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部早期道教經典,看老子是怎麼變成太上老君的?

從這部早期道教經典,看老子是怎麼變成太上老君的?

眾所周知,道家是我國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而非宗教;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而非神祇。那麼,道家是怎麼變成道教,或者說被道教“利用”的?老子又是怎麼演化成大神太上老君的呢?

這些問題太過龐大。讓我們從一部早期道教經典——《老子想爾注》,來管窺一斑。

從這部早期道教經典,看老子是怎麼變成太上老君的?

《老子想爾注》是老子《道德經》的註釋本,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經典。其書早已散失。至清末敦煌莫高窟發現了《老子道經想爾注》殘本,據考證為六朝鈔本。此殘卷在1905年失竊,現收藏於大不列顛博物館,編號為斯氏(斯坦因)六八二五。

該殘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終至第三十章“無慾以靜,天地自止(正)”,大致反映了《想爾注》的基本思想內容,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珍貴資料。現通常認為其作者為東漢末年五斗米道的領袖張魯。

從這部早期道教經典,看老子是怎麼變成太上老君的?

《想爾注》是第一部完全用神學註解老子,使之符合道教宗旨的作品。畢竟《道德經》和宗教教義相差甚遠,要將之奉為五斗米道的經典,就必須對其加以改造。而張魯的改造之法,有兩大突出特點:

其一,是用刪、增、改字的方法,對《道德經》原文進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樹立自己的意思。

從這部早期道教經典,看老子是怎麼變成太上老君的?

例如,《道德經》第三章雲:“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意思是說,只要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麼,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

《想爾注》則將後一句改成了“使知者不敢不為”,並注曰:“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雖有耶心,猶志是非。見上勤勤,亦不敢不為也。”這樣,意思就成了:執政者都一心向道,那些智巧之人即使有邪心,也不敢不信道。

從這部早期道教經典,看老子是怎麼變成太上老君的?

再如,《道德經》第七章雲:“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想爾注》則把“私”改成了“屍”,並注曰:“不知長生之道,身皆屍行耳”,“故能成其屍,令為仙士也”。這樣就符合了道教宣揚長生、成仙的教義。

從這部早期道教經典,看老子是怎麼變成太上老君的?

其二,是通過註釋,望文生義、任意比附、為我所用,最終將哲學著作《道德經》改造成了神學經典。

其最突出的,便是將《道德經》中作為哲學範疇的“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釋為第一人稱的“吾”、“我”,使抽象的“道”具體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樂,對人有教導、遣使、誡禁、主人生死,賞善懲惡,鎮邪制頑的人格神。

從這部早期道教經典,看老子是怎麼變成太上老君的?

《想爾注》將“道”等同於“一”,認為:“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佈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這樣,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學家老子就成為了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