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传媒大眼导读

最近,观众又一次集体见证了一手好牌被打烂的过程——随着剧情的发展,热门剧《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的故事渐入尾声。可高潮没等来,却迎来了一剂“烂尾”暴击。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近几年,爆款剧沦为烂尾剧现象层出不穷。此前的《楚乔传》《青云志》《余罪》让人看得虎头蛇尾,韩剧《迷雾》的结尾甚至让整部剧的评分出现了“过山车式”的下滑;《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在烂尾的边缘也险些没刹住车,而这次的《结爱》又一次朝着烂尾的方向狂奔,拉都拉不住……

一共25集的《结爱》,在第23集的末尾让贺兰大人重新变回了一只狐狸。本以为第24集会来个甜蜜大升级,没想到在与结局仅一集之遥的宝贵剧情中,竟然没有继续讲述贺兰大人,反而变成了关皮皮的《老爸老妈浪漫史》?!全集上演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告诉观众“皮皮是怎么来的”。拜托!观众只是想知道贺兰大人是怎么没的好么?!连导演都忍不住甩出一大段剖白,“承认因赶工导致结尾仓促”,以稀释结爱粉们的集体怨念。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诸位编剧大大们在给观众喂下一口又一口玻璃碴子这件事上真是一点都不含糊,之前的还没消化完,这回更是扎心……如果未来再来上几部扎心指数爆表的烂尾剧,叫那些熬夜追剧的亲们可怎么活啊?难道我们走过的最长的路,竟然是这些热门剧集烂尾的套路么?

套路1:拉长的剧集,注水的结尾,高额利润惹的祸

拉长剧集、强行注水,几乎成了影视行业的“潜规则”。尤其当大IP改编剧搭配流量主演阵容时,播出方和剧方为了延长收视热度,收回拍摄成本,大都喜欢玩套路——剧集拖沓、剪辑混乱、结局烂尾、故事不连贯,这是在拿观众开涮的节奏?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本该16集完结的电视剧《花游记》,硬是被拖到了20集!中间拖得一塌糊涂讲不到重点也就算了,结局的节奏却突然无节操的加快,留下巨坑怕是连编剧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了吧?难怪评分会从9分+一路暴跌到7.7分;《醉玲珑》因为收视和话题不够理想,不仅“不敢”注水,连周播四集都改档成了周播六集,试图挽回收视率和话题热度的心思当谁看不出来?

到了《结爱》这儿就更是如此了,连导演自己都坦言一开始只想做13到15集的篇幅,可最后因为资金问题被强行拉长到了24集,加之演员档期有限,只能让配角上位,于是观众就看到了一群女二+男二的爱情逆袭PPT……严重伤害了作品的完整性;还有《楚乔传》也难辞其咎,前20集倒是节奏明快、剧情紧促,可一旦成了爆款后就开始满满套路,拉长剧集不说,每集的剧情也要至少重复个5、6分钟,这种缩短每集播出量并增加配角戏份的做法,不仅让主演线被拆得支离破碎,也直接导致了大结局的烂尾收场。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再来看看即将上线的几部新戏吧。单看集数就已经足以让观众一脑门的高粱花了:《扶摇》预计60集,《创业时代》预计60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预计70集,《凰权·弈天下》预计70集,《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预计80集,《如懿传》预计99集……这些极具冲击力的数字一旦再碰上周播剧,追剧的漫漫长路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关于剧集的“注水”问题,显然涉及到多方利益。但不论有多少理由,对制作方来说,将剧本放到首要位置恐怕才是最重要的事吧?加强编剧在电视剧中的主导地位,才不至于让故事线说断就断。如果不是这样,你们到底想让观众看什么呢?

套路2:边拍边写孵化时间短,速成版容易失灵

比起抠图演技、五毛特效,观众对剧情的粗糙、随意更加难以忍受。由于制作成本与演员档期问题,国内IP剧争相“速成”的做法已经造成了太多作品的烂尾结局。相比之下,一般的美剧虽然只有12集的剧本,却需要耗时6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完成。国产剧敢于如此压缩制作时间,剧本自然也就成了脱水的压缩饼干,只见套路不见灵感也变得司空见惯。

此外,不得不提的还有作为烂尾重灾区的韩剧。韩国人边拍边写的制作模式本身就存在bug。《迷雾》中出演倒霉丈夫的池珍熙,就吐槽过这种让人分裂的制播模式:“剧的前半段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凶手,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成为凶手,表演上会发挥得更好吧。”

主打甜宠路线的热门剧《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前8集确实很暖很治愈,可是自从第9集摊牌恋情后,剧情就脱轨成了“作妖+互相伤害”,直到男主追到济州岛,剧情才算强行得以继续……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除了《太阳的后裔》为迎合国内审查制度,属于百分百的事前制作外,《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大部分国人熟知的韩剧作品,都是这种“边播边写边拍”的产物。出于甩锅的目的,烂尾的《结爱》也是将责任丢给了边拍边写的制播制度,编剧的理由是因为时间紧迫,加之自己缺乏经验,才导致最后的烂尾现象。可这种推卸责任的说法,真的站得住脚?

