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丨叩問“高鐵之國”

一起读丨叩问“高铁之国”

一起讀《極度調查》

第二章:交通中國

導言:首個邁進高鐵社會大門的國家

第一天

只是過渡

有人說,高鐵之於今日中國,是一場經濟地理革命,將改變中國的經濟格局。

有人說,高鐵之於國人,是一場時空觀念上的革命,將中國變小、世界變大……

高鐵正日益影響中國人的生活,也正作為一張“中華名片”,日益影響世界。

2018年的今天,回頭看3年前那次“極度調查”,所作出的結論無疑是極為正確的一個判斷——我們在深入調查、反覆思考後首次提出,並和專家進行論證:中國,這樣一個100年前還處於農業社會的東方大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邁進“高鐵社會”的國家。

3年後再看當初的判斷,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因為伴隨高鐵鐵軌的延伸、動車的提速,中國正進一步被“馱”在了高鐵列車上……

2014年,恰恰是中國高鐵發展10年。風雨十年路,從無到有,到運營里程、運送旅客數居世界第一,高鐵發展為何如此迅猛?發展是否過快、是否安全?有何啟示?高鐵到底給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作為在國際上叫得最響的一張“中國名片”——中國高鐵應該怎樣“走出去”?

我國邁向“高鐵社會”

“我當跨城上班族已經好幾年了。”每天一大早,家在北京的小陳就出門,乘京津城際高鐵趕往天津上班,下午下班後回到家不到8點。

貴廣、南廣、蘭新、滬昆高鐵杭州至南昌段、成綿樂客專……伴隨一批高鐵新線的開通運營,2014年,我國高鐵里程突破1.6萬公里,較上一年增長約5000公里,成為2008年第一條新建時速350公里高鐵——京津城際開通以來,高鐵開通最多的一年。

“高鐵覆蓋面迅速擴大,呈現大眾化、經常化、生活化的特點。中國已經進入高鐵社會的雛形。”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石培華說。

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統計,2014年,我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8000億元、新線投產8000公里,其中高鐵新增里程佔到一半以上。

發展已遠超規劃:根據國家批准實施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新建高速鐵路1.6萬公里以上。而事實上現在高鐵運營里程已經實現這一目標,高鐵社會正在加速到來。

高鐵在整個鐵路網中的“密度”越來越大,與人民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兩個比例值得關注:2014年,中國旅客列車開行總數達到2673.5對,其中1556.5對是動車組,佔58%;全路動車組運送超過8億人次,超過鐵路總運輸量的35%。

“高鐵讓中國變‘小’,各地聯繫更為緊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康熊說,以“九省通衢”武漢為例,如今憑藉高鐵,北抵北京,南達廣州,東至上海,西連重慶,4小時高鐵圈覆蓋約10億人口。

“一個佔世界人口1/5的國家邁向‘高鐵社會’,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重大課題,值得重視和研究。”經濟學家張其佐說。

叩問“高鐵之國”

很難有人想到,這一切就在短短10餘年間發生——從無到有,從備受爭議到大力推廣,10餘年間,中國高鐵列車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呼嘯而來,改變中國,震撼世界。

高鐵發展為何如此迅速?發展是否過快?它為中國帶來了什麼,又折射出了一個怎樣的中國?

真的是天翻地覆,從發展路線圖出爐,到第一條高鐵開通,到2014年年底高鐵已連接全國28個省份,中國正悄然邁向“高鐵社會”。

“有了高鐵,今年要多回幾趟家,多看看老人和孩子。”貴州技工潘金奎滿懷欣喜。

潘金奎的欣喜來自貴廣高鐵開通。在廣東三水打工的他,每年回家路上都十分不易。

貴廣高鐵開通前,從貴陽到廣州有兩條通道:一條經過湖南,全程1560公里;另一條經過廣西,全程1440公里,都要走20多個小時。

“現在,坐高鐵從廣州回貴陽,4個小時就到了。”潘金奎說。

貴廣高鐵是幾條最新開通的高鐵之一。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區迎來“高鐵季”,滬昆高鐵杭州至南昌段和長沙至懷化段、貴廣、南廣、蘭新、成綿樂等高鐵相繼開通。

