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母親”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週年

汶川,十年前曾刻在很多人心上 ,悲愴徹骨的一個地名 ,藉助自然之力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入了人們的精神領地。

映秀鎮,這座隸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的秀麗小城在這場重大地震中被夷為平地,因災遇難5462人,受傷3712人,直接經濟損失45.19億元。

“映秀母亲”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周年

災後的映秀鎮

大地震發生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巨大的“抗震救災”高潮, 一批批部隊官兵、專家學者 、民間組織甚至個人志願者紛紛趕赴災區。面對這場災難,中國社會工作也動起來了。

地震過後一個月,那是2008年6月24日,在廣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中山大學聯合廣州市其他高校的社工師生率先來到震中映秀。稍後,香港理工大學的團隊也來到其中 。

但是,面對著滿目瘡痍的映秀和悲痛中的村民,社工到底能做什麼 ?

聆聽與陪伴 :走入母親們的哀傷

6月25日,工作站成立第二天,我們就到了被稱為 “震中的震中 ” 張家坪村入戶訪談。在我們還不確定能做什麼之前,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給他們精神的支持。所以 ,剛開始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走村串戶,遇到人就與他們聊天,但更多的時候是聽他們傾訴。

“映秀母亲”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周年

家訪受災群眾

在社區走動,我們遇到最多的就是婦女,很多在地震中失去了至親的人。她們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搭夥做飯,除此之外就是一起坐在帳篷外面聊天,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發呆,當我們靠近的時候,她們就開始不斷地向我們傾訴。我們常聽到婦女們說出這樣的話:

“孩子都沒了,父母也沒,只剩下我們兩個,活著沒得啥意思。”

“有時候想死,死了比活著容易。”

“人沒了,屍體都沒見著,想起來就難受得很……”

“啥子都沒了,以後不能想,過一天算一天。”

“沒有活路啊,每天除了吃就是睡……”

……

她們的每一句話都是那麼沉重,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她們悲傷低落的情緒感染著我們。 我們也不斷捫心自問,如果我們自己面對這樣的災難會怎麼樣。撫慰的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但我們急切地想為她們做點什麼,可是一時又沒有合適的切入點 ,當時那種焦慮的心情實在也是一種煎熬。

“映秀母亲”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周年

聆聽群眾聲音

通常這種情況下專業社會工作想到的一定是哀傷輔導,但地震過去才40多天,她們失去摯愛親人的悲慟還需要慢慢平復,不可急於進入干預過程。我們一開始能做的只有聆聽,儘量貼近她們,開始建立一個交流的平臺。也希望這種聆聽,能給她們一個情緒宣洩的出口。

團結與重建 :初試社區經濟

第三次到張家坪帳篷區的時候,董姐和我們聊到很多孩子以外的話題 。關於她的過去 、婚姻還有最近去都江堰走親訪友的一些活動。蔡姐與其他姐妹也來到帳篷裡,很多時候是她們自己在談,不過我們的到來給了她們一個聚在一起談的由頭 。在她們那裡一起吃了午飯。飯後,餘姐拿過來一張十字繡的畫稿。原來,這裡的婦女有刺繡的傳統,羌藏婦女一般都會做傳統的羌繡、藏繡,漢族的也會納鞋墊、做十字繡 。

“映秀母亲”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周年

在廢墟中刺繡

我們開始設想,能不能利用當地婦女的特長,培育出一個婦女刺繡小組。我們社工可以做一個資源鏈接,幫她們到外面尋找資助和發掘潛在的市場。這樣,她們既可以常常有機會聚在一起做刺繡、談心裡話、彼此支持,又能在做刺繡的過程中轉移注意力,讓她們將心思放在刺繡上面,不要每天都想那些悲慘的事情,又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 讓大家說說笑笑,互相安慰,互相支持。

因此,我們鼓勵婦女們一起刺繡。短短兩個月,由張家坪村到楓香樹村,再到中灘堡村,婦女們在帳篷裡、廢墟旁、板房前重新拿起針線做羌繡,開始了她們震後自力更生之路。

“映秀母亲”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周年

婦女們開發的羌繡兒童畫

2009年1月, “映秀母親 ” 刺繡小組支持了汶川縣三個鄉鎮五個行政村的100多位婦女,共繡出羌繡作品400餘件,收購款超過10萬元。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勞動的場面很令人震撼。

出走與迴歸 :另類發展的再實踐

當婦女們帶著裝裱好的繡品以及義賣的善款回到映秀的時候,她們有很多想法,創業熱情十分高漲。沒有做生意的地方,她們就借用社工站的兩間板房,一間作 “繡坊” ,一間作 “映秀母親食堂” 。

“映秀母亲”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周年

映秀鎮重開

自2010年11月開始,在外面過渡安置的映秀鎮居民陸續回遷,按照政府 “國際化田園溫馨小鎮 ” 的整體規劃,整個映秀鎮的生計將圍繞旅遊產業展開。早在2010年底,一批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遊人想到金波村體驗旅行,社工就順路帶他們來到剛剛建成的映秀鎮參觀,並請張家坪村的王大姐做導遊向他們解說映秀震後的新貌、牛圈溝震源點和被損毀的百花大橋遺址等。

2011年3月社工再次來到映秀鎮張家坪村並和鎮政府取得聯繫,政府的發展規劃是想利用震後遺址 、震源點 、萬人公墓和國際知名設計師的作品等來吸引遊客,將映秀鎮打造成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映秀母亲”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周年

“映秀母親”客棧

8月底我們團隊在張家坪召開 “退修會”,深入研討如何支持張家坪村婦女做好 “地震體驗遊” 的計劃。之後,我們從“映秀母親” 創業基金貸款給婦女小組,支持她們打造 “映秀母親” 客棧,期望共同探索張家坪村婦女災後重建的生計發展道路。董姐帶領四位大姐分工合作,經過一個月的籌備,2011年9月底 “映秀母親” 客棧開業了 。

“映秀母亲”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周年

本文摘自

“映秀母亲” 的故事|汶川地震十周年

堅守:從“映秀母親”到“山裡碼頭客棧”

古學斌 張和清 歐陽令芝 著

2017年05月

災後重建過程中的人與事,遠比大家看見的書寫複雜得多,當中的情感也非筆墨可以形容。本書努力讓過程還原,希望帶領讀者進入災區的現場,理解災後重建是一件什麼事,到底災害社會工作是如何做的,是什麼動力讓這些人堅守在那裡,當中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