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种粮食了为什么反而能吃饱了?

断章70

谁告诉你中国人不种粮食了?如果中国人都不种粮了,你吃的是啥?这个问题或许这么问更合适:现在的种地人少了很多,为什么反而能吃饱了?事实上要提高粮食产量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提高耕地和农民的数量;另一种是提高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种植效率。事实上目前我国种粮的人相比过去的确呈减少的趋势——可能很多农村的朋友都深有体会:尽管家里有地,但基本都是老人在打理,年轻人很多都进城了。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层面——那就是单位效率的提升,这使我国目前只需要比以前少得多的人力资源就能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粮食。

导致单位效率提升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杂交水稻、机械化种植以及农药化肥等技术的提升使农业生产的单位效率相比以往可以说说是大幅度的提升。过去种地是彻彻底底的靠天吃饭,可能一场雪灾、虫灾就能导致全年颗粒无收,当然如今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但随着抗灾能力的提升基本的产量还是有保障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所需耗用的人力资源自然不再需要那么多了。

除了科技水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使农业生产的单位效率得以大幅提升——那就是中央惠农政策的出台。年纪大的朋友不妨回忆一下:在我国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户之前生产力做农活是啥景象,以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户的小岗村为例:在承包到户的当年这个一向吃国家救济粮的村庄在完成国家的公粮任务后各家各户手中第一次有了余粮。此后中央又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全面免除农业税费等措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生产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的确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当然国家依然有必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对农业生产进行适度倾斜——这是基于农业生产的特征所决定的,这不是中国特色,而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很大,这导致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同新兴产业相比的,这样一来农民增收就会相对缓慢,这时国家必须在宏观层面进行适度补贴,否则就应了农民常说的那句话”种粮不挣钱,我种粮作甚?“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不种粮食反而能吃饱饭,这是什么想法,什么逻辑,是不是吃饱了,脑子涨坏了。可以肆无忌惮的胡吃海喝,无所顾虑的浪费粮食了。


你知道,我国2017年粮食进口是多少吗?说出来吓死你,总量是13062万吨。其中大豆进口9553万吨,稻米进口403万吨,小麦进口442万吨,玉米进口283万吨,剩下的就是各种特色杂粮。当然进口的还有各种水果,时令鲜蔬,各种肉类,各种海产品。

而我们自己国内的粮食总产量,2017年为61791万吨,也就是说我们进口的粮食占总消费的20%还多,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就是说你家如果有五口人,如果粮食不进口了,其中一人就要吃你们碗中的饭,有可能是你家五口人都有可能要饿肚子。

而大家知道吗,我们在2017年全国浪费的粮食是多少吗?足足5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如果粮食不浪费的话,就可以多养活差不多9000万人口,很可怕吧。

粮食,国之根本,民之命也,现在我们的粮食主要进口国对象为西方发达国家,肉类也是一样,请大家想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生存环境,是一种怎么样的国际压力。所以说节约粮食,不浪费食物,是很重要的,虽然听着像一句口号,但实质就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个人,至关重要的生存问题。

请重视粮食,杜绝粮食浪费。


滚滚是国宝

首先来纠正这个问题,并不是中国人不种地了,反而能吃饱饭。而是现在的种地人少了很多,不但吃的饱反而还吃的好。如果都不种地了,那肯定是没有饭吃。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种地人少了这么多,反而还吃的这么好呢?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带来的结果。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生活方式还是“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时候种地没有机械,没有除草药,即便是防治害虫药也不多。化肥元素种类单一。只有氮磷、钾肥。什么钙、锌、镁等之类的微量元素从来也没听说过。劳动方式全部是人力。一个人一年只能种5亩地左右。特别是到了夏季,大热的天还要铲地。那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实写照。粮食产量很低,如果遇到了虫害和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秋粮下来以后,除了上交公粮,剩下的自己吃。因此那个年代种地人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从改革开放以后,科技进步,粮食产量逐年增高。特别是最近几年,农业基本上是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作业,各种庄稼专用肥,除草药,使粮食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由于机械化的使用,节省了很多劳动力,一个人可以种20多亩地。是以前的四倍。农村的年轻人走进了城市。种地的都是中老年人,而这些种地人也不是天天在地里,有时候打打麻将什么。所以提主认为现在人是不是不种地了,有这想法也不奇怪。



第二,进口粮的增长使养殖业快速发展。虽说最近几年粮食产量提高了,可是国人要想吃的好,全部依靠国产粮食还是不够的。中国从加入了WTO 以后,允许外国粮食进入中国市场。因此中国的养殖业的饲料,又增加了来源的渠道。比如进口大豆压榨出来的豆粕和进口高粱都用在了养殖业。这些肉禽蛋奶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也替代了很多主粮。以上所说的这些就是种地人减少了,反而吃的饱吃的好的原因。



