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山西剪紙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民間剪紙在山西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藉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當你走進晉西北的村落院戶,看到遠處黃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窯洞,似乎覺得這裡的顏色太單調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發出讚歎,彷彿感受到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所以,記憶中的小時候,一定離不開母親坐在炕上剪紙的身影。一把剪刀,一張彩紙,就是那麼簡單的折一折,就是那麼簡單的剪一剪,然後展開,就是造型各異的圖案。

是的,剪紙就是這樣一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裡,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誌,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以前我也總認為這是一項技術高超的活計,會纏著母親,問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那時候媽媽也總是對著這些自己精心裁剪的“寶貝”得意洋洋的說:這對我很簡答啊

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再從紅白喜事來看。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晉南一帶還要在陪送的嫁妝上用《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大型剪紙覆蓋,作為裝點。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枕頭、手帕上的繡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繡成的。送殯儀仗中的紙幡、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都是用紙剪刻糊制的。這些極普通的剪紙作品,雖不象珍珠翡翠那樣華貴輝煌,卻牽連著每個人的心靈,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獷、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不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廣靈窗花”為代表。晉城磁性剪紙在我國已有一千五百年曆史的剪紙文化中加進了科技元素,使其更為時尚,應用更廣泛,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價值理念。

非遺在身邊!這些“剪”出來的中國風,令世界驚豔,國人驕傲

人們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樹。那麼,我們說這剪刀下的藝術便是常青樹上的花和果。民間剪紙紮根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土生土長,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