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17性別塑造

如果愛17性別塑造

一個是在幻像中建立和認同自我,一個是在幻像中不停的追求完滿的自我,而在實際的現實世界中,是沒有這個完美完滿充分的自我的存在的。

鏡像中只是一個虛幻,但是呢,拉康實際上是在解釋一種機制,就是人是怎麼樣的來建構自我的?

由於這樣一種幾乎是本能的生命狀態吧,我們於是就不經意的把它帶入到了我們的文化活動中來,帶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我們以各種各樣的變相的鏡像,來滿足我們建構自我的這種要求。

於是電影就出現了。所以拉康就說,我們痴迷的看電影,看這個男明星也好,那個女偶像也罷,成為粉絲,激動得死去活來,花了時間花了錢,明知道等到電影完了,燈亮了,一切都沒有了。但是,還是要去看,而且陶醉其中,這一切都來自於最早的鏡像機制。

這是弗洛伊德和拉康的解釋。

所以,這樣呢,女性主義根據這兩位的理論於是就發現了,當然這不僅是女性主義,幾乎所有研究電影理論的人都發現了,他們認為,電影是建構人及社會意義的工具。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追尋所謂的某一種人格,其實最終是追求某一種價值,某一種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社會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中,電影充當了一種不可忽視的建構工具。正因為這樣,銀幕上超現實的形象,那個極度的英雄也好,美女也罷,才能令普通的觀眾,普通人那麼的痴迷,讓人自願的為它掏腰包。

所以可以這樣說,超現實的銀幕形象(英雄、偶像)對人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培養。

於是,社會性別心理就利用這個來分析了,我們在前面解釋了,弗洛伊德和拉康都解釋了人和銀幕的關係,主要是在生命的深處是怎麼回事,那麼社會性別研究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男人和女人在這個中間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前面已經說了,弗洛伊德公開承認,他的主要研究是針對男性,他不能解釋女性的問題,比如他提出來的所謂的“戀母情結”,後來就有人問他,女孩子的成長怎麼解釋呢?

她和她媽的關係也沒有亂倫的問題,一個女孩長大後還可以和她媽媽勾肩搭背的一樣很好,甚至是一塊躺在一個床上睡覺,但是兒子長大後就不可以這樣了,弗洛伊德後來想來想去,他說他解釋不了這個問題。

因為沒法解釋,社會說的都是男人,思考、關注的是男人,社會從來不考慮女人。

所以,他說他無法解釋。但是,他還是想解釋一下的,於是他後來強行的搞出來一個“戀父情結”,雖然有這麼一個概念,但這是很彆扭的,最終是無法解釋女人的心理,就是從邏輯上說不通。

那麼,弗洛伊德根據他自己的這樣一個體系,他等於承認人類的社會是一個父權的社會,連整個精神分析學說解釋的對象只能是男性。

而到了拉康之後,他公然的宣佈,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父權的社會。拉康對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他認為人類社會是由父權,甚至是男權建構起來的象徵體系。

所謂象徵體系是,人生下來是一個生物本能。我們有身體,但是人活的不是身體,活的是象徵物,是人氣,是名啊利啊,活的是美國的自由主義呢,還是我們中國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人們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掙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今天的中國這些思想似乎更司空見慣。

但是,真的是這樣子嗎,今天中國的富人們,享受黃金享受美女的人,不走讀書之道的人有多少,他們也一樣可以得到這些,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選擇讀書?

這隻能說明人的追求,還有黃金和美女之外的,另外的值得人們去追求的一些價值。

所有的這些東西,政治、文化、倫理、地位、名譽,這就是拉康所說的象徵秩序在我們的社會存在著。我們生下來之後,帶著我們的血肉之軀,我們是要進入這個社會的,我們需要調整自己的本性,來適應順從融合到這個社會里,從而得到愛,溫暖,保護與榮耀,我們在這個社會里去活著,演算出自己的人生,去“做人”。

所以,拉康指出這個社會是一個象徵體系,而這個象徵體系的模式,是父權主宰。他說的很明白,於是,整個的社會,包括他講的人格的形成,主角都是男人的故事。

那麼,搞性別研究的人就提出這個問題了,女人也是人,女人也存在社會上,那女人在現有的這種體制下,如何演出,那又是怎麼回事?還有和男人的關係是怎麼回事?男人面對女人的這種事物的存在,他又怎麼把自己的主體人格建構起來,又是如何把父權人格建立起來的?

那麼,根據弗洛伊德和拉康的解釋,社會性別分析就做出來了一些分析。

具體的說,這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閹割威脅”或者“閹割恐懼”的觀念。

閹割威脅或閹割恐懼都是來自於心理學,是由精神分析學派他們指出的。弗洛伊德說男孩和女孩有一個性徵的區別,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嬰兒就有一個性欲或性快感,他說,人類最根本的一種快樂是一種性的快樂,而且人從嬰兒時期就有了,這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核心。

拉康也講了,孩子早期和母親分離,他意識到他的經驗是痛苦的,就是說由於這個性徵的區別,男孩子會發現女孩子是一個缺乏男性性徵的事物。那麼,男孩會認為這是一種被閹割的結果。就是他認為女孩子原來是男孩,最後經過閹割以後變成這樣了,那麼,為什麼女孩會被閹割?

他認為是一種來自父權的懲罰。

就是來自社會理性的,對你的生命本能的一種懲罰,社會和人的本能之間是有巨大的鴻溝的。我們不能完成以一個本能之人進入社會,那是不行的,比如說你對母親的關係,這是不允許的。

於是在你進入社會之前,你要先把自己變成一個社會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就是閹割恐懼對男孩來說,是他成長的第一步。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4a5298190f3b

來源: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