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二十世紀初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01年 J . H.範霍夫(荷蘭)發現溶液中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02年 E. H. 費歇爾(德國)合成了糖類以及嘌呤誘導體。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03年 S. A. 阿雷尼烏斯(瑞典)提出電解質溶液理論。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04年 W. 拉姆賽(英國)發現空氣中的惰性氣體。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05年 A. 馮•貝耶爾(德國)從事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06年 H. 莫瓦桑(法國)從事氟元素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07年 E.畢希納(德國)從事酵素和酶化學、生物學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08年 E.盧瑟福(英國)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理論。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09年 W.奧斯特瓦爾德(德國)從事催化作用、化學平衡以及反應速度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10年 O.瓦拉赫(德國)脂環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11年 M.居里(法國)發現鐳和釙。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12年 V. 格林尼亞(法國)發明了格林尼亞試劑—— 有機鎂試劑。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P.薩巴蒂(法國)使用細金屬粉末作催化劑,發明了一種製取氫化不飽和烴的有效方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13年 A. 維爾納 (瑞士)從事配位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分子內原子化合價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14年 T.W.理查茲(美國)致力於原子量的研究,精確地測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15年 R.威爾斯泰特(德國)從事植物色素(葉綠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頒獎。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18年 F.哈伯(德國)研究和發明了有效的大規模合成氨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20年 W.H.能斯特(德國)從事電化學和熱動力學方面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21年 F.索迪(英國)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22年 F.W.阿斯頓(英國) 發現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並開發了質譜儀。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23年 F. 普雷格爾(奧地利)創立了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25年 R.A.席格蒙迪(德國)從事膠體溶液的研究並確立了膠體化學。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26年 T.斯韋德貝里(瑞典)從事膠體化學中分散系統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27年 H.O.維蘭德(德國)研究確定了膽酸及多種同類物質的化學結構。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28年 A.溫道斯(德國)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與維生素的關係。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29年 A.哈登(英國),馮•奧伊勒 – 歇爾平(瑞典人)闡明瞭糖發酵過程和酶的作用。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30年 H. 費歇爾(德國)從事血紅素和葉綠素的性質及結構方面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31年 C.博施(德國),F.貝吉烏斯(德國人)發明和開發了高壓化學方法。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32年 I. 蘭米爾 (美國) 創立了表面化學。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34年 H.C.尤里(美國)發現重氫。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國)發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36年 P.J.W.德拜(美國)提出分子磁偶極距概念並且應用X射線衍射弄清分子結構。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國) 從事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結構研究。

P. 卡雷(瑞士) 從事類胡蘿蔔、核黃素以及維生素 A、B2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38年 R.庫恩(德國) 從事類胡蘿蔔素以及維生素類的研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一)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國)從事性激素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