尽管韩国编剧相对国内同行而言地位更高,整个行业也更为成熟,但近年来韩剧“美剧化”的趋势越发明显,行业剧、悬疑剧逐渐抬头。十几集的电视剧也要边拍边播,搞得韩剧的编剧们都感觉压力山大。与之相比,盲目效仿“边拍边写”这一模式的国产剧,如果编剧对题材本身不够熟悉的话,其挑战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套路3:当电视剧变身移动的广告播放器……

之前的电视剧广告,仅仅是安静地充当一面背景墙,可现如今的广告花样则是多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它不仅要美,还要有台词、有演员、有创意,甚至还被要求融入剧情。

一条完整的故事链,强行让演员插播与剧情毫不相关的创意广告,不仅破坏了故事走向,注水剧情也让观众分分钟出戏。《欢乐颂2》因扎堆的广告剧情一再稀释了故事含金量,导致全剧越拍越水;《烈火如歌》的广告直白出了新高度,良品铺子不止给了镜头,还要告诉你怎么吃最好吃(好的,撒海盐,大家知道了......);《青云志》中的药店竟然用毛笔字植入某胃药广告,生硬到尴尬癌就要犯了;《择天记》干脆采用一片叶子敷面膜的方式,来为某面膜品牌安利……

至于因广告而随意更改的剧情,则往往会造成重要人物的感情线模糊不清。如果在一些重要的转折点或是高潮剧情时进入广告时间,不仅打乱了故事节奏,观众也根本不会买账。

套路4:编剧智商活不过8集是什么鬼?

坊间有个不成文的传言,编剧智商活不过8集,后面就烂尾了……除了韩剧,美剧也经常出现编剧智商不在线的状况。

《权力的游戏》拍到第七季,终于还是难逃烂尾的结局。雪诺和龙妈走到了一起,这是在上演美国版的《神雕侠侣》?

《行尸走肉》拍了八年,男主Rick的扮演者安德鲁·林肯表示不愿再出演,大概是厌倦了这没完没了的拍摄与冗长的故事,只求编剧痛快地赐其一死!

还有第一季就惊艳了无数观众的《亡者归来》,到了续集播出时观众已经熟悉了编剧的套路——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以及合理的科幻解释好吗?因为编剧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之前的死人能够复活的脑洞现象……没有外接成吨内存的脑容量,编剧们真的很容易迷失在文字的迷宫里,找不到方向。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实际上,海外剧的剧本一般都会占总投资比例的10%甚至是20%,美国编剧工会规定编剧每写一部剧本的最低稿酬为35079美元。因此欧美的编剧们还是过得很舒坦的。反观国内,编剧们基本是付出了高智力,却拿着卖白菜的钱。他们的收入能达到总投资5%的都寥寥无几。因为制作费大部分都给了演员,编剧们能够苦撑到一部戏的圆满播出,并顺利拿到全部稿酬,就已经烧高香了。

套路5:人设集体血崩and男主必死,导演心里没点数吗?

很多剧集拍到最后,剧组都会“玩”心大起,不知道如何与观众交代后续故事,于是天马行空的人设血崩就开始了……《太阳的后裔》中柳大尉外出执行任务遇险,失联三个月有余,就连军方都准备颁发烈士勋章了,结果人家居然还能毫发无伤地蹦跶到女主面前,这样的情节设计谁能给个完美的解释?

《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中更是玩起了生死接龙,男主先挂为敬,之后又得以重生。以前有韩剧《看了又看》,现在又来了这么一部《男主死了又死》,让人如何消受得起?

国产剧《楚乔传》更是玩得飞起,剧情发展到最后,时间上眼瞅着已经来不及从容收尾,干脆就让男主死了再说,冰面上的尴尬一幕怕是足够观众窝火一个月了吧?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至于《结爱》中的男主,每天都是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可配角却生活得有滋有味。最后结尾贺兰大人被打回原形,然后轮到配角上位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又是什么鬼?

不论是韩剧依靠前“高能”抓人眼球,还是国产剧重流量、轻编剧的现状,显然都难以成就一部经典的作品。主角的人物线必须足够强大,而不是主角这条线还没写好,人物性格和故事走向尚未塑造清晰,就开始东拉西扯什么配角的故事线。

一部足以欣赏多遍的好剧,最重要的永远都要依靠反复打磨的剧本,和能精准表达情绪的演员。对网剧而言更是如此,形式再重要,也不如一个能吸引人的故事和适当的节奏来得更有诚意。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烂尾剧的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