統觀念挑戰。40年來,蛇口始終保持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相互激盪、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1981年,蛇口工業區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一振聾發聵的口號,鑄就了全新的時間觀念、效率觀念、競爭觀念、市場觀念、契約觀念、績效觀念和職業道德觀念。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講話,又一次吹響了思想解放號角,蛇口大力宣傳“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口號,表達了腳踏實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意志與決心。

改革創新,離不開制度突破。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創新是最大的改革紅利,好的制度讓社會充滿創新活力,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40年來,蛇口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率先進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包括工程招投標制度、幹部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分配製度、住房制度、社會保險制度、企業股份制及黨建工作、工會工作、新聞管理制度等改革,創造出多項中國第一或全國之最,創造了一個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的範本。蛇口探索實施的“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水能高能低”機制,在全國引起反響。蛇口率先建立的一批現代企業,包括招商銀行、招商蛇口、中集集團、平安保險、華為、金蝶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市場競爭主體,突破了當時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改變了原來那種與現實生產力水平不完全適應的單一公有制結構,成為搞活企業的標杆,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創新,永無止境。蛇口原來主要是“三來一補”的加工製造業,每平方米土地年產值僅2000多元。近年來,蛇口把握招商局獲批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的機遇,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陸續推動舊的工業廠房改造成網絡信息、文化創意、高端裝備、生物技術等“雙創”基地,使每平方米土地產值提高至5萬元,核心區域“蛇口網谷”更是達到10萬元,成為“雙創”高地。

 三、開放:率先開放、擁抱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招商局開發建設蛇口的40年,是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帶動改革的40年,是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40年。

對外開放倒逼改革。開放是改革的突破口,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蛇口打開大門後,人事、外輪開放、外商出入境、通訊、供水、物資進口等一系列問題迎面而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推動相關事務的改革,特事特辦,為蛇口營造出當時最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蛇口為外商提供遵循市場化規律的良好環境和優質服務,使得“三資”企業成為蛇口最重要的經濟支柱。蛇口與外商之間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都遵循經濟規律辦事,按照市場機制運行,都講經濟效益。只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國有企業可以與非公有制企業融合發展,蛇口的開放觀念到現在仍然有借鑑意義。對外開放後,伴隨著“三資”企業的大量湧入,為保護廣大工人勞動權益,1983年7月,蛇口工業區成立工會,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與外商合作共事、共謀企業發展等方面成績卓著,成為全國工會的一面旗幟。

當年引進來,今日走出去。黨的十八大以來,招商局緊緊抓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契機,加快了國際化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認真總結蛇口綜合開發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前港—中區—後城”成熟蛇口商業模式,以臨港產業園區為核心和主要載體,為國際產能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幫助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招商局還聚焦核心能力,推動基礎設施聯通,目前在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佈局了52個港口;招商局開通的中歐物流大通道班列數量、頻次也在不斷增加。

 四、實幹:求真務實、艱苦創業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只有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只有實幹才能夢想成真。”實幹是成就事業的必由之路,這也是“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真諦。招商局開發建設蛇口的40年,是始終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熱情,求真務實、真抓實幹、艱苦創業的40年。

“創業艱難百戰多”。蛇口開發之初,是一片荒蕪的海邊灘塗、不毛之地,條件十分艱苦。蛇口的幹部員工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埋頭實幹苦幹,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既做改革的促進派,又做改革的實幹家。他們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蛇口開發一期基礎工程的勘測設計工作。蛇口“拓荒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生動詮釋了“蛇口精神、蛇口速度、蛇口效率”,蛇口速度聞名於世。鄧小平同志兩次踏上蛇口工業區這片熱土,對蛇口的工作給予肯定和指導。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是創造一段新的歷史。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徵程要譜新篇章。今天,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徵程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招商局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承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真抓實幹、艱苦創業的蛇口精神,立足長遠、把握當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懷和“立功就在當下”的緊迫感,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努力把招商局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書寫招商局新時代故事的精彩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