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的下一战:深度原创,多元盈利

短视频的下一战:深度原创,多元盈利

看上去很美

短视频App自2011年陆续上市,终于在近两年开始了爆发,原因有四:一是,内容在数年内形成了积累,告别了“无视频可看”的状态;二是,4G时代流量限制降低,让使短视传播更便捷;三是,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已经成长起来的90、00后热衷影像内容;四是,移动支付兴起,内容付费有了更好的渠道,吸引了更多创作者。

向好的市场当然会迎来更多分蛋糕者。根据七麦研究院的统计,2016-2017年,上线的短视频App数量达到235个。但入局者其实不止于此,据钉科技了解,众多的平台与应用已经内嵌了短视频相关功能:更早些时候有淘宝、来往等,去年有全民K歌,近期则是知乎。

短视频的下一战:深度原创,多元盈利

“硝烟四起”的状态自然也出现在了短视频行业,但玩家陆续进入带来的更明显的短期结果是市场蛋糕被做大。艾瑞咨询2018年1月发布的《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达到57.3亿元,同比增长183.9%。

《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1月份短视频用户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为2.36次;同年8月,单机单日使用次数增长至3.41次;8月份短视频用户单机单日使用时长达42.1分钟,比同年1月份增加了14.9分钟。央视财经近期公开的一组数据则显示,从去年3月到今年3月,短视频类App的用户使用时长份额从1.5%上升至7.4%,增幅超过500%。这直接导致即时通讯用户时长在一年内下降了5%。

艾媒预测,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将达3.53亿人,艾瑞则认为2020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 不过,同很多业态一样,短视频还没有摆脱“看上去”很美的处境。对于从业者而言,这个行业的问题或许就像袜子上的洞,别人不知道,自己却大抵心知肚明。

其一,同质化内容导致审美疲劳。这也是去年末品类、算法之战打响的原因,但从目前来看,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刷到停不下来,但一无所获”,“内容千篇一律,同一首歌听到想吐”,“昨天我下载了一个抖音……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很好看但是说实话,里面的内容太太重复了,很容易审美疲劳”。对于抖音,类似的评价已经陆续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众短视频App中,抖音是被对手“羡慕”的存在,那么,行业的整体状况可见一斑。

其二,盈利能力考问行业未来。在相当一段时期,短视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平台补贴、广告植入、电商营销等。一般来看,广告植入和品牌定制视频回报率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广告变现在规模化上有一定难度,只有少数的客户会在没有数据支撑的基础上选择尝试与网生内容合作。另外,有相关规定指出,无论是直播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不得传播泛娱乐化、低俗、恶搞等不良内容,这也使得短视频营销的准入门槛变高。单纯的流量模式,并不足以支撑平台发展。还需注意的是,多数短视频平台仍旧以内容分发为主,与内容创作及商业变现环节联动性较弱。

出路在哪里

以上提到的两个问题,对于被资本看好的短视频行业而言,短期内或许未必致命,毕竟,抱有“赚完钱就走”心态的短视频创业团队可能也不在少数,但政策监管,却让短视频从业者不得不重视它们。

短视频的下一战:深度原创,多元盈利

(快手收购A站)

再看抖音。国资委新闻中心近日携中央企业媒体联盟与抖音签署战略合作,首批25家央企集体入驻抖音,包括中国核电、航天科工、航空工业等。一种可能性是,此前以品牌广告为盈利模式的抖音完全可以为更多企业提供内容定制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