山野50

种地面积少,不代表粮食会减少,社会的发展就是用最少的土地,种植最多的粮食。看看以下报告吧。



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1791万吨(12358亿斤),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33亿斤),增长0.3%。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属历史上第二高产年。

近几十年,中国的粮食种植不断减少。

有大量地方政府为房地产服务,不断征收粮食用地来建设酒店会所房产,也有地方政府征收土地变为储蓄地块,也有征收土地,改作第二产业。不过这是经济发展产形升级的结果。

但为何种植面积减少,反而会增产呢?

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60、70年代以家庭小作为主,效率低不说,因为全靠经验种植,只能靠天吃饭,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雪暴,立刻全社会挨饿。

随着社会不断分工发展,家庭式的粮食种植开始减少,由政府倡导集约化发展,并且规划了各地各种绝对不能改作其他用途的农用地政策出台。在大型的片区开始用上了播种机,收割机,比以前人工播种收割快几上千倍。

而且温室种植也一直在尝试发展,保证无论任何气候下都能有一定的收成。



国家储备粮仓的规划,粮食紧缺时,及时补充,保证粮食价格需求稳定。

科学家对粮食的品种不断进行优化,特别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水稻更具防倒性,防害性,也让水稻增产更加飞速发展。

美国第一产业占比就只有1%,我国第一产业就占了10%,所以我国第一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我国以后能够在满足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能够争取用1%的产业占比,就能养起全国人民。

希望在新一年,我国能够富强壮大。

对你有用的话,留下小拇指。万分感谢。


竹排飘远海

不种粮食当然可以吃饱,前提是有钱。有钱就可以购买食品。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已经有数亿人生活在城市里面,他们都没有种地,可是他们可以吃饱饭。只要花钱购买就可以填饱肚子了。中国人为什么可以填饱肚子呢?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有了钱了,有了钱就可以购买粮食。从国内购买粮食肯定不行,耕田就是那么多,很难增加,而传统农业技术增产有限,杂交技术也不够,所以需要向外国进口粮食。

那么,中国一年向外国进口多少粮食呢?官方数据是,差不多是13000多万吨。也就是1.3亿多吨,其中转基因食品是8000多万吨。如果我们不进口这些粮食,首先,我们要增加生活开销,因为进口的粮食的价格,要远远低于国内本土产粮食的价格,比如,我们买外国的大米是1.8元一斤,现在没有了,去买国产大米,就要3.5元一斤。第二个,可能要饿肚子。有钱的家庭无所谓,一个月工资两三万,还看不出来有影响,但是中国还有很多工资收入微薄的家庭,还有很多特困户,五保户,他们买不起昂贵的粮食,就可能挨饿。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那就是加快研发转基因技术。目前,传统农业技术只能最多年增产1%,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年增产3%。

与传统技术比较,转基因技术还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对水源的污染的环保效应,加上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高,研发者,生产厂家,消费者对关注它们,所以转基因食品会在安全上特别重视,这也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远远高于市场上的传统食品。


怀疑探索者

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幸福通常使用介于0—1之间的基尼系数。数值越大,生活质量越低,反之,则越高。

就拿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北地区一个普通五口家庭来说,假如全家仅父亲一人工作,工资为56.84元,平均下来每人可支配仅为11.37元。倘若将这点钱全部投入到吃喝上仍会显得捉襟见肘,何况还得剔除必须的日常开销。平均每人粮食定量30斤,细粮(大米、白面)供应虽然只占10%—15%左右,绝大多数家庭平时却很少享用,只能放在过年或来亲戚时才能端上桌。豆油每人每月3两,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只能靠榨猪油补充油品的严重不足。夏天还好,有土豆、茄子、芸豆、黄瓜、西红柿、芹菜、韭菜、甘蓝、青椒、洋葱……等等蔬菜享受,一旦到了漫长的冬天,整整半年多的一日三餐,主食大都是苞米面和高粱米的组合,副食永远都是没有油水的大白菜、大萝卜、土豆和酸菜,就连豆腐都见不到。结果,人人面黄肌瘦,又总是感觉饥肠辘辘,30斤的粮食定量根本就不够吃。假如给一个10岁孩子一只整鸡的话,三下五除二便能拿下,绝不会产生吃撑的感觉,事实上已经吃撑了。

而现在,人们肚子里油水积存过剩,副食、零食、各种水果不断的情况下,人均消费粮食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就拿我来说,每月主食不及10斤,大部分都由蔬菜、肉类、水果和酒类替代,就这样体重仍然不停地增长,只能采取节食的办法进行控制。

从前,我们缺少热量的吸收,却不停地消耗自身的热量,想胖是自然没可能。而今,各种热量进入我们的身体,热量的消耗却远小于吸收的热量,“三高”和胖子当然与日俱增,即便他们的粮食消耗仅为从前的一半。

由此可见,现在的人口纵然比六十年代增长一番,但人均粮食消费跟从前持平,再加上农业技术的大踏步提高,同样的土地所生产的粮食数量和种类大相径庭,要不哪有那么多的良田变成了今日的高楼大厦啊!


