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助力,小枸杞也有大發展

枸杞產業已經不是單一的農業產業,是集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精深加工可帶動二產發展、色選包裝可實現效益的翻番、採摘枸杞可解決就業問題,在一產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工包裝業、物流業、服務業、旅遊業等都得到發展,加快了農業“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成為產業核心,對發展地區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產生重要影響。如何從源頭保障枸杞產業的保質保量發展,決定著“小枸杞”的將來之路——

在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下,枸杞作為一種生態經濟型樹種,以其特有的生物學特性,具有很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如今,青海枸杞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份額日漸提升,產品遠銷日本、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而近日,一場關乎枸杞生產的“革命”將我省枸杞產業提質增效拉上了總路程。

機械化生產

節約人工成本

履帶自走式旋耕機、低空低量遙控施藥無人機、多功能施肥機、行株間自動割草機、自走式全方位噴杆噴霧機、新興刀片式枝條還田機……幾日前,在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萬畝枸杞科技園,隨著枸杞生產機械化作業機具發出的轟鳴聲,我省首次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現場演示拉開了帷幕。各種新型高科技機具的高效精準演示效果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依託我省柴達木盆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導向相結合,海西州積極引導、扶持枸杞產業加快發展,枸杞種植產業已初具規模,一批龍頭企業迅速成長。圍繞枸杞漿果資源高值化利用,我省已開發出有機枸杞乾鮮果、凍幹枸杞、枸杞汁、枸杞粉、枸杞籽油軟膠囊及枸杞酒等系列產品,取得幾十項科技成果和專利,一批種植和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應運而生,形成了一個由種植、精深加工、包裝、銷售各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

然而,這一產業發展的背後還有一些制約該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因素。如何提高產量、保證質量?一場提質增效的標準化生產模式現場培訓演示影響到每一戶枸杞種植戶的心裡——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機械化,枸杞產業發展同樣也離不開機械化。

據瞭解,我省枸杞種植面積達到46653.3公頃(69.98萬畝),種植區域從柴達木盆地(海西州)擴展到了共和盆地(海南州),已認證有機枸杞面積6893.3公頃(10.34萬畝),其中海西州佔全省種植面積90%。雖然目前,我省枸杞生產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達上百家,但枸杞種植農機農藝結合不緊密,機械化生產機具嚴重缺乏,仍以人工作業為主,生產效率低,成本高,勞務用工量大、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嚴重製約了枸杞產業的發展。同時,用工難、用工荒現象時有發生,已經成為枸杞生產發展的瓶頸。

枸杞產業優質高效發展,離不開機械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據省農牧機械推廣站研究員許振林測算,採用機械化生產後,中耕施肥環節成本降低240元/公頃,效率較人工提高24倍;中耕除草環節成本降低205元/公頃,效率提高40倍;植保作業環節成本降低96元/公頃,效率提高25倍。“引進全程機械化作業,發揮好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主要目的是降低枸杞種植成本,幫助農牧民增收。”許振林說。

從標準化

生產模式開始

實現“機器換人”

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生態環境和塑造綠色生物資源的優勢產業,海西州枸杞產業發展已逐步呈現出“區域化、規模化、一體化、品牌化”等健康有序、良性循環發展的良好態勢。

然而,由於海西州枸杞大面積種植時間不長,枸杞產業相對起步較晚,發展至今,枸杞生產這一勞動密集型產業,突出的問題就是枸杞生產環節主要依賴人工作業,生產效率低,作業質量不穩定,生產成本高,導致枸杞產品競爭力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而更為窘迫的是,我省從一開始大多枸杞種植戶就採用密植方式,單一追求產量,且枸杞種植區行距大小不統一,這樣種植模式下不利於機械化作業,勞務用工投入佔比極大。

針對不宜機具進地作業的問題,我省農機相關部門把採用農機農藝融合後形成的標準化宜機生產模式作為推行機械化的基礎,借鑑寧夏總結出的“3+1”模式。所謂的“3+1”就是枸杞的行距要達到3米以上,株距在1米左右的栽植模式,給拖拉機預留通過空間不小於1.4米,並全部採用滴灌技術。

在這種模式下,大中型拖拉機可攜帶追肥機、行株間除草機、高效植保機具、枝條修剪機、粉碎還田機等進地作業。同時還可以通過修剪增加枝條密度的方法達到少減產的目的,用技術手段打消枸杞種植戶減株減產的顧慮,主動向適宜機械化作業的栽植方式轉變。而這種模式恰恰是我省所欠缺的。目前,我省枸杞產區普遍採用的是1.5m、2m或2.5m的密植保產栽植模式,機具是無法進地作業的,降低生產成本也就無從談起。

“以前,在枸杞生產過程中鬆土整地、剪枝、除草、施肥、噴藥、採摘等各環節畝均人工成本超過4000元,大大降低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和收入水平。採用標準化適宜機械化作業模式,將現有相對成熟的追肥、行株間除草和高效植保機具投入到生產中,畝均勞動用工成本將節省1000元左右。採用標準化宜機模式造成畝株數下降雖使產量略有下降,但因人工成本下降、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提高,產量與成本兩項相抵後綜合效益比並不會下降,反增30%左右。”省農牧機械推廣站站長何彥武介紹。

為了改變主要依靠人工生產的局面,我省農機部門採取“3+1”模式,推廣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種植模式,逐步實現“機器換人”,降低生產成本,助推枸杞產業發展。推進“生產模式標準化,生產過程機械化”則成為今後我省枸杞產業提質增效的必經之路。

來自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新樂村新盛牛羊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德勝表示:標準化的枸杞種植基地和機械化的打藥、除草、施肥等,一次性的將病蟲害全部處理掉,即節省人工又全面、徹底,以後要帶領合作社的農民都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朱德勝說:“要從品質上嚴格把控,打造特色有機枸杞,打造品牌枸杞。”

多方共力,

開創枸杞生產

全程機械化新局面

近年來,我省農機推广部門聯合有關企業在枸杞專用機具方面進行了研發,陸續開發並試驗、示範了小型便攜式除草機,微耕機,小型定株定量施肥機和手持式採摘機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性能和效率等方面也還遠遠不能滿足枸杞生產需要。

由此,科技創新、自主研發成為目前我省枸杞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的主攻方向。加強科技創新,加大適用機具的研發力度勢在必行。主動破解我省枸杞生產機械化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依靠聯合攻關研發出制約發展薄弱環節的關鍵技術和重點機具,才能走出符合我省枸杞生產實際的機械化發展之路。同時,我省農機推广部門積極匯聚我省科研院校、農機推廣、企業和合作社等各方英才,重點進行枸杞生產機械化的技術創新和關鍵機具研發,共同開創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新局面。加快推出我省的枸杞生產宜機化模式下的機械化集成技術,為機械化生產提供技術裝備支撐。

枸杞產業涉及品種繁育、栽植、土肥、植保、農機等多個領域,需要密切合作協同攻關,才能形成合力。也才能制定出適合青海實際的枸杞生產標準化宜機模式和統一的集成技術規範。今後,只有在農機農藝融合的前提下,完成標準化、規範化、規模化栽植模式創新,形成涵蓋枸杞生產全過程全系列的配套機具,才能紮實有效的推進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才能確保枸杞產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