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裝備的二代機到五代機都有哪些型號?

段子研究組織中國代表

題中所說的二代機到五代機,用的是俄標(俄羅斯劃代方法)。按俄標劃代,我國根本就沒有三代機。我軍方劃代方法,目前只有四代:F22、F35、殲20、蘇57等都是四代機,五代機正在論證階段。

目前,我國空軍主力戰機是三代、三代半戰機,但是仍有700餘架二代機在役。這些二代機正在逐步退役,取代它們的是性能先進的三代半、四代戰機。按我軍方劃代方法,看看我國曾經服役的、正在服役的二代機到四代機都有哪些型號。

我國的殲20戰機

一、二代機,就是第二代超音速戰鬥機,強調“高空高速”,也就是“雙二”標準:升限可達20000米以上,最大速度超過2倍音速。其它改進的地方包括:裝備第二代機載雷達,掛載第二代空空導彈等;氣動外型改為:戰機頭部尖銳,兩側進氣。

我國的二代機包括殲7系列、殲8系列。

殲7系列,單座、單發、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殲7基本型就是仿製前蘇聯的米格-21。最後一架出廠時間是2013年6月25日,一共製造了1577架。基於殲-7基本型,後續發展出了眾多的改進型號,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

殲7系列曾大量裝備我國空軍、海航,並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目前我軍仍有部分殲7的改進型在役。


殲8系列,單座、雙發、超音速戰鬥機,在殲7的基礎上研製而來。2011年開始退役部分老舊的殲-8戰鬥機,接替它們的是殲10、殲11系列戰鬥機。

殲8系列先是發展出了殲8Ⅰ(殲8A)、殲-8ACT、殲8R、殲8E、殲8Ⅱ(殲8B)。後來在殲8Ⅱ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了殲-8ⅡM、殲-8Ⅲ(殲8C,未批量生產)、殲8ⅡACT、殲-8D、殲-8F、殲偵8F、殲8FR、殲8G、殲-8T等改進型號。

我軍裝備的殲8Ⅱ戰鬥機

二、三代機,第三代戰鬥機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高機動性的超音速戰鬥機。它既可作近距格鬥,也有超視距作戰的能力。

我國的第三代戰鬥機,包括殲10系列、蘇27系列、殲11系列、蘇30MKK、蘇35、殲15、殲16。

殲10系列,單座、單發、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鬥機。殲10已經發展出了一系列的戰機,包括殲10A、殲10AY、殲10S、殲10SY、殲10B、殲10C。殲10為三代機,其後續大改型為三代半戰機——殲10B、殲10C。

殲10B戰鬥機

殲11系列,就是蘇-27SK(蘇-27的外銷版)的國產組裝飛機。目前已經服役的有四個型號,分別是殲-11A、殲-11B、殲-11BS和殲-11BH。

我軍的殲11BS戰鬥機

蘇27系列,引進於前蘇聯/俄羅斯,包括蘇27SK、蘇27UBK。1992年6月27日,12架蘇27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交付我國空軍。1992年11月25日,12架蘇-27SK單座型交付我軍。1996年4月和7月,第二批24架蘇-27SK分兩次交付我軍。



我國空軍的蘇-27SK戰鬥機

蘇30MKK,蘇30MK,就是蘇30M的出口版,突出了空戰能力、對地打擊能力,屬三代半戰機。


我國空軍的蘇30MKK

殲15,我國第一款艦載機,單座、雙發、重型戰鬥機,屬三代半戰機。

殲15艦載機起飛

殲16,雙發、雙座、重型戰鬥機,屬三代半戰機。我國自主設計生產,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是真正意義上的戰鬥轟炸機。


殲16多用途戰機

三、四代機包括殲20、殲31

殲20,我國第一款四代機,單座、雙發、重型、隱身戰機,目前處於小批量產階段,並已交付作戰部隊,開始服役。

我國的殲20戰鬥機

殲31,單座、雙發、中型四代機,尚在研製階段,未來是否能夠裝備我軍,還沒有可靠的官方信息。

我國的殲31


儒道之主

都知道現在戰鬥機的等級劃分主要要俄式標準和美式標準,如果以美式標準的話,殲20是四代級,俄式標準的話,殲20是五代機,俄式標準的,有點弄不清楚前面戰機的劃分,所以還是以美式標準來寫一下。

二代機:殲7

殲7是我國仿製蘇聯米格21的一款高空高速戰機,是典型的第二代戰機,注重高空高速,超音速飛行。當時雖然中蘇關係已經惡略,但是由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形勢的變化,蘇聯需要中國支持,所以也提供了一些樣機和技術資料、材料給中國。