速度是交通運輸之魂。以速度取勝的高鐵快速發展,正在改變中國交通運輸版圖,併成為國際鐵路界的“明星”。

截至2014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6萬公里,超過全世界高鐵總運營里程的一半。

從平原水鄉到戈壁沙漠,從高原凍土到熱帶雨林,高鐵的身影處處閃現。2014年逾8億人次乘坐高鐵往來於全國各地。

“中國是一個最需要優先發展鐵路的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人口流動頻繁,對作為大眾化交通工具的鐵路需求巨大。當鐵路成為運輸‘瓶頸’亟須發展時,高鐵於是走上了前臺。”交通運輸專家谷中原說。

發展高鐵上升為國家意志,高鐵建設拉開帷幕。短短10餘年,中國高鐵從無到有,築起了高速鐵路網。

“真的是天翻地覆。從2007年鐵路大提速動車組亮相,到2008年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鐵路開通,再到現在‘四縱四橫’高鐵網初具規模,高鐵發展之快,是我當初來鐵路系統工作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高鐵快速崛起,讓在鐵路系統工作了30多年的康熊感慨不已。

從籌建之初是否符合中國國情,能否吸引足夠客流,到現在節假日期間“一票難求”,一些線路運能趨近飽和,高鐵的需求與供給一樣,呈現快速增長。

中國鐵路總公司計劃統計部副主任韓樹青說,快速發展的高速鐵路已成為鐵路客運的主力軍,而且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交通運輸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提供有力基礎支撐。

“2014年年底,京廣、滬昆兩大高鐵幹線交會,形成的運能不可估量。隨著高鐵網絡完善,需求會繼續增長。”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營運部副主任黃欣說。

這意味著,高鐵運營里程不僅提前實現規劃目標,也將進一步成為鐵路客運的主力軍。這也意味著,中國正在邁向高鐵社會,高鐵對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將日益顯著。

理性看待“中國速度”

人們在享受“高鐵紅利”的同時,期盼高鐵快慢有“度”。

人們現在已經很難想象,就在一二十年前,高鐵是否應該建設,以及怎麼建設的爭論曾經喧囂一時。

今天,爭議已成煙雲。高鐵線路不斷延伸,高速列車風馳電掣。

高鐵的“中國速度”是怎樣煉成的?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鐵路人就為高鐵到來,打下了紮實的技術和人才基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引進國外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技術優勢,管理上的科學高效和一支能打硬仗的築路鐵軍,可謂高鐵快速崛起的法寶。”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再秋說。

中國南車首席技術專家丁叄叄認為,就供給而言,這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需求,以及國家戰略的有力支撐。從需求來說,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人員流動頻繁。同時,引進國外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為高鐵快速發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然而,高鐵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人們在享受“高鐵紅利”的同時,也在討論著發展的一些重要話題,其中“高鐵究竟跑多快最科學”便是一例。

“既然設計時速是350公里,最高試驗時速超過486公里,安全冗餘是足夠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車株機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劉友梅說。

也有人認為,就京滬高鐵而言,雖然沒必要全線跑350公里時速,但棗莊到蚌埠間等一些線路較好的區段完全可行。這樣,4小時10分鐘左右就可以從北京抵達上海。

而同濟大學軌道交通學院教授孫章認為,目前300公里時速符合高鐵運行的經濟性,如果提速將會提高運營成本,加快列車損耗,因此保持目前的時速是合理的。

列車時速該快須快,該慢同樣要慢。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城際鐵路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速度。

同濟大學運輸管理工程系教授徐瑞華認為,城際鐵路與高鐵幹線功能不同,分別用於城市群內部、城市群之間。一般來說,城際鐵路速度目標值應與高鐵不同,時速160~200公里能更好地滿足城市化、城鎮化需求。

“應該理性看待‘中國速度’。時至今日,實踐已經給出了答案。高鐵的發展適應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發展。”蔣再秋說。

高鐵讓中國變小

有人說,高鐵之於今日中國,是一場經濟地理革命,將改變中國的經濟格局;有人說,高鐵之於國人,是一場時空觀念上的革命,將中國變小、世界變大。

當年,鐵路在中國興起時,出現了一批“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石家莊就是其中代表。如今隨著高鐵興起,一批城市的面貌同樣在發生改變。

如果說,京滬高鐵像條金絲帶把沿線珍珠一顆顆穿起,那麼,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京廣高鐵全線開通運營,則把環渤海經濟圈、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珠三角經濟圈等南北五大經濟區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沿線28個城市進入8小時經濟圈。

