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 《話說豐州》之古亭史話

崇義 《話說豐州》之古亭史話古亭,是贛州市崇義縣的一個邊遠古鎮。古亭先民在此生息始於何時已經難以知曉,但早在公元前223年,秦國向南攻楚,曾駐軍湘桂贛粵邊界;秦滅六國,至少有3次大量派遣“謫徒”、“遣民”南下;漢朝又曾兩次派軍駐守;這些秦漢時期帶著中原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南下並定居下來的漢人軍民,就已經成為了這裡的客家先民。由於這一地區是連接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最近的通道,於是古亭也成為了早期客家人生活的目的地和中轉站。

崇義 《話說豐州》之古亭史話

(沿江古鎮俯瞰圖)

自東晉永嘉之亂以後,客家先民們便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這1600多年裡,由於古亭地處梅關古驛道的西北,這裡成為連接廣東、福建和湖南的重要通道,各種山貨可以沿麟潭江順江而下運往自己的目的地,來往的客商和竹排客讓古亭在之後的歲月裡一直成為客商雲集的三省重鎮。

古亭原系荊草叢生的砂石壩,在大江邊的道上,建有古式涼亭一座,因此得名古亭。正德十二年立古亭隘,同治六年有古亭圩。古亭由於水上運輸便利,為上水之船艘竹筏和下水木材之江口碼頭,民國十六年,有貨船直航唐江、贛州,便在河邊形成了半邊街。隨著過往行人的增多,商賈來往之頻繁,相繼便沿江擴建而下,形成了現在的老街,圩名亦取古亭。街道用自然石砌成,長約350米,寬1.5米至6米不等。臨街店房五十餘間,多為土木結構的一樓一層,少數僅一層和堅牢的磚瓦房,最顯眼的建築是萬壽宮。由於圩當水陸交通要衢,是縣西主要的貨物集散地,集龍河吐納口,竹木流量大,經營客商多,買賣興旺,入夜酒綠燈紅,醉生夢死者尋歡作樂,彈唱通宵。圩逢二、五、八,至今猶是,趕圩人攜來山珍魚鱉,鮮蛋蔬菜,熙攘竟日。

在清末民初時,商業有南果雜貨,茶酒煙館、賭場、飯店等50餘家,民間有“三鋪二館”之說,即鐵匠鋪、裁縫鋪、當鋪;煙館、賭館。交通全靠木船竹筏運輸,由此至關田、文英、豐州之貨多為肩挑人扛。以肩挑為生的甚多,人民生活極為貧困。民國三十年以後,河水日見細小,竹木生意大落,商店紛紛歇業,到民國三十五年只剩茶、酒、雜貨、作坊等十五家。街口有萬年橋,橫臥長逕河上,接通麟潭大路,橋為麻條石漿砌,一孔,橫寬約3.5米,高4米。

崇義 《話說豐州》之古亭史話

(大江古亭子舊址圖)

大江上游的古亭,是一個丘嶺中低山地區,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在風水學上傳古亭圩為五龜出洞,牛崗即五馬歸槽。

古亭歷來是國家和縣級重點工業園區,豐州、桐梓2個國營松脂林場和七一九礦駐境內。主要高山,東有臺嶺,海拔為676米,南有山子腦(瞭望臺),海拔為624.4米,西有旱防頂,海拔為676米,北有麻壠尾,海拔為667米。中部和南部多屬丘陵低山地區。

境內大江灌溉古亭,還有黃齋江、龍口、石獅、下坑四條溪河。溪河源頭均始於南部低中山區,由南向北,匯入大江。對全境農田灌溉起重要作用。

客家民間信仰具有中國民間信仰的共同性,不同宗教的混雜,以及由此構成的泛神靈、隨意隨俗的天地崇拜、自然物崇拜、巫術崇拜、祖先崇拜和神明崇拜的混雜。例如,當地人們廣泛敬仰崇拜許真君、漢帝、康王、天花女神、七仙以及三宵等神明,尤其是許真君幾乎被當地人視為自己的守護神。傳說東晉時期,由於孽龍精作怪,江西各地普發大水,人民深受其害。許真君沿麟潭江(贛江之章江源頭)直上追擒孽龍,在龍虎山大戰孽龍精,從此拯救當地的黎民百姓,許真君也終於拔宅飛昇,“一人得道,仙及雞犬”的典故便出於此。為紀念許真君,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興建了一座宮殿式建築——萬壽宮,宮內前殿為古戲臺,後殿供奉許真君和觀音菩薩像。裡面雕樑畫棟,古戲臺上更是精雕細刻,刻有八仙過海,劉海砍樵等維妙維肖的人物;藻井、橫樑上還有各種各種傳說故事,古詩的彩繪。但自從九八年的一場大雨,萬壽宮裡的一面牆已經倒塌了,古戲臺也是破敗不堪了,鎮殿之寶——兩對價值連城的彩釉瓷瓶也不翼而飛了。