殲7最大飛行速度2.0馬赫,早期型號配備一臺渦噴7發動機,後期的殲7E/G使用的是渦噴13,載彈量1.5噸,作戰半徑600-800千米,現在我國海空軍還裝備有大量的殲7,現在正在被殲11系列和殲10B/C替換。此外殲7還大量出口海外,是出口數量最多的戰機。

殲8

殲-8是沈飛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研製的雙發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殲擊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主力戰鬥機種之一,現正逐步退役,被殲-10和殲-11所取代。殲8也是高空高速戰機,最大速度2.2馬赫,當初還有軍迷討論用這樣特點來攔截F22,唉,都是淚。

殲8早期型號是機頭進氣的方式,而且只是白天戰機,不能晝夜全天候作戰。後來經過改進,更改了氣動佈局和電子設備,發展到了殲8II及後續戰機,現在服役的殲8戰機基本上都是後期的改進型,經常出現在各大軍演中。

三代機:“飛豹”殲轟7

殲轟7是中國第一種西方化戰機,也是中國第一種完全使用數字化設計的戰機,有西飛設計生產,專門用於對地對海攻擊,保留基本的空戰自衛能力。殲轟7於1998年的首屆珠海航展亮相,曾引起轟動。殲轟7裝備中國海軍航空兵,改進型殲轟7A裝備中國海空軍,主要對外形略作修改,升級的航電設備和材料。

殲轟7A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650公里,大載彈量,可以搭載各種對地對海導彈,如鷹擊-83反艦導彈,鷹擊-91,KD-88空地導彈,外掛點達到11個。最新的消息,殲轟7A將充當類似F-18EG的電子戰機,攜帶兩個電子站吊艙。

殲10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殲-7和殲-8系列戰鬥機陸續開始研製裝備時,空軍自知這些國產版米格-21或改型不足以滿足新世紀的國防要求,因此力圖發展一種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看齊的先進戰鬥機。當時成飛的方案打敗其他方案,獲得軍方青睞,也就是殲10。殲10採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佈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鬥機。

殲10最大起飛重量19噸,最大航程(三油箱)3900公里,作戰半徑1250公里,採用玻璃化座艙,數字電傳控制系統,可以帶載PL-5E、PL-8、PL-9、PL-11、PL-12等國產空空導彈。發展到現在已經有殲10B/C,對氣動佈局做了較大的修改,採用DSI進氣道,換裝相控陣雷達,電子戰系統也做了升級,可以發射的最新霹靂10和霹靂15空空導彈。

殲11

殲11是引進俄羅斯蘇27的國內型號,到現在已經將近30年,已經快到了退役的年限,現在的主力是殲11B/BS,該機由沈飛設計生產,在殲11的基礎上,做了國產化的修改,使用國產操控系統,玻璃化座艙,可以使用國產的空對空武器,並且使用國產的太行發動機和國產多普勒平板雷達,較殲11有較大的提升。

殲11B繼承了蘇27大航程、高機動性的傳統。在外形上殲11和殲11B可以區分的是,機頭雷達罩,殲11B為全黑色,殲11不是。

殲16

殲16是中國沈飛在引進的蘇30MKK的基礎進行國產化的戰機,基本的氣動外形不變,保持蘇27的優異空戰能力,增加了對地對海精確遠程打擊能力,換裝了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搭載霹靂10和霹靂15空空導彈,以及國產系列空地導彈。

蘇30

中國於1996年引進了蘇30MKK,蘇30保留了蘇27強大的空戰能力,還增加了對地對海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現在依然是中國海空軍遠海訓練的首選護航戰機(海軍裝備了蘇30MK2),其大載彈量和大航程依然是中國海空軍所依賴的。

殲20

殲-20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單座雙發動機並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第四代戰鬥機。殲-20採用了單座、雙發、全動雙垂尾、DSI鼓包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佈局。頭部、機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傾斜,機身以高亮銀灰色塗裝。側彈艙採用創新結構,可將導彈發射掛架預先封閉於外側,同時配備專為殲-20量身定做的PL-15和PL-21導彈。

殲20除了隱身,高機動性外,還搭載目前據說是最大功率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且具有非常“黑科技”的態勢感知系統(EOTS),可以在不開機(雷達)的情況和無預警機支援的情況下,快速感知周圍態勢,掌握關鍵信息。


