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殺人犯與辯護律師的法庭之戰

電影《第三度嫌疑人》是意料之外的不錯,是枝裕和創作了一個集合橫山秀夫的司法探討與吉田修一的人性挖掘的社會派風格電影,不能單純地從是枝裕和映畫或者懸疑片的單一角度去看待這部電影。導演的影像一直都強調著一種微妙的錯位感,甚至通過鏡頭去掉了探監室的那面鏡子,模糊了真相和每個參與者的立場,役所廣司真是日本之光。


役所廣司和福山雅治對戲實在好看,前半段一定要挺過,撥開雲霧之時真相令人喟嘆。有一些日劇痕跡,但是枝裕和不是急於追究真相,依舊用平緩的節奏把人性推向高潮,過癮。橋爪功自帶喜感穿梭繁瑣敘事,怕人看不懂結尾多餘,但是情感容器人物重合神來之筆。自創了一種心理懸疑的敘事節奏,隨著劇情深入,真相越發模糊。幾十年前的黑道高利貸、食品造假、家庭性侵等等社會問題逐漸暴露,最後落腳在司法問題和社會不公上。整部影片就是一個多稜鏡。最後身處十字路口也是十字架中,與開頭站在十字架外觀察形成對照,同時賦予法律和道德審判的雙重含義。

第三度嫌疑人:殺人犯與辯護律師的法庭之戰

是枝裕和綿密的風格對於這樣的題材,不佔優勢,但電影就是“容器”啊,背後的態度才是最有價值的。以及罪惡本身也是容器,我們審判它的結果不及審判它的方式,有時候是我們期待的結果決定了它呈現的樣子。是枝裕和這次顯然走出了自己的安全領域,不是溫情脈脈的家庭哲理故事,而是拍罪案和法庭博弈。節奏委實過慢,考驗觀影耐心,但難得在人物塑造都卡的很好,更何況還有謎一樣的役所廣司護駕。

突破之心昭昭,然捉襟見肘、困窘冗長,語焉不詳的案情本身反而退其次,每個人在客觀真相和主觀記憶之間的選擇才是重點,案子成為所有參與者的人性測試多稜鏡,所謂“容器”大約也包含這層意思;擦拭臉上血的三人蒙太奇,結尾律師與罪犯的臉影重疊,都在意圖泯滅絕對對立的界限。在前幾部電影風格如此統一固定的情況下,是枝裕和敢於挑戰自我,拍攝一部立意如此複雜,討論如此深刻的作品,本身就值得肯定。本片如同是一部日版《伸冤記》,將西方法制社會的冤假錯案和程序正義,套入了日式的自我犧牲精神,有一種極其特別的觀感。

第三度嫌疑人:殺人犯與辯護律師的法庭之戰

披著殺人案的懸疑外衣,裡子依舊延續人倫探討,是枝裕和版的《踏血尋梅》。人必須正視自己做過的錯事,沒有任何人不應該被生下來。喜歡失敗父親福山雅治自我覺醒這條暗線:無論是對疏離的上一代父子情、下一代父女情,還是對失落已久的正義法官夢。如果我們連了解親人都做不到,又怎能去了解別人?三次敘述,三次轉折,三次殺人,三對“父女”。外殼是懸疑推理,實際仍是是枝裕和一直探討的親人間無法磨滅的牽絆和社會關係。對話運鏡很喜歡,重盛和三隅從隔著玻璃面對面,到似乎沒有玻璃越來越近到最後兩人在玻璃的倒影漸重疊,重盛最後如咲江和三隅抹去臉上的血,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都解脫了。

第三度嫌疑人:殺人犯與辯護律師的法庭之戰

一個殺人案件逐漸揭開背後的人性深淵,產業造價、家庭扭曲、金錢至上、親情淡薄,與複雜的人性相比,法律的公正、道德的力量卻在逐步瓦解,沒有“真相”的羅生門暗示著每個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我們又只選擇展示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在那一場場監獄探視戲中,兩位主人公影像漸漸重合直至最後融為一體。敘事緩慢,邏輯模糊,開放性的結局,你不會看到真相大白,反而是反覆猜測,這是一部披著犯罪外殼的人性片!

第三度嫌疑人:殺人犯與辯護律師的法庭之戰

道德是金絲雀,要麼豢養要麼放逐;正義是十字架,要麼佩戴要麼焚燬。律師猶如“盲人摸象”,每次摸到鼻子或耳朵,就以為真相確鑿無疑;兇手是一件容器,容不下貧窮和憤怒,殺了兩次人。道德的律師聯手正義的法律,判決死刑,此乃第三次殺人。害怕麻煩的欲言又止,陷入迷霧的仰天長視,死亡是審判還是救贖?誰說貼上了懸疑犯罪標籤的故事,就必須有開頭有結尾?很多文藝片導演,從來不關心故事本身,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不好好講故事,他們只是借一個故事當容器,去講他作為創作者想要表達並關心的東西。

第三度嫌疑人:殺人犯與辯護律師的法庭之戰

後面思辨的部分基於前面很長的鋪墊,敘事方式、場次和鏡頭語言有點無聊,雖然該有的都有了。是枝裕和的作品對於社會是憤怒的,但他的東西總會在憤怒變成暴戾膚淺的情緒宣洩之前,轉變成更深入地觀察瞭解和共情,說不清楚,但是枝裕和憤怒與平和共存的哲學很吸引人。導演涉足了算是日本導演必修課的推理懸疑作為轉型方向,懸念設置和節奏把控勉強及格,不少冗長無目的的鏡頭難以分辨是故意混雜觀者還是無心。演技怎麼也是建立在合理劇情之上的。

第三度嫌疑人:殺人犯與辯護律師的法庭之戰

看慣了是枝裕和的家庭片,如今看他的犯罪懸疑片別有一番風味,別的犯罪懸疑片越接近結尾真相越清晰,然而是枝裕和反其道而行之,越接近結尾真相越模糊,注重的不是真相,是對真相的思考,人與人的關係,雖然敘事節奏拖沓,但是形式特別創新, 福山雅治和役所廣司兩大實力派的對手戲也很出彩!

不需要用懸疑片的標籤來看這部作品,因為在本質上這並不是一部懸疑片,反而非常“哲學”。電影本身也是一個“容器”,首先它討論了日本司法的“罪與罰”,這就只能借用“司法案件”這樣的懸疑外殼。兇手是誰?誰又說了謊?在片子裡其實一點也不重要。誰審判誰,誰又制裁誰?用“人”去解釋法律就是存在這樣那樣的主觀性。

第三度嫌疑人:殺人犯與辯護律師的法庭之戰

情與法,歷來是常常被拿來對立的東西,就像“辱母殺人案”那樣。不過人與人之間更多還是要用“情”去維繫一種關係,嫌疑人和辯護律師、父親和女兒,這樣一種情感代入也讓本片另有可以思考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