“京廣高鐵的開通,有效推動相鄰城市的‘同城化’,加快沿線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國鐵路總公司科技司司長周黎說。

在烏魯木齊高鐵新區,一座座高樓正在拔地而起。可口可樂、大眾等18家全球500強企業已在這裡落戶。

“以前根本想象不到,有一天,遙遠的大西北也和中東部一樣,共享高鐵時代發展的機遇。”新疆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寧說,蘭新高鐵全線開通運營,將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注入活力,有效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互動與合作。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高鐵對於加速全社會物流效率,高鐵裝備研發對於提升經濟產業層次、促進轉型升級,具有革命性意義。”徐瑞華說。

青島市南車四方所在的“動車小鎮”,高鐵帶動其他產業轉型升級的“輻射效應”已經顯現。在南車四方周圍,有100多家配套供應商。在全國,有500多家配套廠商,年拉動產值近千億元。

“高鐵裝備的高標準,對提升傳統工業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研發、系統集成能力及製造水平,都有著積極作用。”劉友梅說。

高鐵的巨大輻射作用,已經讓各地重新認識到高鐵的價值。高鐵開通被沿線地區看作發展命運轉變的契機,圍繞高鐵走向和設站的“爭路運動”時有上演。

京津城際高鐵修建時,毗鄰北京的廊坊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設站。待高鐵開通後,廊坊市體會到了不僅人搭不上高鐵列車、地方也搭不上這趟“經濟快車”的苦澀滋味。

在隨後的京滬高鐵建設中,廊坊市傾力支持。京滬高鐵在廊坊境內30公里,廊坊站建成近萬平方米,緊緊抓住高鐵帶來的發展紅利。

高鐵不只是一場經濟地理上的革命,也是一場時空觀念上的革命,影響著中國社會生態,改變著人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高鐵讓中國變小,讓人們生活圈擴大。異地工作、異地消費、異地置業,都成為可能。由於速度快,只要通了高鐵的地方,外出旅遊說走就走了。高鐵像魔術師一樣,悄然改變了我們的時空觀念和生活方式。”曾參加“華東五市高鐵五日遊”的北京市民王傑說。

與王傑一樣,因高鐵而認為“中國變小了”的,還有英國《金融時報》的卡洛琳·艾登。艾登在講述2014年5月從北京到桂林的高鐵旅行時寫道:新建高鐵線路在不斷改變中國的旅遊版圖,不斷催生新的旅遊線路,昔日揹包客需費時幾個月完成的旅遊,如今變得異常快捷方便。

當艾登乘高鐵從北京輕鬆抵達桂林站後,“突然間,感覺中國真成了‘小’國家”。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國家旅遊產業科技創新工程中心主任石培華認為,中國正在向高鐵社會邁進,高鐵已經給社會帶來了深刻變革,影響到社會管理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高鐵對社會的改變將會進一步擴大。

“當中國大地被四通八達的高鐵網連起來時,中國人在經濟和社會,乃至私人活動的空間、時間等基本概念方面,都將發生深刻變化。原來由於距離遠而不可能的事情,現在由於高鐵成為可能,這將極大地刺激中國人的想象力。假以時日,這種想象力將會轉變成偉大的創造力。”西南交通大學高鐵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柏說。

創新能力還得靠自己

從“追趕者”到“引領者”,再到滿懷信心“走出去”,中國高鐵憑藉不斷創新和超越,鑄就“高鐵自信”。

2015年年初,在冰城哈爾濱一列CRH5A型高速列車正在進行“30萬公里正線運營考核”:起步、加速、通過彎道……身姿矯健平穩。

這條貼地飛行的“巨龍”,對中國高鐵而言意義非同一般,因為它裝載的最核心部件 —— 牽引電傳動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百分之百中國造。

“牽引電傳動系統是‘高鐵之心’,列車的動力之源;網絡控制系統則是‘高鐵之腦’,指揮著列車的一舉一動。”負責帶隊研發的中國北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常振臣說。

兩大系統實現百分之百國產化,將大大提升中國高鐵列車的核心創造能力。

“核心技術買不來,創新能力還得靠自己!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常振臣說。

10多年前,丁叄叄在美國參加高鐵技術研討會時,所有人都在關注西門子、阿爾斯通等老牌企業。2014年11月,當他赴美推介高鐵時,已經是另一番情景。

“美方技術人員全程陪著我們。他們急切想了解中國高鐵的技術發展。”丁叄叄說。

起步並不算早的中國高鐵,已經跑在世界前列。後發先至的秘訣是什麼?