巴爾幹尖刀

雖然你的問題是二代機到五代機。但是我還是要從一代機殲六開始說起。

因為殲六是中國服役時間最長,裝備最多的機型。

殲六是1958年引進蘇聯米格19戰鬥機開始仿製。到1964年服役。總共生產四千五百多架。一直到2010年才退役。服役時間超過半個世紀。

殲七,是從蘇聯引進的米格21戰鬥機仿製而來。因為中蘇之間的社會主義國家領導權之爭導致1960年中蘇分裂。1961年蘇聯為了緩和兩國關係,同意向中國提供米格21戰鬥機的技術。但是由於中蘇關係未能緩和,反而進一步惡化,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中蘇簽訂的協議中不包括設計資料)並不完整。中國只能進行“技術摸透”工程。


殲七是中國戰鬥機最龐大的家族。從基本型到2002年的殲七G,一共有十幾個改型。

殲八是中國在殲七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高空高速截擊機。1969年首飛,1980年服役。由於先天不足(當時殲七還沒有摸透),殲八的機動性差,加上服役時已經落後,生產數量有限。主要用於偵察和電子戰。殲八同樣有多個改型。

殲轟七,飛豹1988年首飛,1994年服役。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2017年退役。


蘇27是中國從前蘇聯引進的第四代空優重型戰鬥機。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繼續履行合同。總計進口76架蘇27。

蘇30是蘇聯在蘇27基礎上開發的雙發雙座多用途戰鬥機,中國從1996年開始總計引進97架。其中空軍73架,海航24架。

殲十是中國獨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戰鬥機(現在的劃分標準是第四代)。1984年立項,1998年首飛,2004年服役。歷時二十年。

殲十一是1996年引進的蘇27技術和生產線,自行組裝的國產版蘇27。2000年服役。

殲十五是中國從烏克蘭得到了蘇聯的蘇33的原型機T10-3衍生出來的艦載機。目前在遼寧號航母上服役。

殲十六是中國從殲十一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殲擊轟炸機。外形參照蘇30。用來替代飛豹。2011年首飛。


殲二十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1998年研製,2011年首飛,2018年正式列裝。

殲三十一目前還是驗證機狀態。


漁歌子說

二代機:殲7:殲7最大飛行速度2.0馬赫,早期型號配備一臺渦噴7發動機,後期的殲7E/G使用的是渦噴13,載彈量1.5噸,作戰半徑600-800千米,現在我國海空軍還裝備有大量的殲7,現在正在被殲11系列和殲10B/C替換。此外殲7還大量出口海外,是出口數量最多的戰機。

殲8:殲8早期型號是機頭進氣的方式,而且只是白天戰機,不能晝夜全天候作戰。後來經過改進,更改了氣動佈局和電子設備,發展到了殲8II及後續戰機,現在服役的殲8戰機基本上都是後期的改進型,經常出現在各大軍演中

三代機:殲轟7,殲10,殲11,殲16,蘇30

五代機:殲20


秦如兄弟

嗯,是現役,還是服役過的?

二代機,目前還有殲七,殲八,一些後期改進型號(殲八有空中加油型號),還有一個殲轟七,也該算個二代機的底子。

三代機,首先,買了SU27,我們自己研製了殲十,殲十B,殲十C,自己引進生產了殲十一,殲十一B,還有沒有服役的殲十一D,已經服役的殲十六,海軍航母的殲十五。四代機(也就是五代機),殲二零已經服役,鶻鷹(已經正式命名殲三一),還未服役。此外還有,各代教練機,除殲教十(L15),之外都是二代教練機。L15獵鷹,由中航工業洪都航空研製生產。目前,這些戰機,發動機都已完全由國產。


傷心時吃糖

中國有自己的分類法。基本是按照美國的方式,結合中國情況。

中國最初都是仿製蘇聯戰鬥機,前期符合美國分類法。後期也沒有太複雜的分類,因為中國機型還是比較少,目前只有四代戰鬥機。

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殲五和殲六。

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殲七和殲八。

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殲十和殲十一。

第四代噴氣式戰鬥機,殲二十和殲三一

中巴合作的梟龍屬於三代機。

中國沒有五代機。


天明遙遙山海關

按照美俄的劃分是五代機,而中國的劃分是四代機。關鍵在於中國戰機發展史上少了類似米格23/F一4的戰機,而這種類型的戰機在美俄被稱為三代機;具體要說起中國裝備戰機型號:二代機一殲7、殲八;三代機一無;四代機一殲10、蘇27家族系列;四代半一蘇35;五代機一殲20、FC3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