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的烏桓究竟是哪個民族的前身?

鴻哥iouyh福510


三國時代的烏桓人應該和今天的蒙古族關係最為密切,屬於同一個民族系統,但不是一脈相承那種的關係。換句話說,蒙古人不是烏桓人的後代,但蒙古族的祖先和烏桓人大概是“同族”。因此,烏桓人的語言是古代蒙古語的一種表現形式,換句話說,烏桓語是蒙古語的一種更為古老的形式。當然需要說明的是,蒙古在13世紀才崛起,跟烏桓人活躍的三國時代,差不多相距1000年了,這中間有很多歷史細節還是空白。

烏桓的前身是戰國和秦朝時期分佈在今東北大興安嶺一帶的“東胡”,“東胡”這個名稱只是一個泛稱,因為這群人活躍區域在蒙古高原以東,而當時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人被中原人稱為“胡”,所以東北的這群人就被叫做“東胡”了。他們和當時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人語言、風俗都不同。

東胡人生活在大興安嶺一線的森林地帶,跟匈奴人不一樣,匈奴人是遊牧民族,而東胡人是漁獵民族,部落分散,各自為政,不如匈奴人在蒙古高原上可以形成軍事聯盟政權,所以到匈奴人崛起後,東胡人不是匈奴人的對手,匈奴單于冒頓擊潰東胡,東胡各部落四散逃離,最後形成兩支新的民族,一支逃到大興安嶺的烏桓山,被稱為“烏桓”或“烏丸”,另一支逃到大興安嶺的鮮卑山,被稱為“鮮卑”。鮮卑人我們比較熟悉,後來入主中原,先後建立了“前燕”、“北魏”等政權。

烏桓被曹操擊潰以後,在三國時代就開始衰落,基本上被打散了,大部分加入到本屬同源的鮮卑中,史書上都說鮮卑和烏桓在語言、風俗上都是要同的,除了分屬不同的部落聯盟之外,其它方面是差不多的,所以加入鮮卑後,烏桓就自然消失了。而鮮卑後來入主中原,鮮卑人的主體基本上加入中原漢人系統,鮮卑人在隋唐以後也在歷史上消失了。所以很多烏桓人的後代也跟著鮮卑人加入漢人中,比如唐代的宰相家族王氏,該家族名義上的祖籍是太原,出過王珪、王涯兩個宰相,其實是當初鮮卑人建立北魏時投靠鮮卑人的烏丸酋長的後裔,後來又從北魏跑出去投靠了南方的梁朝,完全漢化,隋唐時代,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家曾經這麼複雜的來歷,還以為他們是南方漢人的後代。

蒙古人的祖先是室韋人中的一支叫做“蒙兀室韋”,室韋人和鮮卑人關係最為密切,主要分佈在今天內蒙古的東北地區,大概是鮮卑人入主中原後剩下的鮮卑人的後裔,他們本來生活在東北的大興安嶺一線,後來回鶻汗國崩潰,蒙古高原空虛,加上契丹人崛起,蒙兀室韋開始西遷進入蒙古高原。後來的事實大家都知道了,蒙兀室韋崛起成為蒙古,漠北高原也成了蒙古高原。


只愛潘多拉


三國時期曹操征伐的烏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

三國時期,曹操官渡之戰大勝袁紹之後,基本北方大局已定,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後來曹操採用郭嘉的計策,決定征伐烏桓打算徹底平定北方。後來通過奇襲的方式,大破烏桓,整個黃河流域以北都盡入曹操手中。那麼曹操征伐的烏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呢?他們的根據地又是在哪裡呢?

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烏桓”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又稱作“烏丸”。它與鮮卑一樣都是“東胡”的一支,公元前3世紀末,也就是秦末,東胡被匈奴攻破後有一部分遷居到烏桓山。根據考證,烏桓山在今天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西北140裡的地方。

漢武帝擊敗匈奴之後,烏桓臣屬於漢朝。於是漢武帝把烏桓南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開始設置烏桓校尉,讓它代替漢朝北御匈奴。

漢光武帝的時候,烏桓首領向漢朝朝貢,接受了侯、王、君長的封號。然後又率領烏桓從五郡塞外大規模南遷到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也就是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紮放牧。他們分成了若干個部落,各自為政。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中曹操大敗袁紹,隨後袁紹便病死了。建安十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投靠今天冀東、遼寧一代的烏桓。曹操為了徹底消滅袁紹的勢力,鞏固北方,在建安十二年發動了討伐烏桓的戰爭。

烏桓這個民族擁有遊牧民族的特點——貴老賤少,也就是看重年輕力壯的人,輕視年老體弱的人,而且血族復仇之風盛行。

“血族復仇”又稱為“血親式復仇”,原來產生原始氏族社會時期,人與人之間以氏族為單位結合在一起共同面對外族,一個氏族成員流血就等於整個氏族成員的血,氏族的每個成員都有為其復仇的義務。

正因為如此好鬥,因而烏桓人的戰鬥能力非常強,騎兵更是驍勇善戰,常常被徵調參加戰爭。“二張”張純、張舉發動叛亂的時候,勾結的就是烏桓。東漢時抵抗匈奴,烏桓人多有參戰。

但是烏桓並非完全依附於東漢,即使是東漢最強盛的時期它也經常有小規模的叛亂。不過烏桓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曹操則終結了它統一的可能性。

建安二十三年,烏桓聯合鮮卑反叛,被曹彰、田豫打敗,實力再一次被嚴重削弱。烏桓後來被鮮卑所佔領,殘留在故地的烏桓人與鮮卑融合,而遷徙到內地的烏桓人則被漢人同化。

以上便是烏桓民族的整體介紹,希望有用!謝謝,我是歷史壹加壹


歷史壹加壹


烏桓是一個隨著歷史發展,漸漸被其它民族融合了的遠古民族,因此,現在說它是哪個民族的前身並不準確。

烏桓又稱烏丸,古丸,烏延等,它是東胡系統的古代民族之一;語言與鮮卑相同,它們同屬於東胡的重要成員。秦漢之際,烏桓居於饒樂水一帶,西連匈奴,南與幽州相接,北與鮮卑相連。

在兩漢期間,政府採取安撫政策,不斷有烏桓內附於長城以內。建安年間,曹操為消滅袁紹家族殘餘勢力,東征與袁家有關的烏桓並大獲全勝,數萬烏桓人被帶到中原居住,從而促進了它與漢族的融合。

魏晉以後,迎來了混亂的民族大融合時期,烏桓與其他民族雜居,相互通婚,形成雜胡。這樣,原本單一的烏桓不復存在,要麼直接漢化,要麼被鮮卑化,而後又隨著鮮卑的漢化而漢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