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疗愈 ——以电影《5个角落》为例探索治疗手段

关键词: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疗愈 ——以电影《5个角落》为例探索治疗手段

note

1

仪式

仪式是社会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有两个主要研究取向:

将仪式放在文化的原初形态,以互文、互疏及互动的方式对古典神话和仪式进行诠释;

从审视神话——仪式与宗教之间的历史纽带关系和探索作为宗教化的仪式在社会结构及社会组织中的指示性功能、对仪式的宗教渊源和社会行为进行探讨,即将仪式视为特定的宗教行为和社会实践。

note

2

note

3

音乐/言语

作为人类社会有意识活动的产物,音乐和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近年来,关于音乐和言语的对比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脑损伤病人对音乐和言语加工的研究为依据,模块化观点认为,音乐能力部分依赖于模块的加工,尽管在言语和歌唱方面涉及多重的加工成分。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疗愈 ——以电影《5个角落》为例探索治疗手段

电影《5个角落》是著名影星朱迪·福斯特的早期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因为爱慕由朱迪扮演的女主角,对女主角做出不恰当的追求行为导致他人误解,误以为他有伤害倾向而引发打斗,在打斗过程中有人受伤,这个年轻人因为伤人而入狱。刑满释放,这位年轻人回到镇上,顿时引起人们的恐慌,特别是女主角,非常担心自己会被报复而遭到伤害。女主角向当年在打斗中征服那位年轻人的另一位男士再次求助,但这位男士因为自己父亲的被害而立志要做一个爱的传教士,抵制一切暴力行为。

故事就在这几个年轻人之间徐徐展开,他们各自的心理问题,特别是男主角的心理问题,在故事中渐渐地暴露出来。

电影最后的一个段落,是年轻人被许多人误解他绑架了女主角要强奸甚至杀害她,但实际上年轻人只是想要把女主角带回自己的家里,在他看来,带她回家就像是一种仪式,有了这个仪式,就完成了他要和女主角在一起的心愿。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要看到女主角对他微笑,接受他对她的爱。

但一连串的悲剧已经发生。

在家里,男主角的妈妈对晕倒的女主角视而不见,对外面的枪声听而不闻,男主角终于向母亲爆发了压抑已久的伤痛和愤怒,他哀求母亲看一看他,哪怕只看他一眼,哪怕只是在这个片刻能够有一分钟的时间真正注意到他的存在。

原来,男主角的父亲离开,母亲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像当中,完全忽略了男主角的存在。得不到关注的男主角就开始去渴望他人的关注,但他没有从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学习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没有体验过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结果酿成最终的悲剧:男主角把自己的母亲从窗户里扔下楼,自己也死于非命。

女主角的母亲没有在电影中出现,父亲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沉浸在自我世界的人,和女主角的关系更像是邻居。但女主角照顾他的一切饮食,帮他搭理生意,又像是他的妻子。作为父亲,他不能给予女主角足够的保护,导致女主角的过度焦虑,引发之后的一系列过度防御行为,也是许多误会产生的诱因。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疗愈 ——以电影《5个角落》为例探索治疗手段

男主角不懂爱、不会爱,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追求女主角,自然会使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女主角更多感受到的是恐惧,而不是爱,也就会更加想要拒绝和远离。

男主角对于女主角的渴望,实际上是对母亲的渴望的情感转移。

另一位男士的突然转变,和自己父亲死于非命的暴力行为有关,同时也包含了对父亲的一种反抗。他的父亲是位警察,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在一场枪战中牺牲。

影片中此类的悲剧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我们的需求没有被充分满足,没有被看见、被听见,我们唯一学会的关系处理的方式就是父母对待我们的那样。因此,当我们开始跟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建立关系时就只能去复制这个“残缺”的关系模板。这边产生了原生家庭的复制性。

最近特别火爆的一句话“家会伤人”,在我的帕曼动力排列系列工作坊中伤痕累累的家庭屡见不鲜,但是家原本应是爱的港湾,不是吗?因此我坚持学习各种方式去终止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负面影响。

曾有一位从业10多年的资深心理师称帕曼动力排列是她“从业以来见过的最震撼的排列”。改变意味着冲击和碰撞。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疗愈 ——以电影《5个角落》为例探索治疗手段

回到电影,如果他们各自都能够在各自的生活使用一些仪式,梳理自己所经历过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一定会有另外一个版本。

男主角或许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音乐,音乐可以为一个人营造非常好的私人环境,音乐的种类繁多,足以让一个普通人为自己营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环境。音乐的安慰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体对于爱的需求。

当然,男主角也同样可以为自己、为母亲创造一个告别仪式,告别自己过去的生活,告别已经离开的父亲,告别自己的悲惨记忆,重新开始新的人生。

即使在追求女主角的过程中,如果男主角能够使用一些常规的仪式去追求这个女生,情况一定大不相同。

“仪式行为具有‘虚拟性’:

即仪式的行为方式、仪式表演手法、仪式场景布置以及仪式行为者心理时空等的虚拟性,但仪式行为者的情感与心态确实真实的……家庭仪式对子女的适应、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疗愈 ——以电影《5个角落》为例探索治疗手段

根纳普在《通过仪式》(又译作《人生礼仪》)一书中提出:“任何社会里的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

仪式帮助了个人或集体完成他们生命过程中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换,并记录人生的重大变化,提了个人或集体的状态或地位并形成了新的人际关系。

除了仪式,故事梳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做自我疗愈。把自己所经历的事以图画、散文、小说、纪实等任何个体自己喜欢并愿意尝试的方法去记录下来,以一个读者的角色去阅读自己的作品。书写的过程对自己已经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梳理,从旁观者的角度去重新阅读,是第二次整理。悟性好的人,还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偏狭和过激,对他人有更多的理解和体谅。

在生活中完成自我疗愈 ——以电影《5个角落》为例探索治疗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