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話中那些不平的精魂,為什麼都化為了鳥?

古代神話中那些不平的精魂,為什麼都化為了鳥?

精衛填海,是我國上古神話故事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魂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古代神話中那些不平的精魂,為什麼都化為了鳥?

一般認為,這則著名的神話,表現了遭受自然災害的遠古先民征服自然的渴望,謳歌了華夏民族頑強不屈的意志和精神——當然,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神話的內涵,而是它的形式——從精衛填海開始,我國古代神話傳說就形成了一種模式或者說傳統:凡是屈死或冤死的人,其不平的精魂往往都會化而為鳥!

古代神話中那些不平的精魂,為什麼都化為了鳥?

比如《搜神記》中的“韓憑鳥”,便是冤魂所化。相傳戰國時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娶了一個漂亮的妻子,卻被宋康王奪走。韓憑也被關進大牢,後自殺身亡。韓妻聞訊跳樓殉情,留下遺書,請求與韓憑合葬。宋康王大怒,故意將兩人分開埋葬,使兩冢相望。可是一夜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兩冢之端,旬日而合抱,根枝交錯,又有雌雄鴛鴦棲宿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宋人哀之,因稱其木為相思樹,其禽為韓憑鳥。

古代神話中那些不平的精魂,為什麼都化為了鳥?

又如“望帝啼鵑”的典故,傳說古代蜀王杜宇稱帝,號為望帝,因賊臣篡位出逃,欲復位不得,死後精魂不散,化為杜鵑,至春則啼,聞者悽惻。李商隱《錦瑟》詩有句雲:“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說的便是這個典故。

再如《酉陽雜俎》中講到一種“夜遊鳥”,據說為生產死亡婦人的精魂所化,“夜飛晝隱,如鬼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婦人”,“無子,喜取人子”——她生前無子、死後化為鳥了還不忘妒人乳子,頗有幾分像《天龍八部》中的葉二孃,真是既可憐,又可恨。

古代神話中那些不平的精魂,為什麼都化為了鳥?

為什麼含冤受屈之人,死後的精魂往往都化而為鳥呢?這應該是受到了精衛填海神話的影響。又或許是因為古代的下層百姓,遭遇了太多的不平,留有太多的遺恨,他們無可奈何,只有仰望長天,長嘆一聲,寄情于飛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