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浮山是贺街镇临、贺两江交汇处的一座孤岛,孤岛建有陈王祠,里面的神灵是唐朝大鸭村人 陈秀才。陈秀才乐善好施,编歌育人,不幸溺水而亡。为了纪念其恩德,乡民自发捐资在浮山建祠。每年陈王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和忌日(农历五月十九),庙会活动就围绕这两天进行。传统节目有抬陈王塑像巡游、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民间传说,上刀山、过刀桥、过火海、下油锅身体好,能抵御大灾大难。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浮山

浮山是一座江中孤岛,洪水袭来,周边一片汪洋,唯有它从未被覆顶淹没,像一座浮在水中的山,故名浮山。 浮山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古藤老树盘根虬结,远看像一方盖在水面上的玺印,又称玉印晓岚。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从浮山抬出陈王像

庙会日要用松树和柏树叶子(寓意百子千孙)泡水,用毛巾浸湿擦洗陈王神像;用竹子、木头、红布和彩带扎一顶轿子,燃香扣拜,将陈王神像请进轿子里。图为农历四月二十六早上,扎红腰带、穿红衣的群众将红轿子抬出浮山。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陈王出巡

民间传说,阳间有许多孤魂野鬼无人祭祀,陈王出巡是为了安抚无主孤鬼不为非作歹,保这一方水土平安。陈王所到之处,百姓都要摆好香烛、供品、纸钱迎接。图为群众抬着陈王神像,敲锣打鼓上船渡江。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游行队伍在陈王庙前祭拜

陈王出巡队伍渡过贺江之后,绕贺街走一圈。沿途遇到村寨组成的舞狮、舞龙、山歌队伍加入,陈王出巡队伍越来越庞大,浩浩荡荡,边走边唱边舞。图为陈王出巡队伍在河西陈王庙稍作停留。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采茶调

贺街河西大码头、文庙大榕树下、浮山、文笔塔等地,人如潮涌,歌声四起。采茶调是陈秀才传下来的“哩罗嘿”山歌,是浮山庙会必须要唱的山歌,用来讨陈王开心。图为文笔塔下群众在乐器的伴奏下,舞扇唱采茶调。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上刀山

浮山前面的沙滩上竖立起一个粗木杆,粗木杆两边插着一把把锋利的钢刀,人赤着脚,踩在在刀锋上,一步步往顶端爬,这就是“上刀山”。将水果等供品用蓝子吊到刀山顶,然后拿回家给小孩分食,保佑小孩无病无灾。图为群众赤脚爬刀山。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过刀桥

两根粗木头之间插着一组组钢刀,钢刀锋口一律向上,人也是赤脚走上去,这就是的“刀桥”。图为群众赤脚走过刀桥。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道士为稻草人擦脸

庙会期间,有群众的亲属动乱年代受迫害,投江自尽,成为冤魂不得超生。群众要求民间道士超度冤魂。道士在沙滩上制作了两个稻草人,代表群众亲属屈死在贺江里亡魂。图为道士用毛巾擦洗稻草人,意在死去的冤魂干净投胎重新做人。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超度亡魂

在沙滩上放一张供桌上,供桌摆上亡魂的灵牌,放上鸡、米、盐、水果等物,点燃香烛,道士做法事。图为道士念咒语,摇灵幡,亡魂的亲属跪在供桌前,接受超度。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道士在打火碳

点燃一堆碳火,燃烧到一定的程度,用竹杆将碳渣打均匀,种下雪山符,祈求平安,撒下食盐,鸡鸭趟路,人就可以过了,这就是“火海”图为群众用竹竿、铲打均碳火。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背着亡魂走火海

道士口中念念有词,敲锣祈求每位过火海的乡亲平安无事。图为群众亲属背着象征亲人亡灵的稻草人赤脚走过火海。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稻草人烧掉

群众走过火海,将稻草人丢在火海里燃烧,这样亡魂就得到了解脱,以后亡魂不会再向亲属诉苦,就会升入天堂重新投胎做人。图为稻草人在火海里燃烧。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下油锅

将食用油倒入铁锅里,用稻草、柴禾烧滚。道士将两张平安符投在灶头和滚沸的油里,祈求下油锅的人们平平安安。图为道士将平安符投在灶头里。

浮山庙会的传统节目

下油锅

道士先在滚沸的油锅里洗手,围观的群众见道士平安无事,一拥而上,纷纷将双手伸进滚沸的油锅里。图为群众在油锅里洗手。

审核:黄小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