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有款导弹无坚不摧,中国却用“蚕宝宝”对其降维打击

作为步兵的天敌,坦克诞生百年来也催生出了五花八门的反坦克武器,其中尤以反坦克导弹最为有用。

自冷战以来,绰号叫“婴儿”的苏联9M14反坦克导弹(北约称AT-3“耐火箱”)是最为普及的反坦克导弹品种,从越南丛林到阿拉伯大沙漠,都有它的身影。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种威力巨大的反坦克导弹差点因为中国的“蚕宝宝”而夭折。

苏联有款导弹无坚不摧,中国却用“蚕宝宝”对其降维打击

1973年10月6日下午的苏伊士运河东岸,以色列王牌第190坦克营全部M60A1坦克覆没于埃及步兵发射的“婴儿”导弹潮之下,营长亚古里被俘后供认:“我从车底门逃出坦克时,发现阵地上铺满了你们导弹发射时留下的一道道导线,简直是白花花的一片。”

亚古里不愧为职业军人,一下子就看到了“婴儿”导弹的命门。

苏联有款导弹无坚不摧,中国却用“蚕宝宝”对其降维打击

作为世界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最主要的技术特征就是导线传输指令、目视跟踪和手动控制,其中导线是对导弹命中精度最大的考验。“婴儿”导弹的射手要通过导线把控制信号传导给弹上,而导线为三芯结构,既细又韧,只要其中一根断掉,导弹就要失控坠毁,这不仅对工艺,更是对材料提出了苛刻要求。

苏联有款导弹无坚不摧,中国却用“蚕宝宝”对其降维打击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年开发“婴儿”导弹的苏联科洛姆纳机械制造设计局(KBM)万万没想到,从战斗部到控制手柄,研制都很顺利,最后却卡在一件苏联无法解决的材料上而难以投产,那就是中国丝线。

据总设计师涅波别季梅尔兴回忆,1960年,当“婴儿”导弹定型时,所用制导缆线是由三根导线交织组成,每根导线都由丝线缠绕绝缘,而这些丝线都来自中国,据说是江苏、浙江的顶级丝线。

苏联有款导弹无坚不摧,中国却用“蚕宝宝”对其降维打击

苏联有款导弹无坚不摧,中国却用“蚕宝宝”对其降维打击

可样弹所用的丝线全是1950-1959年中苏“蜜月”期通过易货贸易获得的,然而随着1960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中国丝线的供应自然也就停止了。而苏联国防部下达给KBM的“婴儿”导弹年产量是4万枚,这下子可抓瞎了。

据说,“婴儿”导弹的“丝线荒”整整闹了两年多,KBM一度急红了眼,拿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出产的丝线顶替,可是一用才知道那里的丝线比中国丝线粗得多,而且重两倍,根本不适合导弹使用。由于苏联纺织轻工业水平低下,无法对丝线进行深加工,让设计局徒唤奈何。

苏联有款导弹无坚不摧,中国却用“蚕宝宝”对其降维打击

直到有一天,涅波别季梅尔兴去莫斯科开会,意外碰到一位刚从美国访问回来的高级官员,发现他身上穿的一件衬衣面料很像中国丝绸,但仔细观察,才发现是化学合成材料。于是,他说服官员把衬衣卖给他,经过一番研究,才知道衬衣用的是拉芙桑合成纤维面料,但如何搞到这种纤维,仍然是个难题。

当时,美国主导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禁止向苏联出售这种生产技术以及产品。涅波别季梅尔兴便求助神通广大的苏联国防工业部部长乌斯季诺夫,想办法通过第三国——要么通过印度,要么通过印度尼西亚,买到拉芙桑纤维的全套生产设备。后来,这批设备被迅速运到俄罗斯中部,而新闻媒体也没透露半点风声。

苏联有款导弹无坚不摧,中国却用“蚕宝宝”对其降维打击

在屈指可数的几个月内,苏联反坦克导弹又开始拖着新导线飞行了。有意思的是,不久后莫斯科的时尚男女也身穿拉芙桑服装四处炫耀。

1973年10月的“赎罪日战争”中,“婴儿”导弹拖着拉芙桑导线,在战场上显示了它们的威力。以色列装甲兵的家底——800辆坦克,几乎都被埃及军队发射的“婴儿”导弹摧毁。

苏联有款导弹无坚不摧,中国却用“蚕宝宝”对其降维打击

与此同时,中国也通过罗马尼亚获得了“婴儿”导弹的样品,在本身就有优良丝线原产地和轻工业技术基础的底子上,顺利推出了国产版“婴儿”——红箭-73,至今仍是内装出口的拳头产品,这也算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段趣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