流年逝水148633009

中国的人口每年逐渐增加,人均可耕粮田逐年减少。为何反而能吃饱呢?原因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及人均粮食年占有量逐年增加。多打的粮食用于饲料粮。用于畜牧业养殖更多的肉类蛋类,现在的民众每天消耗的粮食也就是400克/每人,粮食消费没有增加多少,但是由于肉类,蛋类,奶类年消费量增加很多,人们吃的更有营养。所以和过去相比,感到吃的更饱。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原因是可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一方面是城市基本建设占用农田,退耕还林。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田,改为油料作物农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粮价不稳,市场波动,谷贱傷农,农民弃农进城打工,粮田撂荒,一些粮田受工业污染已不适合种粮。综上所述,粮田逐年减少。种田人也减少。但农田机械化,化肥,种子改良(如超级稻,高产小麦)。先进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化。结果粮田少了,种田人少了,但单位粮食亩产量大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大提高。提供肉食饲料多了,节省的农村大田劳力分流水果,鱼业,经济作物领域。所以形成人们更加均衡的食物组合,更科学的营养搭配。这就是今天,种粮人少了,人们吃得更饱了原因所在。(附注:1962年~197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229公斤;1978年~199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12公斤;2015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52公斤。粮食播种面积1983年114047千万公顷,2006年105489公顷)




350227zg

题主这个"问",感觉问得怪彆扭、好像不实在。怎么中国人不种粮了?袁隆平几十年研发成功的杂交水稻撒播全球,也播撒在中华大地。是否改问种耕地面积减少了,粮食为什么更充足了?自古以来,城里人都是不种地用钱买米买菜的。时下建在的七、八十岁的人都经受1960年代饥饿的苦难。据报道当年餓死人在3750万左右,是中华史上最大的悲剧。过了六十年了。一提起这事不寒而栗、不寒而栗。总之,邓小平的雄才大略、拨乱反正,分田到户,大体从80年开始可以一碗又一碗的吃飽飯了。当时,有老人放言:现在死了也甘愿了。谁曾想过,千禧年后,百姓的日子比1958年喊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天堂目标,不知好多少了!人民永远不忘记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伟绩丰功。


杨奇深

这个提问确实很缺少语文修养,如果发挥想象力的话,能回答此问的正确答就是中国人已经不吃粮食了,别笑,羊可以吃草,猴子可以吃水果,如今非洲很多原始部落的人也并非靠粮食生活,现实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用粮食充饥,特别是中国,甚至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粮食,可见粮食对中国人来讲有多重要,那么中国人不种粮食就变成了伪命题! 古云民以食为天,而当今中国政府对粮食生产极为重视,粮食不但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更是政治稳定的基石,无农不稳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最大课题,粮食安全是永远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每年针对三农的一号文件,不止一次提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定国安邦之裕,可以说中国人不但种粮食而且通过各种补贴更激发了粮农的积极性,因此才有了中国粮食生产历史的十四连增,所以说中国人不种粮食为什么反而能吃饱了是个极其可笑的提问! 中国现有可耕地不到二十二亿亩,可开恳可耕地四亿多亩,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这些土地所生产的粮食足以保证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是粮食又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因此又有一种总量供给的需求放大性,所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呈现不对称性增长,化工、医药、养殖、酿酒等深加工给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才出现中国每年进口大批粮食的现象,不管是易貨贸易还是平衡贸易总量还是企业行为,足以说明中国粮食生产存在看得见的风险。至于说中国人现在能吃饱了是一种现实,甚至可以说中国人不但吃饱了,而且吃得很好,认真的说这完全得益于中国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没有粮食,或者说不种粮食不可能吃饱吃好!


去看海61366456

首先纠正你这句话,中国人还在种粮食,你不种,不等于其他人没有种。以前是一亩三分地,家里养几只鸡,几头猪,或者是一头牛。用牛耕地。现在是大规模种植,养殖,几百亩,上千只鸡,几百头猪。以前亩产几百斤,现在上千斤。以前男子汉一顿饭吃三碗,现在吃一碗就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