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褚橙到褚酒,是战略眼光还是投机?

你们还记得2015年以前的褚橙吗,我相信那个外观与味道是不同于冰糖橙的,虽然他是冰糖橙里的劳斯莱斯。 2016年,褚橙变绿了,皮还很细腻。同时有个叫花斑果的和2017年的褚橙一模一样。 2017年打开褚橙后发现怎么不像了,发现他和花斑果长的一样,皮不能轻松的剥了,橙肉也橘黄了。 褚时健用了十年研究冰糖橙,而花斑果与早橙用了多久?不仅效仿成功,还能保证这两年的品质,而褚橙,一颗冰糖橙还戴的了褚橙这个帽子吗? 励志橙更适合,因为只用吃精神。 我是俗人,我要的只是一颗值价的橙。

从褚橙到褚酒,是战略眼光还是投机?

现在除了橙子又做酒了,褚酒上市了!郎咸平曾经说,褚时健是时代的悲剧。他只是为国家打工的一个职业经理人,而他自己则把自己当主人,自己没有把位子摆正。姑且不去讨论这句话是对是错,不过做烟的做农业,然后做酒,这位置确实有点不知道怎么摆放。褚酒公司董事长马静芬对外讲述了褚老和“酒”的渊源:褚老15岁时由于家境贫穷,为了继续学习,曾靠酿酒赚学费。目前,褚酒为云南特色的小曲清香型高粱酒,未来将做露酒、保健酒。而且因为有褚橙在先,所以很多人都对褚酒的运作模式充满信心,注意,只是运作模式。从现有披露的消息,从未看见他们谈酒体,谈质量,谈历史沉淀。

从褚橙到褚酒,是战略眼光还是投机?

现在的褚酒系列有:42°小曲清香型和52°小曲清香型(大瓶装为500ML,小瓶装为125ML)。据一些前期消费者反映,“这酒说不上难喝也说上好喝,口感像玉林泉。完全图名气去的。”名人效应尝鲜可以,要让大众消费者认可很难。当然凭借他的名人效应,成为一些企业或者行业的内部用酒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不是在销售酒,销售产品了,是在销售个人名望。

从褚橙到褚酒,是战略眼光还是投机?

从今天的观点看那个疯狂年代的能人,能力上固然说得过去,但并非有多么出类拔萃,而是在那样一个禁锢的年代,真正的能人根本无法施展空间,而那些能施展空间的,则往往游走于法律尚未触及的边缘地带。

比如李晓华、王石之类的人,美名曰战略眼光,其实也就是投机倒把,以及由于自身的运气,接触到了大部分人接触不到的机会而已。

从褚橙到褚酒,是战略眼光还是投机?

人民日报的一位主编,曾经写过一本巨著,里面洋洋洒洒地纪录了改革开放以来那些中国企业家的发家史,无论是鲁冠球还是吴仁宝,亦或者牟其中或者禹作敏,都或多或少地有些问题,但有的东窗事发,有的一直安然无恙。

人们对于那些出事的人,难免兔死狐悲,惊弓之鸟,所以在舆论上给与道义的声援。因此众人妄图洗白褚时健,并非因为对于长者的尊崇,而是出于对自身自保的诉求罢了。

因为洗白了褚时健,也就相当于洗白了那个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