“高鐵發展的關鍵,就是持續的創新與超越。”丁叄叄說。

高速動車組是各種尖端技術的高度集成,涉及動車組總成、車體、轉向架、牽引變壓器、牽引變流器等9大關鍵技術及10項配套技術,共有5萬多個零部件。各項技術、各個部件的協同運行,才能保障列車跑出高速。

中國大地上奔跑的高速動車組中,有一款就是以速度命名——380,這是一個堪比起飛速度的數字。

奔馳在京滬高鐵上的CRH380A,來自南車四方。如今,CRH380A已累計運行約1.9億公里,每百萬公里的故障率不到0.5件,遠低於1.3件的國際通行指標。

作為龐大高新技術的集合體,高速動車組的安全平穩,只是高鐵“安全鏈”中的一環,線路建設、運營調度系統、通信和網絡系統、機械、材料,都需要相互配合。

常坐鄭西高鐵的人可能很難注意到,列車行進的地區是溼陷性黃土區,因為在窗臺上放杯水幾乎沒有晃動。

“高鐵建設最怕線路不均勻沉降。”鐵四院副總工程師許克亮說,設計時速達到350公里的高鐵線路,其地基終生沉降不得超過15毫米。

在鄭西高鐵華山北站和臨潼東站間,溼陷性黃土厚度達2~3米。為防沉降,施工者每隔5米打下一根50米的地下樁,上鋪沒有接縫的鋼筋混凝土板,相當於把鐵路“鉚”在大地上,確保了高速列車的行車安全。

中國已經建成針對不同氣候、不同地形的高鐵:既有經過-40℃高寒地帶的哈大高鐵,也有穿越颱風頻發環境的海南環島高鐵;既有經過“大風區”和戈壁沙漠的蘭新高鐵,也有隧道長度超過總長度一半、有“超級高速地鐵”之稱的貴廣高鐵。這些覆蓋各種地質和氣候條件的高鐵,為世界高鐵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4年12月國家鐵路局發佈了《高速鐵路設計規範》,標誌著中國高鐵設計標準體系日臻成熟。

過去有種說法,中國人要賣8億件襯衫,才能換來一架波音飛機。如今,中國製造業已具備叫響“中國創造”的能力,高鐵正是一張叫得響的“中國名片”。

“高鐵是高新科技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的高端產品。中國通過在高鐵領域不懈探索和自主創新,掌握了集設計施工、裝備製造、車輛控制、系統集成、運營管理於一體的成套技術。”中國鐵路總公司國際合作部主任陳覺民說。

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從趕超到領跑,中國高鐵演繹了自主創新、快速超越的高鐵自信。

“中國高鐵列車6年內就跑到了世界第一速,這在於群策群力。僅研製380A,就有50多家企業、330多個科研院所參與,近60名院士、500多名教授、近萬名科研企業研發人員貢獻智慧。”南車四方總工程師梁建英說。

“中國高鐵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的創新模式,打破部門、行業、院校、企業的體制壁壘,整合全國的科技資源,打造出了高鐵這一戰略性產業的公共創新平臺。高鐵自信正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具體體現。”康熊說。

高鐵的創新和實踐,對飛機制造、船舶製造、工程機械製造等行業,同樣具有借鑑和啟迪作用。

高鐵崛起昭示人們:憑藉世界獨一無二的龐大市場,充分利用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技術資源,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增強創新自信,就能夠更快地追趕,甚至超越世界水平。

結語

2018/6/13

而報道中關於恢復“350公里設計時速”的呼聲,在這組報道發出後的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

——第一章:交通中國(上)

感謝本書內容提供者——北京華景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其一直秉承內容創意精益求精、渠道深耕細作的理念,打造暢銷加長銷的優質圖書。產品線包括:社科、時政、文學、經管、心理自助、少兒等。策劃團隊策劃出版並簽約了一系列名家的作品。

一起读丨叩问“高铁之国”

堅持此路變有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