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稱大漢嫡派子孫,以漢高祖和光武帝為先祖,重建“漢”朝!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79篇

續:《 》

天福十二年(遼大同元年,公元947年)5月,南唐中主李璟聽說遼太宗耶律德光去世,宣武節度使蕭翰棄守汴州。於是,他召集文武群臣,商議經略中原事宜,說:“關中、洛陽是本朝(南唐皇帝自稱是李世民三子吳王李恪的後裔)故地,朕十分眷念祖宗陵墓。日前中原無主,朕計劃以一旅之師渡過淮河,麾軍北上。”

李璟任命後晉降將李金全擔任北面行營招討使(北方軍團招撫征剿總指揮),積極整軍備戰。但不久又得到劉知遠已進兵汴州(河南開封)的訊息,李璟不敢直攖其鋒,只得取消了北上大計。

他自稱大漢嫡派子孫,以漢高祖和光武帝為先祖,重建“漢”朝!

5月20日,劉知遠駕臨晉州(山西臨汾),距太原出師已整整一週。如此任性地按轡徐行,出自劉知遠和郭威制定的戰略,儘量拉長行軍時間,緩慢壓縮遼軍空間,讓他們在重壓下自行撤出中原。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收復兩京方為上策。

此後沿途州郡競相出迎,藩鎮節帥躬為劉知遠牽馬墜蹬。

5月28日行抵石壕(河南陝縣,杜甫千古名篇《石壕吏》即出於此地),遼人蕭翰扶植的“知南朝軍國事”許王李從益派遣的使者,也正好來到,奉上汴州版籍,請劉知遠入京正位。

6月3日,劉知遠進入西京洛陽,入居舊宮,昭告天下:收繳的遼朝委任狀已付之一炬,接受過契丹偽職的文武臣工切勿自疑,忠心歸順便可既往不咎。

同時,劉知遠指示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行趕往汴州,廓清全城,警蹕皇宮。

郭從義一到汴州,即發兵將許王府邸團團圍住,將三尺白練和一壺“壽酒”進獻給李從益。原來,臨行前,劉知遠還付給他密詔一道,命令他處死李從益,以昭示朝廷正朔。

他自稱大漢嫡派子孫,以漢高祖和光武帝為先祖,重建“漢”朝!

李從益嫡母王淑妃大驚,不覺泣下數行,哽咽說道:“我兒被契丹人強立,他有何罪?妾身情願代他一死!將軍留他一命,每年寒食,徽陵(後唐明宗李嗣源的陵寢)前尚有麥飯一盂。否則,唐祀就斷絕了。”

郭從義哪敢容情,見李從益母子啼哭不已,親自動手,勒死了二人。李從益死時年僅17歲,後唐血胤再無孑遺。

6月11日,劉知遠到達汴州,將國號由“晉”改為“漢”,為表不忘後晉舊恩,年號仍為石敬瑭擬定的“天福”。汴州複稱“東京”。

他自稱為兩漢嫡派苗裔,設立天子六廟,供奉西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東漢世祖光武帝劉秀以及四代直系祖先。

6月15日,劉知遠大赦天下,宣佈各在任節度使,不論是後晉原任,還是遼人新任,一律免於撤換。各地藩鎮遂紛紛赴京,向劉知遠表示臣服。

後晉覆滅的頭號罪人天雄軍節度使杜重威和天平節度使李守貞也一起奉上了恭賀劉知遠建國的表章。

杜重威率二十萬生力軍投降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還曾給他披上黃袍,假意許諾冊封他為南朝皇帝。雖然他從眾向劉知遠上表稱臣,可是內心疑懼萬分,為試探新帝,杜重威請求調離天雄戰區。

歸德軍節度使高行周入朝參謁劉知遠,劉知遠順勢下令,二人對調,杜重威去宋州(河南商丘)赴任,高行周到魏州(河北魏縣)履職。杜重威接到移鎮詔書,又生疑竇,深怕赴任途中遭到清算,因此拒不從命。

他自稱大漢嫡派子孫,以漢高祖和光武帝為先祖,重建“漢”朝!

他把兒子杜弘璲派到恆州(河北正定)做遼軍人質,請求救援。此時留守恆州的是遼世宗堂叔耶律拔裡得,拔裡得調部將楊袞率一千五百遼兵,加上原屬趙延壽的兩千幽州兵去魏州赴援。

7月18日,劉知遠正式下詔討伐叛臣杜重威,削去該人一切本兼職務。以高行周為招討使、異父弟弟鎮寧節度使慕容彥超為副,統兵三萬平定杜重威之亂。(待續)

延伸閱讀:《 》

《 》

參考書目: 葉隆禮《契丹國志》 脫脫等《遼史.世宗本紀》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漢書》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