解放前,古亭雖然山上資源豐富,田間土地肥沃,但是由於交通不便,耕作落後,地富盤剝,政府腐敗,這裡的人民生活朝不保夕,處於艱苦竭難之中。農業上,糧食產量低微,加之無法抗拒的蟲災和旱災,每年大量糧食需從麟潭、集龍、白石等地輸入。杉木的育伐,只有近河旁水地區引人重視,但這些都是操縱在地富手中,許多未耕農只能替他人當水手、佃戶,受其剝削。尤其是每逢青黃不接之時,地主們便乘機借貸,以一擔還三籮的高利貸給窮人,據說當地光棍地主周流俊,每年都有三百擔左右借出,其吃喝嫖賭,主要是靠高利貸之收入。與此相反,佃民、排工卻終年勞累,還不得一飽。如放排工廖賢東在古亭數十年,長年放排、拉縴,直到三十歲,才同一寡婦結了婚,成了家。又如劉光明一家七八口人全仗其母起早摸黑磨豆腐、炸米餜,當天賺著當天吃,掙扎在死亡線上,弄得妻離子散直到母子二人上山燒炭、挑柴度日。

崇義 《話說豐州》之古亭史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所有制改變了。貧、佃農分得了田地和房屋,生產力得到解決,生活水平較合理平衡,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在人民政府的領導關懷下,人民政治面貌煥然一新,生產情緒高漲。從互助組到人民公社,生產發展迅猛,基本上政權鞏固,人民處於安居樂業之中。

六十年代初,由於遭到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加之經濟基礎和生產關係的嚴重失調,糧食一度奇缺,人平稻穀還不到三百斤;物價波動,思想消沉,當元氣還未恢復之際,接著又來了一場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致使生產長期上不去,生活上入不敷出。雖然農業技術有所改善,但由於分配製度和生產體制上之不適應,人們仍處於生產被動、精神束縛、勞動消極、信心不足之中。

古亭由於四周高山聳立,層巒疊嶂,是一個藏兵習武的理想所在。在1927年11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部隊餘部1000餘人,千里轉戰到文英、古亭、上堡一帶休整。部隊在這裡打土豪,驅土匪,發動農民起來開展土地革命,同時進行軍事整訓,學習山地游擊戰術。他們的活動給革命鬥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古亭有著太多的歷史積澱,這裡客家的先民,這裡來往的客商總有說不盡的故事。由於古亭地處梅關古驛道的西北,這裡成為連接廣東、福建和湖南的重要通道,各種山貨可以沿麟潭江順江而下運往自己的目的地,來往的客商和竹排客讓古亭在之後的歲月裡一直成為客商雲集的三省重鎮。這裡的每一座橋、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都體現著客家人的風俗與智慧。然而現今沉寂的小鎮裡,塘角灣東華古寺的鐘聲已不再悠揚,萬壽宮裡古戲臺上的王侯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也不再重演;曾經客商雲集的福建會館也早已門庭冷落了,永樂橋和古亭老街的卵石路上各種匆匆的腳步聲已逐漸遠去;只有街市兩旁的店鋪還在冷冷清清地等待此後的再度繁華。還有始建於光緒二十九年的古亭邱屋隴,一座典型的客家府第式建築,這種在其他地方已難覓蹤影的九天十八井的大型客家建築如今也早已老態龍鍾了。

崇義 《話說豐州》之古亭史話

(飛簷翹角圖)

60年代,國家由於研發“兩彈一星”的需要,由於古亭豐富的鈾礦儲量,一夜之間喧囂起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千名礦山工作人員和家屬湧向古亭一帶,再度繁華的古亭成為縣域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斗轉星移,滄海桑田,90年代,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古亭終於耗盡了鈾礦資源, 719礦的撤走,數千人的遷出,讓古亭頓時沉寂了下來,似乎成了一個被遺棄的小鎮。20年的繁華終因礦山的關閉轉眼逝去,建制也隨後撤銷。一個曾經在縣域裡被眾人羨慕的繁華市鎮,如今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四五平方公里的住宅區已經被野草包圍著,一排排樓房依然矗立在豔陽下,卻顯得如此殘敗而淒涼。偶爾見到老人和孩童在路間行走,就是這裡少有的生氣了。零零散散分佈著的店鋪也僅僅是為了維持當地人生活基本所需而繼續生存著。

崇義 《話說豐州》之古亭史話

時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古亭撤鎮並鄉,隸屬於豐州管轄範圍,當地黨委政府全力打造古亭紅色教育基地、工業小區、農民集散地、特色生態農業等等,現代建築林立,人們安居樂業,古亭不“古”!

古亭,和她的名字一樣,讓人充滿著遐想,也許不僅僅是十年前,或許在幾百年的歲月裡,這裡都在敘說著從繁華到落寞,從殘敗到新興的歷史。有時人們在想,這個古亭到底是指什麼亭子,為何會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名字?是前幾年剛被損毀的古戲臺嗎?那座如宮殿般的磚木建築,在距今一百多年的歷史裡,演繹了多少悲壯而悽美故事。而如今我們所能依稀看見的,只是那被柴草包圍著的雕樑畫棟的萬壽宮,或是精雕細刻的小廂房上繪著的山水、人物、蟲鳥圖案。古亭,這裡居住著的客家人,他們來者是客,去後依然是客……

崇義 《話說豐州》之古亭史話 (沿江古道圖)

但現在,再次回頭看這個已經草長鶯飛的小鎮,我的心被攪動了起來,很久沒有被這股量所觸動。不想用文字來表述什麼,時代的變遷讓我手上的文筆顯得那麼蒼白。難怪人們準備在古亭萬壽宮下游兩江合口處建設一座亭子,或許這就是古亭這座小鎮的靈魂所在……

崇義 《話說豐州》之古亭史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