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的“变”与“不变”

在我很小的时候,对公安机关就有一种特殊而又神奇的感觉,认为那里是惩治邪恶的地方,那里的人身手不凡,那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难事……

1988年5月,我参加了工作,有幸被分配到梦寐以求的公安局。在这整整30年的时光里,我尝到了案件侦破工作的酸甜苦辣,亲历了化解矛盾的夜以继日,体会了公文写作的枯燥乏味,同时也感悟到了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好传承。

印象最深的是1994年11月,因工作需要调到陕西佳县最偏僻、治安状况复杂的基层派出所任职。当时的派出所没有办公场所,借了乡政府的四孔窑洞办公、居住。窑洞陈旧破烂,泥皮掉落,办公设施简陋。一张桌、一把椅、一个木箱、一部手摇电话、一辆旧自行车、一辆快报废的250摩托车,这就是派出所的全部家当。派出所管辖两乡60个行政村,所有村子都没有通信设备,最远的一个村离派出所60多里路,每逢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

直到几年后,所里尽最大努力给每个民警配发了一辆自行车,全所民警为此高兴了一阵子。当时派出所人少警力不足,民警下乡为群众办事和查办案件,大多情况都是单枪匹马,除非遇到大要案件和抓捕重大犯罪分子时,所里才协调县局派其他民警配合。这样的工作环境,我们持续了十几年,默默坚守了十几年,既守护了一方平安,同时也磨炼了我们铁骨柔情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让我记忆最深、永生难忘的是墙上挂着前任所长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那张纸虽然很旧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已经根植我心。

时间进入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三基”工程建设,我所在的派出所也搬家了,有了独立院落。院里有标准化的办公室、休息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警务车,接通了公安四级网络,建起了综合信息系统。所里也增加了警力,每个村都建立了警务室,有了协警员。派出所的管理实现了系统化,治安防控实现了多元化,警力配备实现了“网格化”。工作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管理、由被动处警向前期处置、由民警单兵作战向警民联防作战“三个转变”。更为可喜的是,办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派出所再也不用为经费开支犯愁。连年来,公安机关积极开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民心的“三深入”活动。我们关注民生、体察民意、服务民众、了解社情动态、化解矛盾纠纷,全所民警为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

2008年12月,我调回佳县公安局机关工作。离开派出所时,望着墙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我沉思了良久。回想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路,心里默默地说:作为民警,要尽责履职满足老百姓的新要求,回应老百姓的新期待。

想当初,步行下乡,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群众老远打招呼,那种热情、亲切的场面终生难忘。看今天,办案区、办公区、生活区设置更加合理,询问室、辨认室、留置室、调解室全部安装录音录像设备。警务平台、网上办公使办案文明化、规范化、制度化。带有历史烙印的公安服装也由上白下蓝的“的确凉”到军绿色警服,再到后来的“马裤呢”,最后变为今天与世界接轨的“藏青色”毛料服装。更可喜的是,警察健康档案已经建立。这一切,都是国富民强、从优待警的体现,警察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现在,办公环境变好了,办公设施变新了,民警素质变高了,办事能力变强了……我想,无论怎样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永恒的,是永远不变的!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丰富。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公安局 康志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