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雛軍案不僅關乎正義

中國重審顧雛軍案,讓外界看到司法進步的力量。

【6月15日“四合院”時評】6月14日傍晚,備受中國輿論關注的顧雛軍等虛報註冊資本,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資金再審一案終於宣告結束。目前,重審結果尚未公佈,但最高法院從同意重審到審判模式,都讓人看到了司法進步的一面。

提到顧雛軍,關注中國資本市場的人一定不陌生。他是“顧氏製冷劑的發明者”,後來成立格林柯爾並在香港創業板上市,並一度成為香港創業板盈利狀元,還做到中國大陸製冷業巨頭。期間,他收購了一些國有企業,並被地方政府稱為“國企大救星”。然而很快,顧雛軍又因“虛假註冊、挪用資金”等罪名鋃鐺入獄。2012年出獄後,顧雛軍四處喊冤,提出申訴,這才有了最高法院重審。

顾雏军案不仅关乎正义

因坐牢時期中風發作,顧雛軍左眼留下了後遺症。

很長一段時間,受制於法治不健全、不完善以及社會發展制約證據呈現等原因,司法界往往存在著權力干涉司法、審判不透明、審判走過場等弊病。比如,一些公檢法機關便把破獲或判決案件數作為政績考核標準。此外,更有一些法院出於公檢法之間協調順利匆匆“一錘定音”。由此,中國司法領域就難免出現了一些冤假錯案,這在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經濟案件等方面都有體現。冤假錯案不僅踐踏和侵犯了人權,也打擊了中國司法體系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近年,中國開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一個現代化強國的“標配”。但要讓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都上一個臺階,司法環境的改善和進步不可或缺。此前,中國重審呼格案、陳滿案是這個目的,此番最高法院重審顧雛軍案也是這個目的。

但顧雛軍案的特殊性在於,它涉及到國有企業改革的產權問題,它有望讓一場資本市場重大產權案逐漸明朗起來。近年,為了激活國企,中國再提國企改革,其中明確提到鼓勵民營資本參與。重審顧雛軍案,則有望明確國企改革中的對錯是非以及資本市場中信息披露是否夠成犯罪。

期待中國最高法院能給出經得起法律推敲、歷史檢驗的審判結果。因為這個案件,不僅關乎顧雛軍本人是否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也是對中國司法建設成就的一次檢驗,還能為中國民企的經營行為指引方向,進而讓其明明白白地參與到國企改革浪潮中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