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债一身轻,真的是这样吗?

无债一身轻,真的是这样吗?

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国格,没有负债是很重要的。19世纪的埃及由于欠下英国巨额债务,不得不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一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新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中的贫农杨白劳由于欠地主黄世仁的债无法偿还,不得不饮盐卤自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惨剧。

无债一身轻,真的是这样吗?

国人向来不喜欠债,视负债如负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自豪地对外宣称“中国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没有债务被视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物理世界,负债(财务)与沉重(身体感受)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变量。然而,在多种文化里,负债大都被赋予了与身体负担或沉重感相关的暗喻。例如,将债务说成是“背”债、“负”债,背负的东西定是可被重量量纲所度量的。中国有句俗话说“无债一身轻”。类似地,英语中也有“Out of debt, out of burden”这一对应的说法。但是少有研究证据表明:负债与身体沉重之间真的的有关联。

无债一身轻,真的是这样吗?

近日,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的一项研究考察了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无债一身轻”这一俗语的科学解释。

为了验证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实验1-3中,研究者让受试者回忆自己曾经欠过的尚未偿还的最大一笔金钱(金钱债)或者尚未偿还的最大的一次帮助(人情债)。结果发现,与没有回忆负债的人群相比,这些回忆了金钱债或人情债的受试者会做出与负重体验一致的知觉判断模式,例如把物体扔得更远(实验1)、把一段距离知觉得更远(实验2)、把山坡判断得更加陡峭(实验3)等。

在实验4中,研究者还调查了负有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这一真实负债人群。结果发现,相比于没有负债的大学生,负有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体验到更高的主观体重知觉。

在实验5中,研究者采用预注册(Pre-register)的方式来重复实验3的结果,以考察以上发现的效应是否稳定。研究者基于上述实验的效应量来计算所需样本大小,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统计检验力。实验重复了实验3的结果模式,证明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的关系是稳定存在的。

本研究成果首次提供了负债与人的知觉判断之间联系的证据,并暗示负债会使人产生类似于负重的心理感受。

无债一身轻,真的是这样吗?

本研究成果为负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我们知道,中等水平的负债能够促进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但是负债率过高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经济背景下,获得贷款的机会将越来越多。本研究所发现的负债与沉重感之间的关系可为管控人的贷款意愿提供一种新的策略: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可强调负债所带来的沉重体验以防止人们过度借贷;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也可帮助人降低沉重体验来鼓励贷款。

无债一身轻,真的是这样吗?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的建设工地

此外,本研究成果也可以帮助理解不同文化下对负债看法的差异。美国人不喜储蓄,大都是“月光族”;而中国人的储蓄率却异常高,因为中国人不喜欠债。本研究成果或许可以帮助理解中国人对负债的态度,未来研究也可进一步考察不同文化下由负债驱动的不同的行为模式。

该研究部分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166; 31471005)、中科院青促会项目(2015067)、中科院心理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项目(Y5CX052003)等项目的支持。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于经典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论文信息:

Liu, H.-Z., Li, S., & Rao, L.-L.* (2018). Out of debt, out of burden: The physical burdens of deb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6, 155–1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