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用“100%”真情写就——脱贫攻坚“南充模式”引各方关注

◆产业带动,全市所有贫困 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 截至目前,已建成贫困村脱贫奔 康产业园926个,带动贫困户 7.2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启动暗访督查工作,采取 “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机制, 该机制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性批 示

◆探索建立“产业发展风险 基金”、在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 建立“农民夜校”、实施“就业增 收奖补”“种养业增收奖补”“孝 老爱亲奖补”等政策,不断激发 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1.5%”:用“100%”真情写就——脱贫攻坚“南充模式”引各方关注

南充,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总人口 760万。9个县(市、区)中,曾有国家级贫 困县4个。2014年,全市有1290个贫困 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1万户、57.7万 人,贫困人口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十分 之一,占全省贫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 想,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 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精准施策、精 准发力,以攻坚拔寨的决心、背水一战 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力度,坚决打好脱 贫攻坚这场硬仗。

截至目前,南充共退出贫困村 794个、脱贫4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2014年的10%降为1.5%;南部县、蓬 安县已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高坪区、 嘉陵区、仪陇县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 收,嘉陵区、仪陇县正全面准备迎接国 家第三方评估;阆中市、营山县计划今 年“摘帽”。2016年,南充在四川省脱 贫攻坚考核中位列第一。

产业带动

一立镇党委书记吴鹏介绍,该镇已 发展起20万只跑山鸡、8000亩伏季水 果、2000亩干果,2000亩中药材。截至 2017年底,在产业带动下,该镇退出贫 困村3个,脱贫551户、1856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生命线”,产 业兴则脱贫快、产业强则脱贫实。近年 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 出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扭住产业 扶贫这个“牛鼻子”,围绕实现“村有当 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目标,在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建设 “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贫困群众入园 发展、稳定增收。 根据贫困群众大多“无门路、无资 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特点, 我市坚持市场导向、抱团发展、群众主 体,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 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的思路, 分类推进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同时, 用抓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思维,通 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 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的方 式,联动推动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此 外,创新性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利益联 结机制、风险防控机制“三大机制”,强 化保障,让贫困群众放手放胆参与、实 实在在增收。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贫困村脱贫 奔康产业园926个,带动贫困户7.2万户, 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暗访督查

压紧压实扶贫责任2016年7月,市脱贫办暗访组对某 村进行暗访时,发现该村贫困户识别程 序不落实、到户措施不落实、干部帮扶 不落实等突出问题。暗访情况通报后, 该村所在乡的乡党委书记猛然警醒,第 二天就到村里召开座谈会,挨家挨户了 解情况。当晚,该乡党委书记还住在贫 困户家中,切身感受贫困群众的生活, 那一夜,他彻夜未眠。这个不眠之夜,让 该乡党委书记坚定了脱贫攻坚决心。随 后,他与乡、村两级干部痛定思痛,带领 贫困群众发展订单农业,贫困户住房由 破到好、收入由少到多,干群关系逐渐 从疏到亲。

“开会千次,不如暗访督查一次!” 在市政府副市长、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局长向贵瑜看来,如果工作落不到实 处,那么再好的安排部署、政策措施都 是在做无用功。暗访督查,就是检验工 作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最好办法。

自2016年5月启动暗访督查工作以 来,我市12个暗访组已访遍全市所有乡 镇,走访了全市一半以上的村,共印发 《每日快报》334期,梳理并督促整改各 类问题6000余条。“日暗访日通报”暗访 督查机制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

党建引领

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2017年1月24日,“感动南充2016” 十大新闻人物揭晓,市农牧业局团委副书记、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第一书记刘 晓丹等10名决战全胜脱贫攻坚人物群 体亮相颁奖晚会。刘晓丹饱含深情地 说:“农民不致富,我就不回家!”此时, 全场掌声如潮。这掌声,为奋战在一线 的脱贫攻坚先进标杆响起,也反映出我 市整个脱贫攻坚队伍敢打硬仗、能打硬 仗、善打硬仗的精神面貌。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市坚持加强 思想引领,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加 强责任引领,建强脱贫攻坚“指挥部”; 加强干部引领,打造脱贫攻坚“突击 队”;加强组织引领,筑牢脱贫攻坚“桥 头堡”;加强风气引领,树好脱贫攻坚 “风向标”。全市34名市厅级干部以上率 下,带头联系指导县(市、区)脱贫攻坚 工作,带头帮扶指导乡镇和贫困村。

在党建引领下,全市8万余名党员 干部参与脱贫攻坚的激情被点燃,他们 走村入户、下沉一线,围着脱贫转、扭着 脱贫干、盯着脱贫看,集中时间、集中心 思、集中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在帮扶干 部带动下,全市贫困群众不断激发内生 动力,众志成城奔小康。

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我市探索建立了“产业发展风险基金”, 引入保险机构对贫困户发展的特色产 业承保,给扶贫产业安上“保险杠”,给 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针对个别贫困 户“等、靠、要”的思想和盲目攀比心理, 我市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立 “农民夜校”,通过组织贫困群众学习参 观先进做法、树立脱贫模范典范现身说 法示范带动、认真宣讲国家扶贫方针政 策等途径,为贫困户自主脱贫“扶志” “扶智”。对于个别贫困群众在脱贫过程 中懒懒散散、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我市 实行“增收奖补”政策。通过“就业增收 奖补”“种养业增收奖补”“孝老爱亲奖 补”,不断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防范返贫

将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因为疾病,蓬安县碧溪乡鱼塘湾村 村民郑金城曾欠下一大笔债。脱贫攻坚 启动后,郑金城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 在帮扶政策措施支持下、各级帮扶干部 带领下,他通过发展山羊养殖,成功脱 贫。看着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郑金城 思绪万千:“我现在虽然脱贫了,但如果 今后没有了帮扶政策支持、帮扶干部带 领,我该怎么办?”

郑金城的担心也是大多数贫困户 的隐忧,这恰恰也是脱贫攻坚的难点所 在。刚刚脱贫的群众,抗风险能力差,如 果不给予后续支持,很难保证他们不会 再次陷入贫困,这就要求扶贫工作既要 把贫困户“扶上马”,还要将他们“送一 程”。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我市按照“脱 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 扶”的原则,建立、完善脱贫后续帮扶机 制,防止脱贫户返贫情况发生。这既体 察到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也是同步全 面小康的必然要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市对已退出 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面开展“回头看” “回头帮”工作,对已脱贫群众,坚决做 到政策供给只增不减、帮扶力度只增 不减、帮扶力量只增不减。对贫困户超 过20户的非贫困村全覆盖选派一名 “第一书记”、一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 小组,同时为每户贫困户落实一名结 对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在20户及以 下的非贫困村,为每户贫困户落实一 名结对帮扶责任人,严格落实“五个 一”帮扶机制。大幅增加市、县两级财 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深入开展人大 代表“脱贫攻坚再行动”、政协委员“企 业帮村、界别帮点、委员帮户”活动,引 导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开展 结对帮扶、资金援助,进一步统筹党政 力量、统筹社会力量、统筹内外力量, 全力确保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不 返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