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見證艱苦奮鬥精神的剪刀

一把見證艱苦奮鬥精神的剪刀

艱苦奮鬥精神是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及其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在中國革命鬥爭的長期歷程中形成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昇華;也是我黨我軍的政治本色和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的展廳中,展示著一把見證艱苦奮鬥精神的剪刀。這把佈滿鏽跡的剪刀長13.1釐米、寬5.1釐米,表面的鏽跡已經掩蓋了其本來的顏色。剪刀的主人是閩西籍開國將軍王奇才,它默默展示了一代開國將軍的艱苦奮鬥的革命史。

一把見證艱苦奮鬥精神的剪刀

王奇才使用的剪刀

抗戰爆發後,王奇才在延安抗大第三期學習, 1939年在政治部任組織科長。看到華北抗戰形勢日趨緊張,他堅決要求到抗日前線去。1940年1月王奇才先到晉察冀軍區,後轉到更艱苦的冀中軍區,任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當時冀中軍區遭受水旱災害,加上敵人的掠奪,群眾生活困難,部隊的生活條件很差,王奇才和士兵同吃同住同戰鬥。一次,王奇才率一個檢查團到軍區鞋廠檢查工作,軍區首長指示給檢查團每人發一雙鞋,唯獨王奇才自己沒領,仍舊用麻繩綁著一雙舊鞋走路。1951年王奇才任河北省軍區副政委後,省軍區駐紮保定,生活條件有所改觀,他將分離了20多年的老母親接到身邊,同自己住在幾間小平房內近十載,從沒向國家要一分錢,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鬥的精神。

這把剪刀,也是王王奇才將軍艱苦奮鬥的精神折射。從形狀上來看,它並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剪刀,這把剪刀細長、頭部比較尖、手柄兩環較小,這些都比較符合醫用剪刀的特徵,而王奇才將軍並非軍醫。這把剪刀的具體來歷現在已難以考證,可能是從戰鬥中繳獲,也有可能是戰友的贈送。在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一把剪刀算得上是珍貴的生活用品,從20世紀40年代直到建國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王奇才將軍仍一直留在身邊長期使用。

這把剪刀於2012年7月15日由王奇才之子王欣、王戰生捐贈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我黨我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而在如今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艱苦奮鬥精神也永不過時,我們仍要緊握這一傳家寶,並將其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