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80多億元的中間件市場規模,國產廠商能分多少羹?

方便我們衣食住行的應用程序讓很多人得意於中國科技技術的強大,但“中興事件”這一記強烈的巴掌也讓沉醉於繁華表象的很多人清醒了過來。“中興”事件與其說是對一個企業的難關,倒不如是我們基礎軟件自主核心技術的難關。

做國產基礎軟件有多難?國產基礎軟件廠商現在有哪些痛點?如何克服這些痛點?國產基礎軟件接下來該如何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國產中間件廠商——金蝶天燕。

難嗎?很難,但我們還是要做!

“做基礎軟件有那麼難?”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可能就連現在正投身於國產基礎軟件的技術人也經常這樣問自己。難嗎?確實很難,據CCID的統計顯示,2015年國產基礎軟件的市場佔有率總體保持在5%~7%左右,三大基礎軟件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數據庫3%、操作系統1%、中間件10%。

雖然上面的數據是2015年的,現在的市佔率可能會有所變化,但總體變化不會太大。從數據來看,中間件是目前最有可能逆襲的國產基礎軟件,但其市佔仍然很低。為什麼市佔這麼低?基礎軟件的發展週期長、技術門檻高、投資需求大等等自不必說,基礎軟件有著天然的先入為主的壟斷性,國內基礎軟件起步較晚,國外廠商已經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市場標準和壁壘。

金蝶天燕表示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利潤,國產基礎軟件無法呈現短期爆發性增長,但中間件還是要用盡全力去做的。金蝶天燕的中間件是100%的自主技術,一些產品如應用服務器,在性能上能達到IBM公司同類產品的99.7%。

痛嗎?很痛,但我們要想辦法忍住!

“做基礎軟件有痛點嗎?有,而且還很痛。”金蝶天燕表示,相比於國外主流產品,國產產品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他們在市場和技術方面都承擔著很大的壓力。

基礎軟件市場長年被國外廠商如IBM、ORACLE佔據主導地位,這些巨頭企業擁有長期的技術和市場積累,國產廠商短期內難以超越,所以市場對於國內自主研發的基礎軟件存在較多的懷疑。而市場接受度又反過來影響了國產廠商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導致技術差距的進一步拉大,無法產生良性的產業正循環。

如何忍住痛點,走出難關呢?金蝶天燕表示他們是這樣做的,首先擴大業務規模,黨政軍、央企等關鍵領域和部門國產化趨勢明顯,要重點發展;其次,要趁著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東風進行產品創新;最後,中間件想要發展不能單打獨鬥,要與自主可控的國產軟硬件廠商深度合作,建立產業聯盟。

熱嗎?很熱,我們還有很多新跑道!

國內80多億元的中間件市場規模,國產廠商能分多少羹?

“中國中間件市場熱嗎?”先來看看計世資訊發佈的《2016年軟件基礎設施(中間件)市場研究》。該報告指出,到2019年軟件基礎設施(中間件)市場總體規模為80.7億元,同比增長14.0%。

這塊80多億元的大蛋糕,國產中間件能否獲得更大的份額?也許在傳統中間件的跑道上,我們暫時無法獲得更多份額,但是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給了我們更多的新跑道,雲中間件、移動中間件、物聯網中間件等新概念產品可能會賦予國產中間件廠商更多機會。

分蛋糕如何下刀呢?金蝶天燕表示有三個訣竅,一是國產中間件行業特點明顯,政府、金融、電信、製造、能源等行業對中間件需求旺盛;二是國產中間件行業國產化替代趨勢明顯,要重點攻克涉及國計民生、國家信息安全的部門以及軍工、金融、電信等行業;三是新IT技術催生新一代軟件基礎設施,傳統單一的中間件產品會被多功能的軟件基礎設施平臺替代,平臺類產品將是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